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北新四军兵强马壮
★作战时间 1941年7月18日至8月20日
★作战地区 苏北盐城地区
★双方作战目的
新四军 为保卫盐城,粉碎日军对苏北地区的“扫荡”。
日伪军 为进攻新四军指挥机关所在地盐城,并企图歼灭新四军苏北抗日力量。
伪军李长江部的溃散,使日军十分恼怒,立即向新四军第1师活动地区东台、如皋、泰州地区发动报复性“扫荡”。日军收编李长江残部和利用国民党江苏省保安第8旅投降部队,大量扩充伪军,并增设据点,分割与缩小新四军苏中根据地,推行伪化政策。
与此同时,重建以后的新四军,以崭新的面貌纵横驰骋在中原苏、皖、鲁、鄂、豫五省的抗日战场,声威大震。在西起汉水,东到黄海,北达陇海铁路,南跨长江两岸约25平方公里的广大范围内,到处都有新四军健儿的活动足迹。
建立后的新军部驻地在盐城,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军工部、财经部。
司令部设在城南1公里处的熊家祠堂,下设参谋处、政治处。参谋处作为最重要的业务机关,由作战、侦察、通信、机要、训练、管理等科组成,陈锐霆担任处长。刘少奇、陈毅等军首长随司令部居住和工作。
政治部设在城西2公里处的仓头,由邓子恢担任政治部主任。下设组织部、宣传教育部、锄奸部、敌工部、直属政治部及秘书处,邓逸凡任秘书长。
供给部设在城西护城河桥头,由宋裕和任部长,下设军实、粮秣、会计、管理等科。
卫生部设在城东南海神庙,由沈其震任部长,下设医政、保健、材料、管理等科及后方医院。后来,卫生部并入供给部,称供卫部。
军工部设工务、材料、总务、人事等科;财经部设稽征、生产建设、审计、会计、总务等科,后两部撤销。
随后,中共中央又进一步调整和健全了华中地区党和军队的领导体制。3月2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作出决定:中原局由刘少奇、饶漱石、曾山、陈毅4人组成;中央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由刘少奇、陈毅、邓子恢、赖传珠、饶漱石5人组成。
此时中原局的管辖范围大大扩展,北至陇海路,南到皖南、苏南。此前以项英为书记的东南局,随着皖南事变的发生,项英遇害,副书记饶漱石突围后到了苏北,已经名存实亡,不能发挥作用。因此,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东南局,将其并入中原局。4月27日,中共中央进一步明确了中原局组成人员的职务:刘少奇任书记,饶漱石任副书记,曾山、陈毅任委员,同时根据地域的变化,决定将中原局改称华中局。5月,中共中央又决定:刘少奇任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书记,陈毅、张云逸、邓子恢、赖传珠为委员。这里在组成人员上有所变化,增加了张云逸,去掉了饶漱石。饶漱石则出任新四军政治部代主任,不久被正式任命为主任。
华中呈现前所未有的抗日民主新气象。两年前,这里还是日伪军和反共顽固派的天下,仅有的几支新四军部队弱小而分散,很容易被各个击破。而现在却不同了。在整个华中敌后,共产党已经控制着1/3以上的地区,占据优势地位。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已经胜利实现。
新四军整个工作的进展按部就班,令人满意。可刘少奇脑子很清醒。在一片赞扬声中,他看到的是形势的复杂,任务的艰巨。1941年5月6日,他主持召开中共华中局会议,冷静而又郑重地向委员们分析着华中的形势。他指出:华中继续存在着日伪军、国民党顽固派、新四军三股势力,现在华中敌、顽、我之间的三角斗争,无论哪一方都不能迅速取得胜利,而是一个相持的长期的斗争。目前在华中敌后地区,我们已占优势,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发展华中的任务已经完成,接着的任务就是巩固华中的问题。发展易、巩固难,华中工作又比华北困难些,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巩固工作。他接着又一项一项地提出了加强军队建设、开展群众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学习革命理论等方面的任务。
会议精神贯彻下去了。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巩固华中的总目标开展起来。
新四军按照刘少奇提出的“建设正规化党军”的要求,建立起各种制度。各师努力充实兵源,配齐干部,又经过一番整顿训练,顿时气象一新。仗也越打越大了,连续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扫荡”、“清乡”。1941年,新四军各师共作战2391次,缴获枪支2.6万多支,打死打伤敌人3.3万多人,俘虏2万多人。全军总人数由9万人发展到13.5万人。
华中根据地的党政机构一步一步健全起来了。全华中设置了苏中、盐阜、淮北、皖东北、淮海、津浦路东、豫皖苏、鄂豫边、苏南9个中共区党委。行政区也重新划分,并且按三三制原则层层设置了专员公署和县、乡抗日民主政府。根据地人口增加到1500万人,占华中敌后人口的1/3以上。根据地政府开办的江淮银行,还发行了华中地区通用的江淮币。
各类学校、团体、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在华中建立起来:中共华中局党校、抗日军政大学华中分校、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江淮大学,工人抗日救国会、农民抗日救国会、苏北文化协会、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江淮日报》《老百姓报》《江淮文化》《真理》《实践》……这方面事业的兴旺,把许多著名文化人和国际友人也吸引到苏北来了。苏北一时人才荟萃,新四军越发兵强马壮。华中抗日根据地一步一步巩固起来。
2、 日军包围盐城
新四军讨伐李长江作战取得胜利之后,代军长陈毅判断,日军必将疯狂进行报复,反“扫荡”将成为苏北根据地的主要任务,新四军军部盐城将是日军报复的重点。
因此,在这一时期,陈毅下指示、发文件、写文章、作报告,都始终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反“扫荡”。6月11日,华中局召开第7次会议,陈毅告诫大家:“盐城随时都须准备反扫荡。”同月下旬,他撰写发表了《论“扫荡”与反“扫荡”》一文,阐述反“扫荡”作战的方针与原则,并指出:“敌寇对苏北,从本月初即开始调兵遣将,计划大规模‘扫荡’行动。”
不出陈毅所料,7月上旬,空前规模的夏季大“扫荡”开始了。这次,日军以独立第12混成旅团和伪军第1、第2集团军大部,共1.7万余人,部署在东台、兴化、射阳一线;以第17师团一部集结在陈家洋、合德一带;以海军上百艘炮艇巡逻于苏北沿海海面,并配属200架飞机,从而对盐城构成立体包围之势。设在南京的日军总司令部口出狂言:“要以闪击战打击陈毅将军即今重建的新四军军部及其主力。”
这是日军在扩充和整编为伪军,重新调整部署后,对盐阜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空前的大“扫荡”,这是一次疯狂的报复行动,兵力直指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盐城。
日军进攻盐城的目的十分明确:“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在强敌经济封锁和夺取资源的企图支配下,逐渐对‘盐’更加关心,于是决定对海州盐产地实施作战。第13军决定占领苏北的资源地区,尤其是盐产地,除以阻止将盐流入中国内地和用于补充日本国内盐的不足外,同时扫荡新四军。命令独立混成第12旅团主力自7月21日开始作战。”
然而,与新四军的兵强马壮相比,1941年日军在华中地区的兵力早就有些捉襟见肘了。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支持太平洋战争,不得不在中国加紧推行其在政治上采取“以华治华”、在经济上实行“以战养战”的政策,力争把中国变成侵略战争的物资供应基地(目的),利用投降的伪顽军来进行剿共作战。
为了适应中国战场和发动太平洋战争的需要,日军大本营在1941年对侵华日军作了如下调整:
2月14日,下令将第11军的第33师团、第13军的第17师团调往华北。根据上述命令,第11军之第33师团除留下第33步兵团荒木支队(第33步兵团长荒木正二指挥步兵第215联队、山炮兵一个大队为基干)在安义地区外,其余部队于4月上旬到达华北,配属第1军作战;第17师团于4月间配属第12军,担负苏北、皖北地区的警备。
7月25日,下令撤销华南方面军的战斗序列,编组第23军。同时,将近卫师团调归第25军。8月12日,将第23军编入中国派遣军战斗序列(建制转移时间为8月15日零时)。
8月15日,将第23军主力第48师团(驻福州)编入台湾军司令官属下。11月6日,又将该师团调归第14军战斗序列。
9月7日,大本营计划调第3飞行集团参加南方(南洋)作战,11月8日下令另编第1飞行团担负中国战场的作战任务,11月15日令第3飞行集团加入南方军。
9月18日,将关东军属下的第51师团调归第23军战斗序列。
11月6日,将大本营直属的第5师团、第23军所属的第18师团调归第25军战斗序列;将第12军所属的第21师团调归南方军战斗序列;将第11军所属的第33师团调归第15军战斗序列。
11月8日,将第11军所属的第4师团改为大本营直属。
经过上述调整,到1941年12月8日侵华日军在华中的兵力主要是第13军,其战斗序列如下:
第13军司令官泽田茂中将,参谋长唐川安夫少将。司令部设上海。下辖第15、17、22、116师团,独立混成第11、12、13、17、20旅团。
第15师团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参谋长川久保镇马少将。下辖:第15步兵团团长石川治三郎少将:步兵第50、60、67联队。第15师团搜索队、野炮兵第21联队、工兵第15联队、轻重兵第15联队、通信队、兵器勤务队、第1、第2野战医院、病马厂。
第17师团师团长平林盛人中将,该师团4月间配属第12军,1942年1月归建。下辖:第17步兵团:步兵第53、54、81联队。野炮兵第23联队、工兵第17联队、轻重兵第17联队、通信队、兵器勤务队、第1、2野战医院、病马厂。
第22师团师团长太田胜海中将(1942年4月由大城户三治少将接任),参谋长山胁正男少将,下辖:第22步兵团团长谷律爱飞郎少将(1942年8月出原田义和少将接任):步兵第84、85、86联队。山炮兵第52联队、工兵第22联队、轻重兵第22联队、通信队、兵器勤务队、第1、2野战医院、病马厂。
第116师团师团长武内俊二郎中将,参谋长山田卓尔大佐。下辖:步兵第119旅团:步兵第119、120联队。步兵第130旅团旅团长鹈泽尚信少将:步兵第133、138联队。骑兵第120大队、野炮兵第122联队、工兵第116联队、轻重兵第116联队、通信队、兵器勤务队、卫生队、第1至第4野战医院。
独立混成第11旅团旅团长堤三树南少将,下辖独立步兵第46、47、48、49、50大队、炮兵队、工兵队、通信队。
独立混成第12旅团旅团长南浦襄吉少将,下辖独立步兵第51、52、53、54、55大队、炮兵队、工兵队、通信队。
独立混成第13旅团旅团长山村治雄少将,下辖独立步兵第56、57、58、59、60大队、炮兵队、工兵队、通信队。
独立混成第17旅团旅团长谷川正宪少将,下辖独立步兵第87、88、89、90、91大队、炮兵队、工兵队、通信队。
独立混成第20旅团旅团长池田直三少将(该旅团1941年3月尚属第11军,何时调归第13军不详),下辖独立步兵第102、103、104、105、106大队、炮兵队、工兵队、通信队。
3、 黄克诚不同意作战方案
苏北重镇盐城成为日军“扫荡”的重点地区,是在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政治委员刘少奇的意料之中。因为,盐城是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华中局所在地,是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政治中心。
面对大军压境,如何应对日寇的“扫荡”?大家认为:盐城是军部和华中局所在地,是华中敌后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失守影响太大。为此,新四军军部提出了“保卫盐城”的口号。
陈毅、刘少奇紧急召开作战会议,研究制订作战方案。当时军部已由城南熊家祠堂移驻城西泰山庙,会议室设在破旧的大殿里,十几位师旅将领和军部首长围坐在长条形会议桌的两侧,气氛凝重。
参谋长赖传珠走到作战地图前,开始向大家介绍当前敌我态势:这次“扫荡”,日军一改过去单线长驱直入的战法,采取了拉网式战术,向盐城包围合击。日军兵分三路,走一路收拾一路。如今第一路已经收拾了东部的国民党部队,司令陈中柱阵亡;第二路经兴化,把韩德勤的老窝给筛了一遍;第三路直奔盐城,现在距盐城已不足百里。
听完参谋长的情况介绍,这些久经沙场的战将也觉得心头沉甸甸的。日军重兵压境,而我们只有1、3两个师,不足3万人,装备更处于劣势,有的战士还赤手空拳。这个仗怎么打?大家陷入了沉思,会场上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陈毅一边不停地大口抽着烟,一边沉思着。突然,他把烟往烟灰缸里一摁,站了起来,斩钉截铁地说:
“我们的政治口号是保卫盐城,保卫苏北根据地,给予日军以狠狠打击,绝不让敌人占领盐城!盐城是我们华中根据地的大本营,全国人民都注视着这里,保不住盐城,我们不好向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交代,这次反‘扫荡’也是一场政治仗,一定要打好盐城保卫战!”
陈毅一席话,激起了大家的情绪,众将领纷纷表示,坚决执行军部命令,绝不让鬼子打进盐城,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盐城,保卫苏北根据地!
“我不同意军部的这个作战方案,不同意‘保卫盐城’的口号!”
就在大家纷纷表态誓死保卫盐城时,突然出现了一个不同的声音。一语惊四座!大家顿时安静下来,一看说话的人,原来是3师师长黄克诚。
他虽然眼睛不好,但却有着敏锐的军事预见力和政治辨别力,在党内军内以敢于直言而著称。今天的人们都知道,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时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黄克诚,敢于坚持真理,直言不讳,结果被打成彭德怀“反党集团”一员。当时人称他是“打不死的黄克诚,压不弯的硬骨头”。这是后话。
其实,这是他一生的性格和作风。湘南暴动时他就反对大烧大杀,在中央苏区又反对肃反扩大化,反对搞什么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结果多次被撤职。在3军团工作时,彭德怀曾私下里“训”他:“你好大的胆,硬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黄克诚说:“我这个人不转弯,有意见就提。”彭德怀告诫他说:“下一次,你少放炮。”黄克诚道:“明知不对,让我不说,杀了也不干!”彭德怀叹道:“行了,你比我彭德怀还彭德怀!”
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克诚曾任115师344旅政治委员等职,率部转战华北,屡建战功。1940年6月,黄克诚奉命率八路军南下支队在苏北与彭雪枫部会师,两部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8月改编为4、5两个纵队,黄克诚任第5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皖南事变后,第5纵队整编为新四军第3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治委员。当时全师2万多人,是新四军中人数最多的一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