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文学醉好笑
17871400000012

第12章 名人喝酒也疯狂(3)

出身于大种植园主家庭的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在他19岁时,其父亲和兄长先后去世,于是便继承了家族遗留下的产业维农山庄,执掌起全家人的生活重担。他天性喜欢自己动手料理一切,所以他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当时,庄园生活是基本自给自足的,他既会种地、种花、植树、养牛、打猎,还会为山庄酿造啤酒。更可贵的是,他每天记笔记,一边实践,一边总结,时间一长,他的手艺越来越精湛。

一天,一个过路的英国绅士向他讨水喝,他递给他自己酿造的鲜啤,那绅士接过鲜啤一饮而尽,略加回味,惊喜地问华盛顿:“这啤酒你是从哪儿买的?这是我们英国最好的啤酒。”华盛顿笑而不答,旁边的一个小伙子忍不住告诉那位英国绅士:“这是这位先生自己酿的。”英国绅士惊诧不已,此后华盛顿的名字便传扬开来。

华盛顿不仅自酿自饮,还把一些秘诀写成《淡啤酒造法》小册子传给他人。

他会全套的农牧活,还是一位优秀设计师、装修高手。他遗留下来的格鲁吉亚风格的山庄,就是他本人设计绘图和指挥装修的。这是他比美国所有总统都了不起的地方。最无人能及的是,连任两届总统之后,他不顾大选结果,毅然回家种地酿酒。

邱吉尔酒探斯大林

邱吉尔以善饮闻名,当年他访苏,与斯大林达成联手抗德的共识后,兴冲冲准备回国。离开前,斯大林热忱地邀他共饮,丘吉尔没有推辞。其实,邱吉尔正好想借此机会进一步了解斯大林,因为当时丘吉尔听到传闻说斯大林在国内的地位不怎么稳固,想试探一下。

在斯大林住处,两人很快畅饮起来,庆祝这次会谈圆满成功。交杯换盏,酒酣耳热之际,英洛托夫走了进来,他是斯大林身边的红人,酒量很大,斯大林特地叫他前来助兴。英洛托夫入席后,便出力想讨好这两位巨头,于是不停地给邱吉尔劝酒。没过多久,三人都有些醉意。邱吉尔觉得时机已到,便对斯大林说:“您是否了解您的外交部长最近访问纽约时说,他去纽约完全是自己的主张,回来迟了,也并不是飞机出了问题,而是他本人的意志。”

听到丘吉尔这么一说,洛托夫吓坏了,他惊慌地盯着斯大林,恐怖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因为苏联官员在斯大林面前一向唯唯诺诺的,不敢大声说话。没想到斯大林并没有像英洛托夫所想的那样勃然大怒,酒兴正酣的他,不以为意,半开玩笑地说:“他去的不是纽约,而是另一些暴徒居住的芝加哥。”说完,继续举杯邀饮。听斯大林这么一说,英洛托夫这才放下心来,拘谨地笑了一下。

这一幕也证实了斯大林在国内的无上地位,邱吉尔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相信他们之间的协议有了保障。

傅杰先生与酒

溥老先生不仅爱喝酒,爱品酒,还喜欢给一些酒题字,赋诗。如1982年,他就为通县酒厂生产的“府酿酒”写了一首诗“昔时王谢珍家酿,展转流传历百年。仿膳品尝当日味,飞觞共醉尚方延”。

府酿酒是我国清代皇族传统名酒,原名“香白酒”与莲花白酒、菊花白酒,俗称“京师三白酒”而闻名于世。他也曾为莲花白酒题诗为:“酿美醇凝露,香幽远益精,秘方传禁苑,寿世归闻名。”为菊花白酒赋诗:“媲莲花白,蹬邻竹叶青。菊英夸寿世,药估庆延龄。醇肇新风味,方传旧禁廷。长征携作伴,跃进莫须停。”经他一赞,“三白”身价陡增。

除了赋诗,溥杰老先生还有很多与酒的趣闻。据说,在他住的地方,靠近窗户的位置,摆着四五个很大的容器。里面装的全是酒。分别泡着葡萄、山桂、红枣等等。是他参照宫廷配方,并自己根据自己多年的体验配制而成的。那些酒既醇香浓烈,又柔软可口。每当有亲友造访,他们必定对饮几杯,以助兴。

如今随着酒文化的发展,溥老先生在酒坛上的往事也被记载入册,正如他为桂花陈酒所题的诗一样。

李苦禅喝酒骂街

李苦禅先生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大写意花鸟画家。他出生于1898年,卒于1983年。山东高唐县人。出身贫寒,曾拉过人力车,借住庙宇过活。带着一口浓重的山东乡音,为人厚道率真。

书如其人,画如其人。他一生为人平和,从不摆什么教授派头,走在街上,也就是普通人罢了。

解放初期,国画系在中央美术学院还没有开设,彩墨画系倒有一个。那时李可染先生只教水彩画课。因为当时文人画被当作是没落阶级文人士大夫的颓废玩艺儿,大写意画是不可能列入教学的,八大山人的冷逸、狂怪,与革命的主题性绘画显然格格不入。

迫于当时的环境,再加上一些人的推波助澜,苦禅先生最后给弄到美术学院工会去卖卖电影票了。月薪人民币18元,既无奖金,也无红包。

可能是因为不得志吧,那些年李苦禅先生经常喝酒,而且喝得都是些廉价的酒,比如二锅头、老白干等。

喝醉了酒的李苦禅先生话就多,嘴巴没个停,而且总能做到旁若无人,该说就说,该骂就骂。从不设防。1972年夏天,他从乡下回到北京。他的朋友去拜访他。他便拉着他出去喝酒。三杯水酒下肚后,他就骂开了,回讲起“文革”风暴乍起之时,他是首批被揪出来挨批斗遭毒打的。他说自己居然挺过来了。于是大骂“×××王八蛋、落井下石”。

还好当时小酒馆里的吃客们多是干过苦力的普通大众,他们各喝各的酒,各骂各的街。小酒馆嘈杂得像个“裴多菲俱乐部”。所幸“左派”疏漏,要不麻烦就大了。

郁达夫嗜酒

郁达夫贪恋美酒,经常饮得酩酊大醉。对此,他在《自述诗》里还专门写了一首诗自嘲过。那是他16岁的时候,他到杭州上中学,与几个同伴在酒家聚饮。后来他喝醉了,迷迷糊糊就睡着了。看来他在少年时就有一定酒量了。看着他睡着的醉态,同伴们既觉得好笑,又感到惊奇,这事后来就渐渐在学生中被传为笑柄。

不过,他向来是个极认真极沉静的人,即使一杯接一杯地喝,他也不曾醉得失态过。有些话似乎是乘兴说的,那也是用低低的声音讲出来的。那时喝酒时的话题,大多是诗,有时也会说些艳冶的话。

有一天,他一夜未归,第二天早晨,一个陌生人扶着满身冰雪的他,踉踉跄跄地回家了。原来,他喝醉了酒在冰天雪地过了一夜。于是,夫人王映霞“约法三章”:凡朋友请郁达夫出去喝酒吃饭,必定负责送回家,否则不让出门。刚开始还见效,这是爱情的力量。久而久之夫人的约定遂成一纸空文。看来酒的魅力有时候也胜过爱情。

对于饮酒,郁达夫也颇感兴趣,而且还常有机会与鲁迅一起同饮,对此,他还记载过与鲁迅同饮的往事:

“他对于烟酒等刺激品,一向是不十分讲究的;对于酒,也是同烟一样。他的量虽则并不大,但却老爱喝一点。在北平的时候,我曾和他在东安市场的一家小羊肉铺里喝过白干;到了上海之后,所喝的,大抵是黄酒了。但五加皮,白玫瑰,他也喝,啤酒,白兰地他也喝,不过总喝得不多。”

鲁迅那首诗《自嘲》就是在郁达夫做东的宴席上做成的。

许世友与酒

许世友将军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骁勇善战而且爱酒如命,和酒结下了一生不解之缘。就在他临终前,他示意守在病床前的女儿,要出去见见阳光。女儿伤心地问医生有没有什么办法让他站起来一次,医生犹豫地说:“除非给他一杯酒”,可见,酒对许世友的特殊作用。在他去世的前一天,就是靠着一杯酒的神奇力量使久卧病床的他奇迹般的站了起来。最后,他倒在醇香的酒液中,直到一生的尽头也没有离开酒。

周恩来与茅台酒

周恩来的酒量不小,但十分节制。在外交场合,他常以酒作为调节气氛的话题。无论是日内瓦会议,还是尼克松访华、田中访华……凡举行国宴,周总理都用茅台酒招待宾朋。

1971年,美国的基辛格奉尼克松之命秘密访华。来到中国时,他对中国的一种神秘感使他紧张起来。为了消除紧张的气氛,在与他们握手时,周恩来极力寻找轻松的话题与他们寒喧。其间,周恩来与美国特工人员雷迪和麦克劳德开玩笑说:“你们可要小心哟,我们的茅台酒会醉人的。你们喝醉了,是不是回去要受处分呢?”这类似拉家长的话,立即使基辛格一度紧张拘束的心理很快消失了。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总理用贮藏了30多年的茅台酒招待贵宾。这醇香浓郁的茅台酒很快迷住了尼克松。在和尼克松碰杯时周恩来告诉尼克松说,在长征途中,一次他曾喝过25杯烈性茅台酒,如果这些酒在肚子里发起热来可不得了!尼克松在美国曾经读过斯诺写的《西行漫记》,其中讲到红军在长征途中,攻占茅台酒镇时,红军将领和战士们畅饮茅台酒的故事。在另一次宴会上,周总理向尼克松介绍茅台酒时说:“比伏特加好喝,饮之喉咙不痛也不上头……”尼克松心悦诚服,也赞扬茅台酒“能治百病”。

电视台工作人员曾拍下了周总理与尼克松满脸喜悦用茅台酒干杯的镜头,并向全世界播送,更使茅台酒伴随着这个历史性的“干杯”而名震世界。

在此之前,日本首相田中访问我国,周总理在首都迎宾馆设国宴款待。席间田中首相赞道:“茅台酒是美酒,大大的好,世界第一!”周总理说:“茅台酒能消除疲劳,安定精神……”。

周总理对生产茅台酒的地理条件、气候、土壤和水质极为关心,曾多次详细询问,并作出过:“为确保茅台酒的质量,维护国家民族的荣誉,茅台河上游数十公里不准建化工厂、不准污染茅台酒河水”的重要指示。由于周总理的百般关心,茅台河水至今清澈透底,酿出的茅台酒至今名不虚传,保持着原有品质和传统特色,深受国内外饮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