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原典选读
18246600000006

第6章 《孝经》(2)

【注释】

①光于四海:光,通“横”;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①?’”

【注释】

①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语出《诗经·小雅·隰桑》。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①,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②、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注释】

①偯(yǐ):哭的尾声曲折委婉。

②椁(guǒ):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簠簋(fǔguǐ):古代盛放食物的两种器皿;擗(pì):捶胸。

学习提示

纵横古今

《史记·魏世家》记载着“文侯受子夏经艺”,这开启了《孝经》的传播之路。《孝经》在“以孝治天下”的汉代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地位也得到极大的提高。西汉时,自文帝开始置《孝经》博士;昭帝始元五年,诏令举贤良文学,治《孝经》;宣帝地节三年,立《孝经》为小学课本。汉成帝即位,大臣匡衡上疏:“《论语》《孝经》,圣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汉书·匡衡传》)平帝元始五年,征召天下,为讲授《孝经》诸经者供给招传车辆,遣送京师。自惠帝以后,皇帝的溢号都加一个“孝”字。汉代出现了“举孝廉”制度,汉武帝元光元年,“令郡国举孝廉各一”(《汉书·武帝本纪》)。

《孝经》在六朝也很流行,帝王们常开展讲《孝经》的礼仪活动。东晋穆帝、孝武帝召集群臣讨论《孝经》经义;孝武帝作《总明馆孝经讲义》一卷;宋武帝、文帝亲讲《孝经》;梁武帝亲撰《孝经义疏》;北魏时,孝文帝令人将《孝经》译成本民族语言,以教国人。

隋朝时对《孝经》进行研究的学者开始多起来。唐修《隋书·经籍志》,着录各类《孝经》文献“十八部,合六十三卷。通计亡书,合五十九部,一百一十四卷”。

在唐代,《孝经》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唐高祖令徐文远讲《孝经》,并且曾经多次手书《孝经》赐予大臣。仪凤三年,昭令以《孝经》和《道德经》为上经,并将其纳入科举考试内容。唐玄宗多次召集臣子讲《孝经》,并亲自注释《孝经》,颁行天下。今世《孝经》通行本就是唐玄宗注(宋邢禺疏)本。唐时研究《孝经》的学者也很多,像贾公彦《孝经疏》、魏克己《孝经注》、陆德明《孝经释文》、任希古《越王孝经新义》、王玄感《注孝经》、王渐《孝经义》、尹知章《孝经注》、李嗣真《孝经指要》、孔颖达《孝经义疏》、元行冲《御注孝经疏》、李阳冰《科斗书孝经》以及任奉古《孝经讲疏》等。

宋朝皇帝也非常重视《孝经》。宋太宗亲书《孝经》;真宗诏邢昊校定《孝经义疏》;仁宗召集辅臣观讲《孝经》;高宗亲书《孝经》赐向子翘、秦桧等人;理宗赐《孝经》给皇子。同时,宋代也是研究《孝经》的高峰期,出现了许多着名的学者,如邢昺、赵克孝、司马光、范祖禹、朱熹等。朱熹根据《古文孝经》对《孝经》的真伪进行疑辩,并把《孝经》分为经、传两部分,再对《孝经》进行了目次重排,并对其所依据的《古文孝经》也进行辩疑,影响了南宋至清末的《孝经》研究。

少数民族政权也很重视《孝经》的教化作用。元世祖诏令国子学定制,凡读书必先读《孝经》。

到明代,明太祖强调《孝经》是帝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洪武朝间,荐举、科举皆讲孝。明永乐十七年,成祖御制《孝顺事实》,颁行天下学校。明代学者吕维棋作了多本有关《孝经》研究的着作,如《孝经或问》《孝经本义》《孝经大全》《孝经衍义》。

清朝时,清朝顺治诏纂《孝经衍义》;雍正诏纂《孝经集注》;康熙翻书刊刻“满汉合壁”《孝经》;乾隆题记《孝经》图。

“五四”运动时期,儒学遭到空前大难,在一片“打倒孔家店”的声浪中,《孝经》受到了严厉打击,被认定是腐败的封建意识。建国后,《孝经》受到多位学者的重视,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文革”时期,受到特殊历史环境的影响,《孝经》受到批判。改革开放后,更多的学者对孝道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20世纪,对《孝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作者、成书年代、概述、价值、注释、分类研究等方面。

(本部分写作参考:渠延梅《<;孝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

百家争鸣

1.关于《孝经》的作者与成书时间的争鸣

关于《孝经》的作者,前人多有论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孔子自撰。《史记》(西汉)《汉书》(东汉)《孝经正义》(《孝经正义》);(北宋)等书持此观点。比如《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有:“孔子以曾子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又如《汉书·艺文志》中有:“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

第二,曾子所录。在孔安国《古文尚书·序》(西汉)中就有:“曾子躬行匹夫之孝,而未达天子诸侯以下扬名显亲之事,因侍坐而谘问焉。故夫子告其谊,于是曾子喟然知孝之为大也,遂集而录之,名曰《孝经》”一说。

第三,曾子门人编录。司马光、胡寅、晁公武等人持此说。例如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南宋)中说:“今其首章云:‘仲尼居,曾子侍。’非孔子所着明矣。详其文意,当是曾子弟子所为书也。”

第四,子思所作。王应鳞、倪上述等人持此论。如倪上述《孝经勘误辨说》(清代):“孝经,……考之本文,揆诸情事,确为曾氏门人所记,且断与《大学》、《中庸》同出于子思。此三书之中,于仲尼则称字,祖也;于曾子则称子,师也。”

第五,七十子之徒遗书。比如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代)中有:“今观其文,去二戴所录为近,要为七十子之徒之遗书。”在《石刻孝经论语记》中有:“孝经、论语,皆孔门弟子所撰。”

第六,汉儒伪作。比如清代姚际恒在《古今伪书考》中说:“是书来历,出于汉儒。不惟非孔子作,亦非周秦之言也。……勘其文意,绝类戴记中诸篇,如曾子问、哀公问、仲尼燕居、仲尼闲居之类,同为汉儒之作。”近代的梁启超、胡适等人也持此立场。现代蒋伯潜的《诸子通考》、杨伯峻的《经书浅谈》、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沈善洪、王凤贤的《中国伦理思想史》等着作,也都采纳此说。

总之,《孝经》究竟为谁所作,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关于《孝经》的成书时间,虽然也无确切的时间定论,但目前学界基本上都将之定为先秦时期的作品。

2.关于《孝经》当代价值的争鸣

自汉代以后,《孝经》作为儒家“孝”理论的集大成者,建立起了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受到历朝皇帝的极力推崇。然而,在“五四运动”批孔的浪潮中,《孝经》被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代表而被全盘否定。在“文革”中,《孝经》也曾经被冠以“完全是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的封建道德经”“是用封建迷信的卑劣手法蛊惑人心”“为剥削阶级孝子贤孙树碑立传”的“大毒草”之名。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重新提起孝子和谈论孝道。《孝经》不仅重新出版发行,而且被冠之以“人伦的至理”等美名。尽管如此,当今人们对于《孝经》的认识与态度仍然不同,有的还存在着完全对立的观点。2003年12月上旬,在首届“中华孝文化与代际和谐国际论坛”上,有的论者提出: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泛化、政治化,应持否定态度。他们不相信孝能治国,故不赞同“以孝治天下”。而持不同观点的论者认为:所谓的“愚忠”“愚孝”是对孔子“孝”的理论的曲解,“孝治”应被视为治国安家之良策。

那么,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来正确认识《孝经》的社会价值呢?事实上,尽管《孝经》中有一些天赐神助、忠君等封建迷信色彩的内容,束缚了人们的认识和精神,体现了它糟粕的一面,但其中确有其精华,比如《孝经》《诸侯章》中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意思是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富裕丰盈也不会损益。《谏诤章》中有:“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从父之令,又焉得孝乎”,意思是遇到不符合道义的情况,做儿子的就不能不对父亲直言劝阻。如果一味地听从父命,又哪能算是孝顺呢?诸如这些显然都有可取之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我们今天对于“孝”的理解显然是和古代有所区别的。在时代发展、科学和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当今,我们更应看重的是《孝经》中所要求的真心诚意孝敬父母,使父母身体健康、幸福快乐以及在极为困难和危急之时竭尽孝心等合理内核是不变的。正是这种合理内核即其精华,才使《孝经》为广大老百姓所接受并世代相传,在历代封建社会中培育了华夏儿女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因此,在当代,要对《孝经》中传统的孝亲观念进行全面的剖析和鉴别,汲取其中有价值的合理思想,在家庭中提倡“孝”的美德,在全社会提倡养老、敬老、尊老的社会风气,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部分写作参考:吴崇恕,李守义.《〈二十四孝〉与〈孝经〉的关系及其扬弃》,孝感学院学报,2004年7月;吴点明.《试析〈孝经〉的现代意义》,中国德育,2008年08期)

星星点灯

[1]胡平生.孝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6月

推荐理由:周详浅近的解说和清新雅致的译文,准确传达原着的精神,是一般读者了解《孝经》的经典读本之一。

[2]喻岳衡.孝经·二十四孝图.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7月

推荐理由:该书从解读古代家喻户晓的儒学经典《孝经》入手,配以民间流传颇广的“二十四孝”故事,图文并茂,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去芜存精,正确领略传统孝文化的积极意义与思想真谛。

[3]姚淦铭.孝经智慧.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

推荐理由:该书以平易生动的语言引导读者阅读、浏览、欣赏《孝经》这本经典,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孝经》的内涵。

[4]钟茂森.孝经研习报告.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5月

推荐理由:该书是钟茂森教授多年来学习、力行孝道,融会儒释道三家之圣解,而做的修学心得汇报,是读者关于《孝经》拓展阅读的有益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