繁殖胭脂鱼时,连续好几次没有成功。望着在水里游动的胭脂鱼和排出的一片片精液,周亮的脑子里变成一片空白;周世武跑到山顶上对着乌云滚滚的天空高声哭喊:“苍天呀,你为啥这样不公平?”
在极端的沮丧和一次次失败的打击下,周世武曾经嘲讽自己是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和阿Q。
但是,擦干眼泪后,他们又开始了新的实验。
他们查阅书本,向专家谭永丰、吴业彪、刘鉴毅等多次请教,再从实践中反复摸索,父子俩几乎和鱼儿们形影不离,一天到晚都守在水池里,催产后甚至24小时进行观察……
老天爷是公平的,功夫不负有心人,胭脂鱼人工授精繁殖终于取得了成功,第一次便孵出了4000多尾鱼苗。
以后为了让研究所取得发展,周世武又把四川大学毕业的小儿子周亮送到上海水产大学深造;研究所还招聘了一批水产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并且对他们继续进行培训。
当然,研究所前进的道路远非一帆风顺。
为了让珍稀的鱼群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更好地生活、更好地繁殖,1993年7月,周世武将价值约10万元的1000尾胭脂鱼无偿地放进了长江,个别股东便和他闹起了矛盾,最后甚至发展到退股,让资金本就十分拮据的研究所再次陷入了困境。
祸不单行,一天驯养中华鲟的玻璃缸因质量问题发生爆裂,缸中的15条中华鲟竟触电而死。周世武心痛得老泪纵横、浑身发抖,一天一夜不吃不喝……
1994年夏天,宜宾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旱,水源干涸,种鱼需要的蚯蚓、线虫等很难买到,周世武带着研究所的职工们每天爬山涉水几十公里,为种鱼们到处寻找食物。
困难中,当地政府和群众伸出了援助的手,政府拨款3万元,群众让他从水库中无偿引水,还给研究所送菜送米,甚至帮助他们寻找鱼食。而所里的20多名职工,更放弃了工资,只吃“大锅饭”,爱妻也竭尽所能,帮助他走出困境……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宜宾珍稀水陆生动物研究所成立不到10年,便创造了四大奇迹:
1993年亚洲独特物种胭脂鱼人工受精孵化繁殖成功;
1993年底到1994年三批中华鲟苗在缸体中培育相继获得成功,打破了小水体不能培育中华鲟苗的禁区,属我国水产界首创,开创了世界先例;
1995年缸体人工繁殖大鲵鱼(娃娃鱼)获得成功;
1998年和2000年内塘驯养全人工繁殖达氏鲟(长江鲟)分别获得成功,为世界首次,新华社曾向全球发表通电。
在进行艰难的科学探索的同时,为了实现研究所维护长江上游珍稀鱼类生态平衡的宗旨,周世武曾经多次无偿地将它们放回长江,价值170万元以上。仅1994年到2000年便自流放走了11.5尾胭脂鱼。
1995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95国际渔业博览会上,周世武和研究所的成就使中外专家们瞩目,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要求购买大鲵鱼,美国一位公司总裁多次表示愿意和周世武进行投资合作……以后上门求购珍稀鱼种的人更多。但是周世武却多次披上自己书写的巨幅标语“保护珍稀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珍稀动物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心甘情愿地把它们放回了长江。
如今,周世武研究所里驯养、繁殖的珍稀鱼种已有:中华鲟、白鲟、达氏鲟、胭脂鱼、大鲵、三线闭壳龟、山瑞鳖、岩鲤、江团、南方大口鲶、白乌鱼等等,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居全国之首。而周世武本人也誉满全球,曾被四川省环保局授予“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先进个人”称号,并获得国家环保局和香港“地球之友”联合评选的’2001地球奖,曾有30多家电视台和报刊——包括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以各种形式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中国黄河电视台还将《周世武的一天》及《周世武》两部专题片传送美国斯科拉电视台播放。日本绿化会会长永见浩龙参观研究所后,写下了“会诗神沟甲天下,胭脂鲟鱼冠全球”的碑文;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专家们考察后都深感惊讶;渔业部东海分局的领导们赞叹说:“我国珍稀鱼类物种资源的希望就在会诗沟。”
然而,周世武的内心却仍然并不轻松。他常常谈到原国务委员宋健的一段话:“据科学家们观察统计,目前物种的丧失速度比人类干预以前的自然灭绝速度要快1000~10000倍,而目前灭绝的速度比形成的速度快达100万倍。这给人类发出了一个严峻的警告:人类务必加强重视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否则人类将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他认为,研究所虽然已经把一些珍稀鱼种放回了长江,但力度还远远不够,数量也太少。他希望国家和社会更加重视这项工作,给予研究所更大的实质性的支持,让成千成万条濒危珍稀鱼种都能重新在母亲河长江出现。
“当我们意识到某一个物种快要灭绝的时候,它们可能已经灭绝了,这是多少金钱也无法挽回的损失,是地球和人类的悲哀。”周世武忧郁地说。
除了保护物种,维护生态平衡,周世武还有一个想法,便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科、工、贸一体化,带动一方农民和研究所职工共同致富。
50岁生日那天,周世武曾为自己写了一首打油诗:“会诗沟里一溪流,世间默默几多忧,为展宏图排众议,敢为成败创新猷,东方美人池中现,无私送归大自然,愚人傻事谁能解,功过自有后人言,小小缸体成果出,上下左右齐拼搏,苦尽甘来共创业,蜀中熊猫不会绝,开拓精神写新路,改革谱写新篇章,誓建珍稀水族城,天命之年宿愿偿。”
目前,周世武的夙愿还没有完全实现,但是宜宾市计委已经批复同意研究所开发珍稀鱼类的立项报告,并已转报四川省环保局和国家环保总局。
我们期望着,在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下,周世武终能再展宏图,夙愿终能实现。
在大熊猫的故乡
在对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中,大熊猫可能是受到全世界最关注的,国际野生生物基金会的会徽上,便有一只大熊猫的图案。
大熊猫之所以被人们特别关注,原因之一便因为它是古老的、冰川时期动物的“活化石”。冰川时期绝大多数生物都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亡了,只留下了一些化石供人们研究和猜想,但大熊猫却是活生生的,生物学家们自然视之为无价之宝了。
原因之二便是它的数量十分稀少。它还保留着万年前的生殖系统没有进化,平日总过着孤独的生活,每年发情交配的时间很短,雄性选择雌性很严格,生下的幼仔又只有100克左右,很难成活,因此繁殖率很低。目前整个世界上,只有在中国四川、陕西、甘肃的几座大山里才能找到它的踪迹。
原因之三便是大熊猫的外貌十分可爱。浑身雪白,圆滚滚的,黑黑的耳朵,黑黑的眼圈,它的眼睛其实小而近视,但大大的黑眼圈却弥补了这个缺陷。再加上它既像一个可爱的玩具又像一个纯真的孩子,而黑白两色的皮毛又使它有一种单纯的美,因此便成了人类的宠物。特别孩子们更喜欢它,只要它一出现,他们便会高兴得哈哈大笑,当它爬树、翻筋斗、像吃甘蔗一样地吃竹子时,他们更乐不可支。而成人们呢?也按自己的想法,给熊猫赋予了许多特征,有人曾这样写道:“熊猫是属于高山的,它甘愿寂寞,凡是有人气的地方它都躲开、退让,一直躲到了高山上。它晶亮的、黑幽幽的眼睛里是远古带来的忧伤……”
位于四川阿坝州境内的卧龙自然保护区有世界最大的大熊猫半野生放养场“中华大熊猫园”,园内有大熊猫50余只;有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和著名的“五一棚”大熊猫野外生态监测站、大熊猫博物馆等等,是中外仰慕的生态旅游胜地。
这个保护区建于1963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1975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
2001年曾有一些科学工作者在国外发表文章,认为建立保护区会形成孤岛,造成近亲繁殖,并不利于熊猫保护,保护区内农民们仍在砍伐森林,也破坏了熊猫的生存环境。但卧龙的专家们认为,保护区已经使熊猫的种群稳中有升,1976年这里有大熊猫150只左右,箭竹开花,造成大量死亡,到1986~1987年便只剩下了大约100只,2000年又恢复到150只以上了。当然,随着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大熊猫的领土已经越来越小,并被分割在秦岭、岷山、凉山几大山系之中,确实会造成近亲繁殖,进一步退化,因此,栖息地的保护便更加重要。现在全国以大熊猫为主的保护区已经建立了34个,可以覆盖熊猫栖息地的70~80%,以后将进一步研究保护区内的管理以及在几大山系之间进行生态移民,建立“绿色走廊”等问题,打破孤岛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