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蒙蔽不能不提孙子和《孙子兵法》。这部奇书对于蒙蔽的总结,虽是从兵法角度,却完全适用于人情操纵,而且其将术理之妙表述得完备而明晰。
在战术方面,孙子的中心观念是:“兵者,诡道也。”他主张兵不厌诈,战争之前一定要隐密自己的实力,造成敌人错误的估计,然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他点出心理作战的要诀:要避开敌人的锐气而攻其暮气,扰乱敌人军心,使敌人疲于奔命,然后以逸待劳乘虚而入,即是所谓避实击虚的策略运用。孙子举出了十二项战术上可以运用的诡道,大体上是三大类原则:
第一类是外表伪装己方的实力,以欺瞒敌方,他的方法是:
能而示之不能:己方实力甚强,却隐藏以松懈敌人的警戒。
用而示之不用:虽已出兵,却装成按兵未动。
近而示之以远、远而示之以近:故意使敌方认错己方之距离,以攻其不备。
第二类是误导,混乱敌人,他的方法是:
利而诱之:使敌人误以为有利,引诱其入瓮。
乱而取之:混乱敌阵,乘隙突袭。
第三类是对付实力甚强的敌人,他的方法是:
实而备之:对实力强的敌人要充分戒备。
强而避之:避开敌人强劲的部队。
怒而扰之:激怒敌人,使对方乱了正常步调。
卑而骄之:故示低姿势,以养敌人骄气。
逸而劳之:敌人安逸时,骚扰他们使其疲于奔命。
亲而离之:设法离间分化敌人内部。
我们前面的蒙蔽都不曾超出孙子十二诡道的范围,足见无论在战场、在官场还是交际场,一切的竞争之道,操纵之理都贯通着相同的人情与心理准则。下面再举一个官场上的“卑而骄之”而蒙蔽敌人的例子。
嘉靖中期,严嵩和夏言同为朝廷大臣。夏言科第在严嵩之前,地位在严嵩之上,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深为皇帝所器重。但是他自恃才高,难免有些目中无人,尤其喜欢别人对他奉承夸赞。严嵩对他并不服气,但他也是极有心计的人,不露一点锋芒,耐心地等待时机。他利用与夏言同是江西老乡这层关系,设法去讨好夏言。有一次,他准备了酒筵,亲自到夏言府上去邀请夏言。夏言根本没有把这个同乡放在眼里,随便找了个借口不见他。严嵩心里恨得直咬牙,但表面却装得谦恭极了。他在堂前铺上垫子,跪下来一遍一遍地高声朗读自己带来的请柬。夏言很受感动,以为严嵩真是对自己恭敬到这种境地,这也正合了他好虚荣求奉承的心理。从此夏言很器重严嵩,一再提拔他,甚至还向皇帝推荐他接替自己的首辅位置。夏言大概作梦也不会想到,正是这位由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同乡,最后竟置他于死地。
严嵩知道自己的计谋在一步步得逞,心里甚为得意;但表面却不露分毫,对夏言仍是俯首贴耳,只是暗中在寻找、制造机会,以将夏言一下子打倒。时机未成熟他是不会露出狐狸尾巴的。
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有一次他下令制作了五项香叶冠,分赐几位宠臣,夏言一向反对嘉靖帝的迷信活动,不肯接受。而严嵩却趁皇帝召见时把香叶冠戴上,外边还郑重地罩上轻纱。皇帝对严嵩的忠心大加赞赏,对夏言很不满。而且夏言撰写的青词《道教中茶神仙的“奏章”》也让皇帝不满意,而严嵩却恰恰写得一手好青词。严嵩也利用这个机会,在写青词方面大加研究;同时还迎合皇上心意,给他引荐了好几个值道的“高人”。皇帝越来越满意严嵩而疏远夏言。
又有一次,夏言随皇帝出巡,没有按时值班,惹得皇帝大怒。皇帝曾命令到西苑值班的大臣都必须乘马车,而夏言却乘坐腰舆(一种小车)。几件事情都引得皇帝不高兴,因此皇帝对夏言越来越不满。严嵩眼看时机已到,马上一改他往日的谦卑,勾结皇帝所宠幸的道士陶仲文,一起在皇帝面前添油加醋地说了夏言许多坏话。皇帝本来就已经对夏言有诸多不满,现在又是他的两个宠臣来揭发夏言的过失,他也就没什么怀疑,一怒之下罢免了夏言的一切官职,令严嵩取代了夏言的首辅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