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三百首
1815300000082

第82章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他出生在唐代安西都护府管辖的碎叶城(今苏联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托克马克)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今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李白在青少年时代,就已经广泛地涉猎了中国古代文化。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又“好剑术”,也有过多方面的交游,并饱览了蜀中的奇山异水,瞻仰过蜀地“先贤”的故居和遗址。到二十五岁时,他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抱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远大政治理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出蜀后,以安陆(在今湖北省)、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县)为中心,他先后漫游了长江、黄河流域的许多地方,观赏了祖国雄伟秀丽的山川,了解了社会的一些情况。同时“徧干诸侯”,“历抵卿相”,企图从与封建统治阶层人物的接触中,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创造条件。天宝二年(743)因朋友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因玄宗沉溺声色,终于在宦官和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就被排挤出长安,从此再没有回来过。这次政治上的失败,固然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但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此后,他又开始了新的漫游,后隐居在庐山的屏风叠。安史乱起的第二年,永王李璘率水师东下,路过九江,李白怀着除乱安邦的志愿,毅然接受了李璘的邀请,参加了他的幕府。结果却遭到肃宗李亨的围击,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也以附逆罪下狱,流放夜郎,中途遇赦得归。过了两年,李光弼率军讨伐史朝义,李白以六十一岁高龄,还决意从军,终因衰病,未能如愿,依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便逝世了。

李白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处在唐玄宗统治的时代。玄宗开国初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出现了一个繁荣强盛的局面,这给李白在政治上以极大的鼓舞。但在开元末期,玄宗逐渐意志骄满,纵情佚乐,朝政日非。天宝年间,政治更加腐败,对人民的压榨也愈加残酷,社会矛盾激化,终于酿成安史之乱,使唐帝国从极盛的顶峰衰落下去。李白亲身经历了这一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从而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并形成了它的特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李白的诗歌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风貌,表现了诗人的进步理想,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战斗精神,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充满了那种“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他说,“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又说,“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书情赠蔡舍人雄》)。甚至痛苦地喊出了:“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恐不照余之忠诚。”(《远別离》)因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残酷的现实使他清醒地看到封建统治者的无耻和卑劣,因而构成他诗歌内容的重心,就是对于封建权贵的揭露和鞭挞,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抗争。由于封建统治者是以“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十五首),那么李白这样的歌唱:“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将进酒》)“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就决不只是消极的了。基于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和对封建权贵的痛恨,因而在对待劳动人民的态度上,李白是比较好的。象《秋浦歌》中赞颂冶炼工人的那种热情,以及《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那样的惭愧心情,还有《丁都护歌》中对船夫苦难的深切同情,都是极为感人的,成为李白诗歌的重要内容。至于那些描山绣水的诗篇,李白也是以饱蘸热爱祖国河山激情的彩笔去涂抹的,通过这些生动的艺术形象,不仅再现而且突出了祖国山川的雄奇壮丽,给人一种激励和鼓舞。

李白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的艺术魅力。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高度夸张的比喻,对事物进行艺术的描绘,使形象具有扣人心弦的感染力。他的想象奇特而丰富,把自己的形象思维常驰骋于悠远的时间和空间之中,而无所拘束。他为了表达其思想感情的需要,还运用各种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创造出特异惊人的艺术形象。更值得注意的是,李白总是在他的强烈的感情驱使下,把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和神话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使他的许多浪漫主义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奇特的形象,非凡的意境,对读者能产生极为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由于李白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因此,在他感到政治上失意时,就常常以道家的虚无思想来否定现实,获取暂时的精神安慰,并由此进而纵情歌酒,及时行乐,写了一些反映消极颓废情绪的诗歌,对读者产生消极影响。

有《李太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