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文学新宋Ⅲ·燕云4
1778800000043

第43章 河潼形胜宁终弃(7)

而一些部族、属国军将领却是变得极不耐烦,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座城池,拥有无数的财货奴婢,他们亲眼看着城内的宋军被几十座箭楼射得龟缩于城中,束手无策;他们也亲眼看着这座城池,从城外可以直接射箭进城中——如今他们已经“见多识广”,或见过或听说过更高的雄州城是如何被夷为平地,甚至亲眼看到过河间府那种真正的坚城是何等雄壮,而他们已经在深州城附近呆了足够久的时间,对于城墙的敬畏之心,早已经被一种轻蔑的态度所取代……

况且他们如今还有云梯,在箭楼的掩护下,有望楼洞悉宋军的部署进行指挥,深州的城墙,比一道竹篱笆强不了多少。无休无止的耗在一座城池之外,打这种无聊的战争,让许多的部族、属国军将领感到憋闷、烦躁不安,更何况还有这该死的闷热的天气,韩宝又不准许他们移营。他们都盼着尽快攻下这城池,然后可以纵兵大掠,将之洗劫一空,然后他们可以进城,在阴凉的房屋中,好好休整一段时间。

他们已经耐心耗尽,而他们也不关心韩宝如此消极作战是否是因为他与耶律信之间的不和还是别的原因……

到六月九日这天,眼见着破城之期将至,一些部族、属国军将领再也按捺不住,众人便推举同属契丹族的突吕不部详稳娑固,趁着当日点卯议事之时,要向韩宝请战。娑固乃是突吕不部有名的老将,德高望重,他的夫人又是北枢密使萧禧的堂妹,便是萧岚与韩宝,多少都要给他几分面子。

但这日议事,不待娑固请战,韩宝聚集众将之后,张口便说道:“今日议事,部分攻城之事。”

说完这句,扫视帐中将领一眼,神情仍是肃毅,对于众将的喜动颜色,全然没有当回事,只是继续说道:“皇上下令,十日破城,诸位都是亲耳听到了的。十日之期,只余两日,两日之内,必破深州!”

这时他才把脸转向萧岚,“先请监战萧签书颁军法。”

萧岚点点头,站起身来,环视众人,平时嘻嘻哈哈和谒可亲的眼神,此时变得犀利冰冷,众将凡见着他的眼神,无不心中一凛,他待众人都凝神静听,方高声道:“攻城军法:闻鼓角则进,闻金则退,违令者,斩!先登城者,赏钱千缗,官升三级!怯战懦弱者,斩!此外……”他稍稍顿了一下,又看了韩宝一眼,方继续说道:“最先登城,并能打开缺口,使后军继进者,深州府库之财货,尽归此部,所获宋军之器甲,亦以半数赏予此部!破城之后,大掠三日。”

他颁完军法,看着众将欠身领令,方退回座位坐了。

韩宝这时便开始部属攻城兵力。帐中弥漫着一股贪婪的气息,随着韩宝的每一道命令颁下,有人欣喜,有人失望,甚至于有人心生怨恨……

一座看起来唾手可得的孤城。

所有府库的财货,还有守城宋军半数的器甲,即使是永兴宫的宫分军,也不能不为之心动眼红。

相比而言,大掠三日便只能算是一些剩饭残羹了。

6.

同一天的早晨,深州城内。

一个三十来岁的灰袍男子拎着两条猪肉、几包草药,走进拱圣军第二营第三指挥的驻地。驻地内的宋军见着他进来,都笑着招呼:“张先生,这么早就来了?”

这张先生也一面笑着回应每个人的问候,随手将猪肉与草药递给几个士兵,吩咐了几句熬药的要求,便走进一间大屋。这屋子原是一座小庙的大殿,此时躺满了伤兵。他进去后,伤兵们纷纷努力起身,向他打着招呼。张先生便挨个询察他们的伤病。

拱圣军第二营算得上是伤病满营。

这个“张先生”本名叫张癸,原本并不是一个医者,他本是《汴京新闻》的一个记者,俗称“外探”,专门替《汴京新闻》打探外地的新闻,此番冒着危险北上河间府,不料却遭遇深州之战,他当机立断,便改道前来深州。适逢辽军围攻深州城,城内本就缺医少药,而拱圣军第二营的军医,又被辽人的冷箭射死,张癸会点医术,在汴京时又识得拱圣军的一个参军,便由那参军荐举,临时做了第二营的军医,不料竟然大受欢迎。

须知自来良医难得,当时好的医者,大多身兼他职,或是著名的官员学者,或是佛道门中有名的大师,便是专门悬壶济世者,也多半非富即贵,大抵要去做军医的医者,便都不会有多高明的医术。当时毕竟是太平盛世,只要有寻常医术,在汴京街头摆个摊子,也能养活一家老小,衣食无忧,又何苦投身禁军遭奔波迁徒之苦,还要受人管制?更不用提若有战事,还有生命危险。故此当时军中军医,十之七八,都是稍会些跌打损伤,凭此能混口饭吃而已。而张癸却是正儿八经的读书人,也读过些《灵枢》、《素问》,虽无大能耐,但平时看些小病,也能药到病除。他这等人到了军中,俨然便是华陀、扁鹊之亚,加上他为人和气,对武人并无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治病之余,还能替士兵们写写家书,因此,不几日间,他便赢得了拱圣军第二营上上下下的好感与尊敬。

而另一面,张癸也是个野心勃勃的男子。

他在科举上并不如意,父亲早死,家有母弟妻儿需要他来养活。因他母亲不愿意去南方,因此又不能轻易离开大宋,前往诸侯国博取功名,他便只能靠给《汴京新闻》做外探,来养活一家老小。但张癸始终是不甘心于此的。他给自己设计了另一条出路,若他能成为《汴京新闻》最成功的外探之一,他便能积攒下一大笔钱财,足够他一家许多年的生活,他就可以全无后顾之忧的前往诸侯国,谋个一官半职,最终若能富贵显达,便可以将全家接去,共享荣华。

可惜的是,他做了五六年的外探,却一直碌碌无为,直到战争爆发的消息传来,张癸才意识到,属于他的机会来了。因此,他才不惜甘冒奇险,前来河北。

张癸很清楚战争期间对报纸有管制措拖,耸人听闻与不利于宋军的报道,是不会被允许见报的。但千篇一律的夸大战绩,报喜不报忧,这又会让他被淹没在众人之间,显得毫无价值。

这些天来,他一直在琢磨着如何才能另具一格,让自己的报道吸引所有人的目光。几天前,他试探性的写了两篇报道,并贿赂了送递军情的兵士,让他们将它们一道带回汴京或者大名府。其中的一篇,他是以一个亲历者的眼光,描写南门之战,恰到好处的渲染田宗铠、刘延庆与荆离的英勇。而另一篇的主角则是姚兕……《汴京新闻》的人会将两篇报道的反馈设法告诉他,只要深州不被围死,消息总有办法传进来,一二十年的经营,他们在各地都积累了令人不敢小觑的人脉。但另一方面,张癸不能坐等汴京告诉他结果,他必须不停的记录、撰写,尝试各种他所能想到的视角,然后找到机会就送出去。在汴京的同仁会帮他做出正确的选择。

但出于一种直觉,张癸总是将目光停留在田宗铠、刘延庆、荆离身上。他隐隐的感觉到,这场战争中,这个三人的命运,也能成就他。

他给一个伤兵换好药,在洗手清洁的时候,又想起昨天他问田宗铠与荆离的一个问题。

“我们究竟为何要固守深州?”

张癸并不懂这些,但这些天,他的确听到了许多私底下的质疑声。有人告诉他,固守深州,在兵法上是大忌。许多人用一种笃定的语气告诉他,深州非可守之地,这是用兵的常识。

他倒并不想关心这些问题,反正他已经将命运赌在了深州。但他问田宗铠与荆离时,他仍然带有几分私心的。

田宗铠的回答是慷慨而乐观的:“因为我们能在此地击败韩宝!”

而荆离的回答也符合他的个性:“武人天职,在于服从。”

他认真的用工整的小字记录下来,又想今日若见着刘延庆,应该也问问他这个问题。

“张先生。”正想着,张癸便听到刘延庆朝他打招呼,他转过头,见刘延庆一身戎装,手里捧着头盔,走进殿中,他慌忙回了一礼,道:“刘将军。”

打过招呼,他才见着刘延庆的脸色不太好看,但这是容易想到的——刘延庆的第三指挥,自南门之战以来,伤亡惨重,总共才三百余人,便有五十余人战死,百余人受伤,还损失了副指挥使、挚旗、三个军使、三个副兵马使(注:军使,骑军都一级编制单位长官。副兵马使,骑军都一级编制单位副长官。)以及六十多匹战马……他不得不将两个什将提升为军使,让行军参军兼任副指挥使。

如拱圣军这样精锐的上四军马军,无法随意补充兵员,而深州的局势却表明,真正的恶战还没有开始,可刘延庆就伤亡了一半的兵力,他很快就有机会与别的哪个指挥合并,然后他很可能就要暂时屈居副指挥使。

如果他还能活到那个时候的话。

不是每个人都能如田宗铠一样,时刻保持乐观的。想到这里,张癸与刘延庆寒喧几句,便抛出了自己的问题。

“刘将军,在下有一事不明。”他顿了顿,望着刘延庆的眼睛,然后才问道:“你说咱们究竟为何要固守深州?”

刘延庆被他问得愣了一下,眼神有点迟疑,过了一小会,才仿佛确定了什么,反问道:“这需要理由么?”

张癸不解的望着刘延庆。

“武人的天职,便是效忠皇上,守卫国土,保护百姓。”刘延庆平静的说道:“深州之地,是大宋之土;深州之民,是大宋之臣。岂有抛弃不守之理?”

“但兵法说……”

“什么兵法说?”刘延庆突然笑了起来,他望着张癸,笑道:“兵无常法,但天地之间最大的道理却是不变的。”

“那便是仁者无敌。”

“仁者无敌?”张癸一愣,正不知刘延庆这话究竟是漂亮的空话,还是发自内心的真心话,忽然,外面传来震耳欲聋的鼓角轰鸣之声,便见一个兵士闯进殿中,朝刘延庆大声禀道:“刘大人,辽狗攻城!”

“啊?”刘延庆再也无暇理会张癸,连忙戴上头盔,大步走出殿中,一面大声呦喝着:“快快!列阵!上西城!”

刘延庆所属的拱圣军第二营,因为伤亡最为严重,遂被安排守卫西城与南城。因南城是辽军最难列阵攻城方向,而西城则面对的都是辽国的部族军、属国军,其不擅攻坚,众所皆知,因此这算是一个较轻松的差事。而刘延庆与荆离,以所部较为勇悍,皆被派到西城。两部轮流值守,另有数百名巡检、民夫配合,故此虽闻杀伐之声震天彻地,但初时刘延庆倒也并没有放在心上。荆离的第五指挥尚有二百余名勇悍之士在城墙上,西面又不可能是辽军的主攻方向,刘延庆心里是怀抱着几分庆幸的。

他登上城墙之前,心里还在想着方才对那个张癸的鬼扯。刘延庆心里面真是巴不得拱圣军赶紧撤离深州,身处此险地,陷于辽军的重兵包围之中,他只要想一想,都感到头疼。刘延庆可是深信用兵之道,在于以石击卵,而不是以硬碰硬。但他与其他的武官不同,他是一个谨慎小心的人,既然姚兕已经决定要死守深州,他虽然在心里大叫倒霉,但表面上却是始终要与姚兕保持一致的,况且那个张癸还是个外探,说与他知,便是说与天下人知,刘延庆要与他说真心话,那才是见了鬼了。

刘延庆与寻常武官也是不同的,他也是读书识字的,他知道谁爱听什么样的话。谁家打仗是为了守土卫民?自然是为了升官发财。但是如今这世道,风气已变,汴京上到朝廷大臣,下至市井百姓,尤其是那些穷儒士子,最爱听的,便是这类的话。既然他们爱听,刘延庆倒也不介意免费奉赠,反正就是动动嘴皮,又没有受伤丢性命的危险。

但他心里面对张癸的嘲笑,在登上城墙的那一刻,立时便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在他的视线之内,到处都是辽军!

短短一段西城墙,辽军竟扛了十几架云梯冲来,攻城的辽军密密麻麻,真的如蚂蚁一般,前赴后继的冲来,他心里格登一下:攻城的辽军,怕有三四千人!

城墙上,荆离指挥着部下,不断的射箭,根本不需要瞄准,箭矢如蝗雨一样飞落,总能射中几个辽人。几个要紧的口子上,两个军使指挥着巡检,推下滚石檑木;几个民夫在城墙上架上了铁锅,拼命的扇火,烧着油锅。烧着一锅,立时往城下浇去,便是一片哀嚎之声。

但这根本阻挡不了辽军的攻势,刘延庆已经见着几个辽人已顺着一架云梯爬了上来,为首的一个辽人十分勇悍,挥刀便砍翻身边的几个宋军,眼见着西城便要失守。刘延庆冷汗都浸了出来,此时也不及多想,拔出佩刀,便冲了过去,与那个辽人战在一起。他的几个亲兵也挺着长枪,跟了上来,与登城的辽军一阵混战。

这只生力军的加入,立时逆转了缺口处的形势。与刘延庆对战的辽人虽然勇武,两刀每次相碰,都震得刘延庆虎口发麻,但毕竟寡不敌众,眼见着同伴一个个被杀死在面前,而登城的缺口又被一群增援的宋军堵住,心中便有些着慌,被刘延庆瞅准一个破绽,一刀砍在右腿上,他一阵作痛,动作稍稍迟滞,便被刘延庆的一个亲兵一枪扎在后背上,将胸口扎了个大洞,立时便断了气。

刘延庆方松了口气,跳过去割了那辽人的首级,正要着人悬起来,鼓舞士气,不料马上就看到另一处又有辽人登上城来——城外鼓角之声,更加急促猛烈。他心中也是一阵打鼓,看着荆离率了几个部下赶过去,将那几个辽人赶下城去,心中紧绷的弦稍稍松了一点,然而马上又轮到他去另一个缺口苦战。

辽军对深州城的骤然猛攻,从巳初开始,似暴风骤雨一般,猛攻了一个多时辰,仍然未见到丝毫的减弱,反而一波强过一波。刘延庆凭着感觉,判断辽军应该是从西、北、东三面同时猛攻,但他实在很难明白韩宝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西面城墙之下,一波又一波的攻击过后,留下的尸体至少有五六百具,但这些胡狄却似中了邪似的,一次又一次的冲向深州的城墙,仿佛毫无畏惧之意。

但刘延庆却已经从心底里生出一股怯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