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圣方济各会士鲁布鲁克在13世纪中叶曾到过蒙古帝国,见到过成吉思汗之孙、宪宗皇帝蒙哥,他在《鲁布鲁克东行纪》一书中描述当时抢婚的风俗时说:“当有人向别的人购买他的女儿为妻时,做父亲的就举行宴会,女孩则逃到她的亲戚那里藏了起来。这时父亲说:‘好,我的女儿是你的了,只要你找得到她,就把她带走。’于是他和他的朋友去找她,找到为止。他必须用武力得到她,并且采取暴力的形式把她带回家。”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才逐渐消失。
蒙古人还有收继婚的风俗,“父死则妻其母,兄弟死则收其妻”,当然,生身母亲除外。出使蒙古的欧洲传教士约翰·普兰诺·加宾尼也说:“在他们的父亲去世以后,可以同父亲的妻子结婚,弟弟也可以在哥哥去世以后同他的妻子结婚,或者另一个较年轻的亲戚也视为可以娶她。”
在《史集》中,也有这么两个记载:成吉思汗有个宠妃叫木哥哈敦,成吉思汗死后,次子察合台打算娶她,写信给弟弟窝阔台,谁知窝阔台已捷足先登娶走了木哥哈敦。他给察合台回信说:“我已经娶了她,如果信早一些来,我就把她送去了;假如他还看中别的人,我可以给他。”
拖雷是成吉思汗的幼子,元太宗窝阔台之弟,拖雷死后,窝阔台打算把他的妻子沙儿合黑塔泥嫁给自己的儿子贵由,但沙儿合黑塔泥借口要抚养孩子,而“贵由汗未曾坚持(娶她),所以她就以这种客气的借口拒绝了这个建议”。这一风俗一直延续到元朝末年。
议婚的风俗也很普遍。父亲可代表儿子向女方求婚,若女方允诺,双方就饮许亲酒,还要设“不兀勒札儿”,“不兀勒札儿”蒙古语的意思是颈喉,实指羊的颈喉,此一部位的骨头非常坚硬,双方吃了这个部位上的肉,表示定亲永不反悔。这种仪式等同于许婚筵席。元代蒙古人婚姻有等级之别,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贵族之间的嫁娶称“忽答”,也就是姻亲。
饮食文化
蒙古人生活在漠北草原,马、牛、羊、骆驼是他们的生产、生活资料,他们的饮食生活自然与此有关,以肉、乳食品为主,同时也辅以米、面。肉食为常餐,主要是羊肉,平常很少宰牛,因为牛要产奶,向人们供应奶制品。而马除供骑乘外,也可提供最富营养的奶,除非大祭,不再杀马。
除了放牧外,蒙古人还兼营狩猎,野生黄羊、野兔、麋鹿等都是他们捕猎的对象,自然也是可口的美味佳肴。肉食制作主要是烧烤和煮炖。他们吃肉的方式是切割而食,如同今日的“手扒羊”方式。还有一种方式是,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人切割食物,另一部分人用刀尖取食物小块,然后再向各个人分发食物。根据他们对各个人的尊重程度不同,所分给各个人的食物团块也大小多寡各异。他们从不用水刷洗盘碗器皿,如果有时用肉汤来洗,洗完后还要把刷碗水与肉一起倒回锅内。
他们腌制肉食品的方式也很简单。如果有牛马死去,他们便把它切成细条,挂在太阳下通风的地方弄干,“因此肉很快失去水分而变成没有怪味的干肉。他们用马的内脏制成腊肠,比猪肉的味道更佳,但他们是生吃。剩下的肉他们留下过冬”。
蒙古人传统的食物除了肉制品外,还有奶制品和以奶为原料的饮品。其中奶制品主要是忽迷思,即马奶子。以奶为原料加工的饮品有奶酪、奶油、奶干及奶茶。这些加工产品,有的像粮食一样储存,以供常年食用。奶酒是蒙古人的主要饮料,以马奶酒为最好,营养价值也最高。
蒙古人的饮食是有讲究的,饮食分为两个季节,夏季和冬季。夏季为4月至10月,主要食物是奶制品。这一时期,肉吃得相对少些。
主要原因就是冬季需要吃肉增加脂肪,抵抗寒冷。经过几个月的积累后,到了夏季需要用奶制品进行消化和吸收,这对健康十分有益。蒙古小孩从小就吃奶制品,但是禁止过量吃肉,否则对身体健康不利。
因此在古代,蒙古人很少有人得肝、胆和肠胃病的。
蒙古奶制品软软的,香香的,上面放少许糖,就着奶茶吃,味道十分可口。而用奶为原料做出来的饮品更是“保健类产品”,有酸马奶、酸奶、奶茶等。酸马奶是用马奶发酵而成的饮料,味道有些酸。喝不习惯的话一时难以下咽,喝多了的话还容易拉肚子。但马奶绝对是蒙古人最喜欢的饮品,因为它具有助消化、清肠之功效。
蒙古人很早就知道如何科学膳食,如何自我保健。在蒙古有一句谚语:早餐要自己一个人吃,午餐要和朋友分着吃,晚餐要给敌人吃。
其意思与“早饭吃饱,午饭吃好,晚饭吃少”有异曲同工之处。独特的饮食文化,造就了蒙古人强悍的体格。虽然许多男人看上去大腹便便,但是身体运动起来十分灵活,一点沉重感都没有。
除了上面三类食物外,蒙古的食物还有米、面食品有炒米、炒面、米粥等。米是粟米,不是大米。炒米可泡于奶茶中,也可干食。炒面可以干食,也可做粥。面食中还有面条、油饼之类。
服饰特点
蒙古人的服饰很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就蒙古人的帽子来说,蒙古人的帽子不但有男女之别,而且有冬夏之分。冬帽有皮帽和毡帽,分圆顶与尖顶两种,其中圆顶带后檐,如箕形。夏天戴毡笠,其形状如钹,亦名钹笠,帽檐甚宽,可遮挡阳光,后部缀上布条护颈,以防风沙蚊蝇,帽顶有顶珠或雉尾。
蒙古女性冬戴皮帽,夏披纱巾。还有一种贵族妇女戴的“姑姑冠”,是用铁丝结成,长方形,长约3尺左右,上面饰以锦绣或珍珠。也有以桦木为骨架,包以红绢金帛的,帽顶上用四五尺长的柳枝或铁丝打成枝条,用青毡包裹,最上端用花或彩帛装饰,下面则饰以野鸡毛,戴在头上非常美观。
蒙古人无论男女,服装都根据同一式样裁缝。“他们至少要做两件皮袍过冬,一件皮毛内向身子,另一件皮毛向外抵御风雪。后一类经常是用狼皮、狐狸皮或狒狒皮制成。但他们坐在屋里时,他们穿上另一件轻便的袍子。穷人用狗和羊皮来制作外面的袍子。”(《鲁布鲁克东行纪》)他们也用毛皮做裤子,富人还制作丝绵衣,这种衣服极为柔软,轻便保暖。穷人则用棉布裁衣,或者用尽可能从粗羊毛中挑选出的细毛。
蒙古族妇女也像男子一样骑马,她们把一块蓝绸布系在衣袍腰上,胸前再围一条,再把一块白绸布系在眼睛下面,垂到胸前。她们骑着马在辽阔无垠的草原上驰骋,显得英姿飒爽。她们服装的样式也很别致:“由上而下开口,在胸部以衣里加固。这种制服仅仅在左部由唯一的一颗纽扣固定,右侧有三颗扣子;衣服在左侧开口,一直开到袖子。各种毛皮大衣也是根据同一样式裁制的,外套短皮袄的毛皮露在外面,同时也在身后开口,另外还有一条下摆,从背部一直拖到膝盖。”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近取金、宋,远法汉、唐,始定服饰之制,参考了汉人的服饰,但只是皇帝及贵族、王公大臣的服饰有了一些变化,一般蒙古人的服饰大体上仍保留着原来的样式。
爱马善骑
蒙古民族素有“马上民族”的美称,爱马和善骑是蒙古族的传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马一直与蒙古族的荣辱相伴。马文化与能征善战的蒙古民族一同被载入了史册。
对于蒙古人来说,马是蒙古人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又同时是生产对象。放牧、挽车、乘骑、迁徙,乃至以马为资源的商品贸易,皆是要靠马才行。所以马是牧民富有的标志,繁荣兴旺的象征。最早的时候,草原上富有的人,以“浩特格尔”(即山沟或洼地)和“套海”(即湾子)来计群数。马是畜牧业发展的一个基础,“没有马,草原经济便无法经营”。
马也是蒙古人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有了马才能够了解辽阔的大草原的内涵,才能够准确挑选出下一次游牧的理想草场;有了马才能使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分散居住的游牧民得以相互来往和交流;有了马才能够在无垠的大草原上放养成群的牛、马、羊和骆驼等五大畜。
马又是蒙古人生存生活的资源。马奶及马奶制成的酒,是蒙古族喜用的饮食品。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的时候,是酿制奶酒和马奶的季节。勤劳勇敢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每日搅拌数千次,数小时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马奶。元朝历代大汗,每年秋八月,都要从大都返回草原,举行盛大的马奶宴。
宋代孟珙在《蒙鞑备录》中说到“饮马乳以塞饥渴,凡一牝马之乳,可饱三人”。在战争中,“屯数十万之师,不举烟火”,就是以马奶充饥。饮用马奶还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在今天的医疗保健领域仍视为重要的医用保健晶。马奶酒更是上品佳酿。《马可·波罗游记》
中说,“鞑靼人饮马乳,其色类白葡萄酒,而其味佳,其名曰忽迷思。”
蒙古人饮马奶酒始见于《蒙古秘史》,从成吉思汗先祖时代即已酿制,到元代时已成为宫廷中的“国宴之酒”。在蒙古人心目中,马奶酒是神圣的饮料。
对于蒙古人来说,骏马是他们最忠实的伴当。因此蒙古族人民非常喜爱马,甚至当做最崇拜的偶像之一。因此,在草原人们的心目中马是一个神圣的动物。老牧民们都说马是有灵性的动物,一定要好生善待。对那些不爱护自己的马,乱打乱骑乱使用的人,长辈们要严厉的训斥。尤其是那些有特征的骏马,譬如一根杂毛都没有的纯白马、有特殊花纹毛色的马都受到主人的爱护和重视。同时,当地的牧民们都认为马是苍天派来的使者,它象征着草原更加美丽富饶、象征着牧民善良纯洁的心情,祝福牧民的生活更加繁荣富强。所以,这种特征的马从小就不能套套马杆、不架马鞍、更不能骑乘,把它当作当地草原的圣物骏马。
另外,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每年一次举行庆贺牧业大丰收的传统盛会——那达慕大会,其中必有的一个项目就是赛马。据史料记载,在草原上举行赛马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娱乐活动,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草原游牧生活,马的驯养给草原牧民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
譬如,草原五畜中马跑得最快,一天就能跑到人徒步走路10天的路程,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放牧时节省劳动力等。在草原放马的过程中,套马是一项难度比较大的技术。所以,牧民们找最快的马训练成套马专用马。因此,草原上的牧人们都希望得到几匹跑得最快的马,这样放马人聚到一起时比一比谁的马跑得最快。这种选快马的活动,跟随着历史和人类生活意识的改变,逐渐变成了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传统娱乐活动—赛马。
此外,蒙古人自古有祭马的民间风俗,流行世界各地。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马祖为天驷,是马在天上的星宿;先牧是开始教人牧马的神灵;马社是马厩中的土地神;而马步为马灾害的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