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三百首
1815300000118

第118章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①。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②。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③。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④。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⑤。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⑥。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⑦。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⑧。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⑨。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⑩。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折杨皇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由来贱奇璞。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

①子猷(yóu 犹):东晋人王徽之的字。据《世说新语·任诞篇》载,王徽之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有一天夜里下了大雪,他忽然想念他的朋友戴逵(字安道)。当时戴住在剡(shàn 扇[在今浙江嵊(shènɡ 剩)县西南]),王就坐小船前往,走了一天一夜才到戴的家门口,没进去,就返回了。人家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是乘兴而来,兴尽而归,何必见戴。这里是借这个典故比喻王十二寄诗给自己。按:王徽之住山阴,本应说是“越中雪”,这里说“吴中雪”,可能是王十二住在今江苏等地。

②这两句是说雪停之后,万里长空浮云飘散,现出了青山和月亮。

③沧浪:青色,这里指月亮呈青白色;一说沧浪犹沧凉,寒冷的意思,指寒光给人的感受。河汉:天上的银河。清:清晰。北斗错落;北斗七星稀疏地排列在天上。长庚:星名,即金星。黄昏时金星出现在西边天上,古人称之为“长庚”。这两句是写雪晴后夜间天空的景色。

④玉床:诗歌中对石头井栏的一种夸饰说法。金井:即井(见《艺文类聚》卷九引《异物志》载庐陵金井条)。峥嵘(zhēnɡ rónɡ 争荣):本意是高峻,这里借指寒气凛冽。“冰”,一作“水”。这两句说王十二在严寒之夜怀念作者。

⑤飘忽:指时间短促。万古情:形容情之深长。这两句表现作者的豪情,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意思差不多。

⑥狸膏:指山猫一类动物的油。这种动物喜欢偷吃鸡,所以鸡闻到它的味道就害怕。据《艺文类聚》卷九十一和《太平御览》卷九一八引《庄子》佚文说,庄周对他的朋友惠施讲了个故事:斗鸡的“羊沟”(一作“年沟”)地方有只鸡,据看相者判断,它并不善斗,但斗鸡时它却常常取胜,其原因在于斗鸡者把山猫油抹在这只鸡的头上了。金距:用金属包着公鸡爪,取其锋利,以便斗鸡时取胜。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当时鲁国人斗鸡,已经有用金属包在鸡距上的作法了。坐令:致使。鼻息吹虹霓(ní 倪):鼻子里呼出的气能够触到天上的虹,形容气焰熏天。据唐陈鸿《东城父老传》记载,善于斗鸡的人受到李隆基的宠爱,声势煊赫。这两句是作者的愤激语,意思是说,王十二和自己都不会象某些人那样靠斗鸡向上爬。

⑦哥舒:即哥舒翰,唐玄宗时曾任陇右节度使,在对吐蕃贵族统治者的战争中立过功。青海:即今青海湖。西屠石堡:指唐玄宗天宝八年,哥舒翰率兵攻克吐蕃的战略要地石堡城(在今青海湖附近),受到宠任。紫袍:唐代制度,三品以上的大官穿紫袍。这里是借指取得高官。

⑧这两句说吟诗作赋不受人们重视。

⑨闻此:指听见上面那些愤世疾俗的话。掉头:旋过头去,表示不愿意听。东风射马耳:耳边风的意思,比喻没人关心。

⑩鱼目:鱼的眼珠。古人常说鱼目混珠。这里以鱼目比喻冒充贤能的人。明月:明月珠,宝贵的珍珠。这里是比喻王十二和作者自己。这两句是用晋人张协《杂诗》第六首中“鱼目笑明月”(见《文选》卷二十九)的意思,说庸人们讥笑作者,说作者和他们并无不同。“谓”,一作“请”。

骅骝(huá liú 哗留):骏马。拳跼(jú 局):指马缩着腿不能向前跑。蹇(jiǎn 剪):跛脚。这两句是比喻有才能的人受压抑,庸人反而得志。

折杨、皇华:据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二十七引李氏说,这是古代的两个乐曲名。合流俗:指为时俗所欣赏。晋君听琴枉清角:据《韩非子·十过篇》载,春秋时晋平公问他的乐官师旷说:“什么音乐最悲凉”,师旷说:“是清角”。晋平公就叫师旷奏“清角”。师旷说:“不行,你德行不够,听了会有灾难。”晋平公一定要听,师旷不得已,刚一奏,就来了大风大雨,吹裂了帐幕,吹落了廊上的瓦,结果晋国大旱三年,平公本人也得了重病。这两句用乐曲的格调越高,越不受人重视,反而引起灾殃的故事,比喻当时人品格越高,越受嫉妒,还不如同流合污的好。这是一种愤慨的话。

巴人:古代的一种通俗乐曲,这里指唱《巴人》曲的人。阳春:古代一种比较高级的乐曲。这两句是用战国宋玉《对楚王问》中的典故。据说,有个人在楚国都城郢(yǐnɡ 影)唱歌,先唱《下里》、《巴人》等曲,跟着唱的有几千人,后来唱《阳春》、《白雪》等曲,跟着唱的只有几十人。这是比喻品格越高,越不被人理解。“巴人”,一作“几人”。

璞(pú 蒲):没有雕琢的玉石。 这句是用《韩非子·和氏篇》的典故。据说楚国人和氏在山里得到一块未雕琢的玉石,他拿了献给楚厉王,厉王叫人看了,说是石头。厉王就割了他的左脚。后来楚武王即位,和氏又去献这块璞玉,武王叫人辨认,看的人又说是石头,于是他又被割去右脚。到楚文王时,他抱了璞玉在山里哭。楚文王派人问他,他说他是悲伤这美玉无人认识。文王叫人琢开这块璞,得到了宝玉。这里是借楚厉王、武王误以美玉为石,比喻封建统治者不了解自己的才能。

黄金散尽:用战国苏秦典故。据《战国策·秦策一》载,苏秦带着黄金百斤去秦国游说,结果把黄金花完了也没有被任用。交不成: 指未遇赏识和提拔自己的人。儒:这里泛指读书人。这两句是说无人赏识,到老来仍是一般的士人,不受重视。

失颜色:指(谈笑)使庸俗的人们惊讶变色。苍蝇:用《诗经·小雅·青蝇》典故,诗中把进谗(chán 蝉)言的人比作青蝇(即苍蝇),这里即指谗言。贝锦:用《诗经·小雅·巷伯》的典故。这首诗中有“萋(qī 七)兮(xī 希)斐(fěi 匪)兮,成是贝锦,彼谮(zèn )人者,亦已太甚”(意思是说那些说坏话的人陷害别人,罗织罪状,就象女工用各色丝线织成贝壳状花纹的锦一样巧妙。他们的手段也太过分了)。后来人就用“贝锦”代指谗言。喧(xuān 宣):声音杂乱。 这两句说自己的一言一笑使庸人们惊讶失色,他们就罗织罪状来毁谤。

曾参(shēn 身):孔丘的学生,在古代被视为“贤人”。这两句是说即使象曾参这样的贤人,有三个人说他杀人,他母亲也就会信以为真。这是比喻谗言的危害。据《史记·樗(chū 出)里子甘茂列传》载,甘茂对秦惠王说,有一天,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在外面杀了人,她不信。但接着有三个人这样说,她就害怕起来,扔下织机,跳墙逃走,怕连累自己。

于余亦何有:意思是对我来说有什么值得计较呢?

孔圣:指孔丘。伤凤麟:孔丘自认为是“圣人”,他曾哀叹凤鸟不出现,他的“理想”完了(见《论语·子罕》)。又据《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哀公十四年有人捕到了一头麒麟。孔丘很伤心,说自己完了。按:李白由于时代局限,也把孔丘看作一个不寻常的人物,因此他这里以孔丘自比。但在封建社会,自比孔丘,也就是一种被认为狂妄已极、不容于当时的言行。

这句是用晋代王堕的典故。据《晋书·苻(fú 符)生载记》附《王堕传》载,晋代氐(dī低)族割据政权前秦统治者苻生的司空(官名)王堕,十分仇视权贵董荣(小名叫董龙),见面也不和他说话。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董龙算什么,鸡狗一类东西,配和我说话!”后来他被董荣害死(亦见北朝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秦录》,《太平御览》卷四二八引)。这里是借指斥董荣来斥责那些谗害作者的人。

傲岸:傲视庸俗,指不肯屈事权贵。谐(xié 胁):调和、融洽。恩疏媒劳:语出战国屈原《九歌·湘君》:“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原意是说一个男神追求一个女神,由于心情不同,媒人很费劲,终因恩爱不深而交情中断。后来封建社会的作者常用这典故比喻自己不受君主重视。乖:不顺当。这两句是说自己平生蔑视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当权派,因此不能受到皇帝的重用。

严陵:指东汉初年的严光,字子陵。汉天子:指东汉光武帝刘秀。据《后汉书·严光传》载,严光本是刘秀的老同学。刘秀做皇帝后,请他出来做官,他不肯。刘秀去看他,他也爱理不理。这里说“高揖汉天子”,就是形容他不拜倒在皇帝面前。

长剑拄(zhǔ 主)颐:语出《战国策·齐策六》:“大冠若箕,修剑拄颐(长剑的柄支撑着下巴)。”本是齐国士兵讥刺大臣田单的话,这里借用来形容做大官的人的样子。玉阶:古典诗中对石头台阶的一种夸饰说法,此处指朝廷。这句是说何必到朝廷中去做大官呢?以上两句说明李白不但鄙视当时的权贵,而且对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也是以傲岸的态度相对待的。

绛灌:指西汉初的功臣绛侯周勃和颍阴侯灌婴。这句用汉初韩信典故。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因谋反被捕后,汉高祖刘邦赦了他,封为淮阴侯,他经常怏怏不乐,不愿和周勃、灌婴并肩在一起。

祢(mí 弥)衡:东汉末年的文人。逐:追随。据《后汉书·祢衡传》载,有人劝祢衡和陈群、司马朗等人交朋友,他说我怎能随从屠(杀猪的人)沽(卖酒的人)儿呢?

李北海:指唐代的文人李邕(yōnɡ 拥),曾任北海太守,李白和他是朋友。李邕后来为奸相李林甫害死。这句就是感叹李邕之死。

裴尚书:据清人王琦说,可能指唐玄宗时的刑部尚书裴敦复。裴也是被李林甫害死的。 这句是感叹裴敦复坟上已长满野草和荆棘。“蒿棘”,一作“蒿下”。

五湖: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间的太湖流域的湖泊,一说即太湖之别名。这里是用春秋时越国大臣范蠡(lǐ 李)的典故。据《国语·越语下》载,范蠡辅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就驾船进入“五湖”隐居。这里借指归隐。弥:更。钟鼎:即“钟鸣鼎食”。古代富贵人家吃饭时要击钟,并用鼎盛食物。这里借指富贵。这两句是说自己年轻时就有隐居的念头,现在见了李邕、裴敦复的下场,更把富贵看淡薄了。

这首诗是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年中酬答他的朋友王十二所作。诗中抒发了他不被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当权派重视,受到他们的毁谤和排挤的愤激之情。他蔑视、鄙视当时的权贵们,甚至对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也以傲岸的态度相对待。这是李白的一篇重要作品,是很能代表他的反抗精神的名作之一。王十二,名字不详。关于这首诗,元朝人萧士赟(yūn 缊)曾怀疑它是后人伪作,理由是诗中叙事错乱颠倒,没有伦次。其实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中所用的典故和谈到的史事,无非是借此表达自己的激愤之情,不存在什么“错乱”、“无伦次”的问題。伪作之说,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