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图说卫星通信
1815900000005

第5章 见证科学奥妙所在——卫星通信揭秘(3)

在1971年10月,为了达成妥善解决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的通信问题,周恩来总理对尼克松访华的通信需求巧妙的规定了“对总统的通讯予以保证,对新闻报道尽可能满足需要”的原则。我国电信部门根据总理的指示,特别成立领导小组,由当时的北京长途电信局职工与美方技术人员一道承担起尼克松总统访华期间的电视、新闻实况转播和通信保障任务,事实上,新中国的卫星通信诞生于此。

周恩来

那个时候的卫星通信技术尚未发展成熟,单单商业卫星通信只有10年的历史,在全世界中,也只有世界几个强国方可研究出所谓的商业卫星通信技术。

然而,在我国,关于卫星通信的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这个时候,面对这么棘手的问题,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好,有关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和形象问题就将面对无数的考验和质疑。试想下,如果当天的新闻报道没有卫星的及时传播,就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同步直播,根本无法树立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

这时候,周总理做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决定,为了完整的记录下这个历史时刻,从此开启中国卫星通信道。他决定临时先由中国电信部门租用美国设备,在北京首都机场和上海两个地方各建立一座临时卫星通信地面站,目的是将对尼克松访华的新闻时事报道进行实时传播。甚至重复的强调道,关于在临时卫星通信地面站的租用期间,中国拥有对卫星地面站的管理和使用权;在启用的时间及使用的频率的方面,必须由得到中方的批准,美方在不经过中方允许的情况下,不得随意改动。除此之外,周总理还强烈要求我方的技术人员在与美方技术人员的积极配合中,能够通过这次机会,将此类卫星技术掌握于心,运用到手。接着,一切有计划的按照周总理的要求进行着,中国电信部门与美国相关机构签署了租用协议,原北京长途局职工,投入到首都两位同志被调到进首都机场,被批准有权直接参与中美两国通信技术人员的安装调试。

在1972年2月21日,“空军一号”载着美国总统尼克松安全抵达北京,周恩来总理前往迎接。两位伟人的“历史性的一握”,通过北京的卫星系统立刻把电视图像、照片、传真、新闻报道成功的在全世界的每个角落中传播开来,这一个具有意义的历史时刻,将传递到人类的心中,永远的刻在中国人的心中。

“空军一号”载着美国总统尼克松

据可靠数据显示,尼克松总统在访华期间,经北京卫星地面站开通北京至美国的话路35条、电报电路12条。接通国际电话1314个,累计22289分钟;传递电报1078份,总共达到86400余字;传送电视节目的时间共有53小时。

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航天事业正处于一种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的境况。然而,中国并没有因此放弃,中国在争取独立自主的研发活动中,以保守的投入,在短期内,正在一步一步的实现有根据、有计划的一条比较适合中国国情并且赋予中国特色的卫星通信发展道路,并始终在朝前看,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的让中国卫星通信事业得到完善。

事实上,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硕果累累。

中国航天事业从1956年开始创建,过程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相应比较重要时期,迄今为止,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不错的突破;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创新方面得到飞速提高;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知识卡片:

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

6.世界各国对卫星通信的研究历程

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的科技水平已经呈现逐步发展的趋势,已经从小步伐跨越到大步伐。世界各国科技的发展过程也是从刚开始的地面研究直接延伸到宇宙研究,人类的通信手段也在日新月异,从有线过渡到无线,正因为人类自身具备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人类才得以在生活领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人类生活质量也由此得到明朗。

下面,我们可以从几个大国对于卫星通信的研究历程,逐步得出相应的经验。

前苏联在1957年10月4日,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这颗卫星在离地面900公里的高空工作;它每转一整周的时间是1小时35分钟,它的运行轨道和赤道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倾斜角是65度。事实上,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是一个球形体,它的直径达到58公分,重达到83.6公斤。内装两部不断放射无线电信号的无线电发报机。其频率分别为20.005和40.002兆赫,波长分别为15和7.5公尺左右。信号采用电报讯号的形式,每个信号持续时间约0.3秒。间歇时间一模一样,通过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人类开始从“飞天梦想”转瞬成为向太空进军的领队,世界各国开始出现研制和发射卫星的高潮,从此打开了卫星时代的大门。

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

在1958年1月31日,美国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在美国被成功的发射。该星重达8.22公斤,锥顶圆柱形,高达203.2厘米,直径达到15.2厘米,沿近地点360.4公里、远地点2531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33.34”,运行周期114.8分钟。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辟特”℃四级运载火箭。

“探险者”-1号

法国在1965年11月26日,成功发射“试验卫星”-1(A-l)号人造卫星。这一人造卫星重达约42公斤,运行周期为108.61分钟,轨道倾角34.24°”。发射A1卫星的运载火箭为“钻石tA号”三级火箭,其全长18.7米,直径1.4米,起飞重量约18吨。

日本在1970年2月11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这一人造卫星重达约9.4公斤,轨道倾角31.07°”,近地点339公里,远地点5138公里,运行周期144.2分钟。发射“大隅”号卫星的运载火箭为“兰达”-45四级固体火箭,火箭全长16.5米,直径0.74米,起飞重量9.4吨。第一级由主发动机和两个助推器组成,推力分别为37吨和26吨;第二级推力为11.8吨;第三、四级推力分别为6.5吨和1吨。

“大隅”号

在1970年4月24日,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性发射成功。该卫星直径约1米,重达173公斤,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周(运行周期)114分钟。卫星采用20009兆周的频率,连续的播送《东方红》乐曲。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的远载火箭为“长征”1号三级运载火箭,火箭全长29.45米,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发射推力112吨。“东方红”1号的发射,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它是中国的科学之星,它是在中国工人阶级、解放军、知识分子的杰出贡献下发射成功。

“长征”1号三级运载火箭

在1971年10月28日,英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普罗斯帕罗”号。这颗人造卫星大约重66公斤,轨道倾角为82.1 °”,近地点537公里,远地点1482公里,运行周期为105.6分钟。发射地点位于澳大利亚的武默拉火箭发射场,运载火箭为英国的黑箭运载火箭.它所承载的最主要任务是试验各种技术新发明,比如说试验一种新的遥测系统和太阳能电池组。它还携带微流星探测器,用以测量地球上层大气中这种宇宙尘高速粒子的密度。

“普罗斯帕罗”号

除上述几个国家,包括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荷兰、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也已经在筹划通过自行发射或直接委托别国发射了人造卫星。

从世界各国对于卫星通信的研究历程,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每个国家对卫星通信的期望从未间断过,热情也从未消退过,其实卫星通信的重要觉得一直不可替代,很多科学家已经迫不及待的想继续解开宇宙之谜。

知识卡片:

国际通信卫星组织

国际通信卫星组织,政府间全球性商业通信卫星机构,简称卫星组织。它的宗旨是建立和发展全球商业卫星通信系统,供世界各国平等使用。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沿革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与英、法、日等国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将人造卫星成功地用于沟通横跨大洋的国际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