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上下五千年
1752600000117

第117章 “乐圣”贝多芬

“笃!”“笃!”“笃!”有人敲门。只听见一个异乡的口音在问:“请问,莫扎特先生在吗?”

“请进!”莫扎特正在同几位音乐家讨论作曲,无意地说了一声。

门开了,进来一位风尘仆仆的青年,一眼就可以看出是从远道而来的。这青年一进门,就向莫扎特脱帽鞠躬,显得对他非常敬仰。然后,开始自我介绍:“我叫贝多芬,是专程从德国波恩赶来拜见您的。请您多多指教。”

一听见“贝多芬”三字,莫扎特马上理解到,来人是一个很有希望的青年音乐家。他知道,贝多芬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音乐家;小贝多芬从4岁开始学琴,8岁举行个人音乐会,11岁创作了一首闻名欧洲的《葬歌》,13岁起,当了宫廷风琴师。这次来到音乐名城维也纳,肯定是来寻师访友的。不过,贝多芬是否真有音乐才能呢?莫扎特还要考试一下。“请你坐下来弹一曲钢琴吧!”莫扎特安详地说。

贝多芬尽他最大努力弹奏了一首高难度的钢琴曲。心想,这下一定能得到莫扎特的赞赏了。

莫扎特面部毫无表情,顺手拿起一张纸,写了几个字,送给贝多芬说:“请按这个题目构思一首钢琴曲吧!”

贝多芬心情忐忑不安,似乎感到委屈。他定一定神,凝思了一会,双手就按上琴健。顿时,琴声像潮水般地奔腾而出,神妙的旋律回响在全场的上空。

“好!”莫扎特仔细地听完了贝多芬的即兴创作,环顾周围的几个音乐家说:“请各位注意,这个来自莱茵河畔的孩子,必将以他的音乐才华,震惊全世界!”

音乐家们都兴奋地鼓起掌来。

这是1787年春天的事,贝多芬正好17岁。

贝多芬没有辜负莫扎特的期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把自己关进旅馆,不出门,不会客,拼命地练习钢琴。

一天,住在他楼下的一个妇女突然高叫起来:“楼板滴水了!请楼上的人注意一点!”可是,水珠还是不停地从楼板缝里往下掉;她生气地叫仆人上楼去看看。但当仆人走进贝多芬的房间时,不觉大为惊奇起来。

贝多芬正在练琴。他在弹奏时,手指像飞箭似地猛射琴键,发出山崩海啸般的轰鸣。手指发热了,就放在水盆里浸浸凉,再甩去水珠继续弹奏。水盆里的水几乎已经用完,满地都是甩下的水。

有一次,贝多芬在城郊田野里散步。鲜红的晚霞映衬着远处的青山,景色美极了。贝多芬默默地来回散步。直到天黑,他对同去的人一直来没有讲过一句话。突然,他大喊一声:“我找到了主题!”飞快地向城里奔去。奔进房间以后,连帽子和外套也不脱,就伏在钢琴上奏出一支崭新的乐曲。

又有一次,贝多芬走进一家饭店。一坐下,就用手指在桌上不断敲打,似乎同弹琴一样。一个多钟点过去了,店里的人好奇地走来问他。贝多芬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坐在饭店里,就说:“算帐吧,我该付多少钱?”店里的人听了个个哈哈大笑,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吃过什么东西啊!

贝多芬就是这样专心致志地学习和创作的。

他的音乐才能;是同他的民主政治理想分不开的。贝多芬酷爱自由、平等、博爱。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一个用音乐作武器向封建势力进攻的战斗的一生。

早在波恩大学读书的时候,贝多芬就接受了法国大革命的熏陶。那里的文学老师希那哀特教授,是一个革命党人。当法国人民攻破专制的封建堡垒巴士底狱时,教授热情朗诵自己的诗歌,高呼“斩断专制的铁链”。可是,德国的反动势力却把这位教授判处死刑。贝多芬热血沸腾,立志要写出一部歌颂法国大革命的交响乐来。1804年,第三交响乐(《英雄交响乐》)正式完成了,乐曲以庄严、雄伟的旋律,谱出了革命英雄的心声。《英雄交响乐》的第一乐章,描写了人民的艰苦斗争,充满着鲜血和眼泪。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以悲愤的旋律表达了对人民英雄的悼念。第三乐章以激昂的音调,描写出革命大起义的壮烈情景;第四乐章是欢庆人民获得自由的欢乐场面,组成了一部完整的史诗。在开始创作时,贝多芬非常崇拜保卫法国革命的统帅拿破仑,所以在这部交响乐的扉页上写了“献给拿破仑·波拿巴”这几个大字。但是,当这部交响乐完成时,拿破仑已经抛弃共和,做了皇帝。贝多芬痛苦万分,就把这一行字划掉,改为“《英雄交响乐》——纪念一位伟人”。这伟人,就是革命的人民。

创作的成功,使贝多芬的艺名大振。许多贵族纷纷向他献媚,贝多芬却置之不理。

一次,有个年轻的贵族夫人,娇声柔气地走到贝多芬的身边,向他讲了许多钦羡的话,最后,要求贝多芬剪几根头发给她作为纪念。贝多芬一口答应。几天以后,这贵妇人在交际场合拿出一把毛发,炫耀自己同贝多芬的“友谊”。这时,正巧贝多芬走了进来,大家围着向他询问。贝多芬笑了笑说:“我给她的只是一撮山羊胡须!”弄得全场哄堂大笑。

又有一次,贝多芬在音乐会上演奏沉静悠雅的《月光曲》。人们都在静静欣赏,只有一个伯爵在大声吵闹。贝多芬愤怒地停止了演奏,并且高声说道:“我决不能奏给这些蠢猪们听!”主办这次音乐会的亲王庇护伯爵,走来训斥贝多芬。贝多芬圆睁双眼,怒不可遏地回击道:“亲王,您之所以成为贵族,只不过凭借自己的出身;而我却全凭自己的努力。现在,世界上有成千上万个贵族;将来,世界上还会有成千上万。而贝多芬,只有我一个!”说罢,大步走出会场。

贝多芬和大文学家歌德是好朋友。但是,对于歌德那种往往听从贵族意志的驯顺态度,贝多芬是很不满意的。

一天,贝多芬和歌德在景色秀丽的波希米浴场相遇了。正当两人欣然交谈时,德国的皇后、太子和皇宫侍臣们走了过来。太子见到贝多芬,就脱下帽子,表示敬意。贝多芬只是把头一仰,似乎并没有看见。站在旁边的歌德一见是皇后和太子,赶忙拍拍身上的灰尘,扣好衣领,脱下帽子,弯腰鞠躬。贝多芬看见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唉,我本来以为你是一个有骨气的诗人,可是现在,我认为你根本不像《浮士德》的作者,只是一个可笑的庸人罢了!”

1816年起,贝多芬的身体愈来愈差。接着,一个悲剧出现了!贝多芬双耳失聪,成了聋子。作为一个音乐家,耳朵是心灵的火花;失去了听觉,简直比判处死刑还要痛苦!可是,贝多芬并不消沉,他默默地用笔在五线谱上继续创作,写出比过去更多的音乐作品,从而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更多的瑰宝。

事情是万分艰难的。1888年,他为歌德《哀格蒙特》写的序曲修改完毕,亲自指挥乐队排练。结果,指挥与乐队完全脱节,弄得乐队紊乱不堪。贝多芬看到情况不妙,但他根本听不见声音,只好拿出小本子来请他朋友说明。朋友只写了一句话:“请不要再指挥下去了。”贝多芬看了顿时脸色发白,慌慌忙忙地跳下舞台,直奔家中。一进门,就躺在床上不再起来。朋友跑去看他,只见贝多芬双手蒙脸,一动不动,难过极了!

在黑暗的世界里,贝多芬要创造光明。在痛苦的环境中,贝多芬要创造欢乐。他以极大的毅力,根据大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创作了一部歌颂光明和欢乐的《第九交响乐》(《合唱交响乐》)。在1824年首场演出时,全场连续不断地爆发了五次热烈的掌声。警察以为出了什么乱子,连忙闯进剧场维持秩序,因为当时规定,只有在皇帝莅临会场时才要鼓掌三次。贝多芬呢,因为听不见声音,只是静静地坐在后台。一个女高音歌唱家把他拉到前台,贝多芬亲眼看到了如此狂热的场面,兴奋得晕了过去。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维也纳病逝。他一生写了9部交响乐,38首钢琴奏鸣曲,此外,还有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等一二百部作品,许多是在耳聋以后写成的。人们为了纪念他在音乐事业上的伟上贡献,推祟他为“乐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