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非唐:中晚唐的风流与阴谋
1828400000010

第10章 抱元守一的混世原则1

【生来“不差钱”】

公元684年,冬夏已不可考。在岭南潘州,刺史冯君衡的府邸里,下人们往来穿梭,他们的脸上都挂着一种紧张而又兴奋的表情。就在刚才,潘州城最好的稳婆(接生婆)已经进了夫人的卧房

时间就这样在紧张与刺激中静静流过,也不知过了多久,产房中突然传出了一声婴儿的啼哭,接着便是稳婆和丫鬟们开心的笑声。冯君衡悄悄出了一口气,因为从这笑声里,他已经听出了新生命的性别,那是个不折不扣的男孩。擦擦额头的汗水,又朝左右下人微微一笑,冯君衡迈步走到书案旁边。那里早已铺就好了一张宣纸。他提起笔,在上面端端正正写下了两个大字——“元一”。

这,是他送给儿子的第一件礼物,一个响亮而大气的名字!一个人的人历史就这样开始了,在多年以后,每当史家写到这个孩子时,第一句话往往是这样——冯元一,潘州刺史冯君衡之子,曾祖冯盎乃开国功臣,虽为隋朝降将,却颇受器重,被封为为广、韶十八州总管。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干子弟,从生下来那天起,他所面对的就是锦衣玉食,没有柴米油盐的隐忧,没有衣不遮体的烦恼,也就是从不差钱。他的老师是潘州文人的翘楚,教给他四书五经,同时也告诉他这个帝国的种种变迁。

在当时,武则天已经手握天下,中国的历史正翻开绝无仅有的一页。边远的岭南没有长安的繁华,是天然的流放地。在这里除了地方豪绅之外,还有很多被发配而来的官员贵族。这些人大多都是李唐时期故臣,武周女皇登基后,他们便因为种种原因被发配到了边远地区。由于在潘州,冯家是其中首屈一指的大户,因此一些落配官员到此之后,多会前来拜访。冯君衡也明白,自己的家族历受李唐恩典,因此与这些故臣自然相交甚欢。而此时,他并不晓得,在自己幼子的心中,国家该是如何一个复杂的概念。

是李唐还是武周?冯元一在父亲与宾客的谈话中慢慢寻找着答案。长寿三年(公元694年),冯元一十一岁,史料中从未有记载这一年他的心情有着怎样的起伏变化,我们只能一点一点的猜测——这一年的二月,远在长安的女皇武则天接到密报:流放在岭南的一些人企图造反。得到消息之后,武则天立刻派司刑官员万国俊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前去查处。万国俊到广州后,二话不说,便将岭南的流人300多口驱至水滨全部斩杀。接着又坐镇广州,彻查流放人员的日常交往。由于冯君衡和流放到岭南的一些前朝官员过从甚密,因此便成了罪状之一。万国俊一道奏折上去,冯君衡被叛了一个死罪“裂于冠冕,籍没其家”。父亲的死和家族的突然衰落让冯元一迅速失去了所有依靠,不久,他便被送到了岭南讨击使李千里那里。

按照过去的关系来讲,冯君衡和李千里算是同僚加朋友,因此孩子送到这里应该是最安全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冯元一虽然乖巧顺从,但对于李千里来说却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麻烦:一来元一是钦犯之子,二来和自己也没有什么血缘关系。就这样,没过几年,李千里想出了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他把冯元一净身送进了皇宫,并且将名字改为冯力士。

冯力士进宫的时候,女皇武则天已经66岁了,此时的她已渐渐没有了年轻时的豪情、魄力。从高宗时代操纵政柄,至今她已当政四十余年。在这些年里,她为了成为一个合格的好皇帝,百般操劳。在她的这一生中,她缔造了一个属于自己、同时也属于中国历史的奇迹。甚至于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把她简单的当作一个篡权者。因为说实话,以能力而言,她是中国古代历史中屈指可数的一流好皇帝,虽然她是个女人、虽然她饱经非议。年轻时的过分劳累,让六十多岁的武则天几乎耗尽了精力。因此,在繁杂的政务之余,她非常希望有人能够给她去除孤独,解脱烦忧。冯力士入宫后,凭借着自己良好的家教,很快就在宦官中获得了个不错的人缘。一些同僚之间的倾轧并没有发生在他的身上,而与之相反的是,他很快就获得了一些老宦官的喜爱,继而得到了接近皇帝的机会。在与女皇的几次接触中,冯力士以其行事聪慧、口齿伶俐很快博得武则天的喜欢,让他留在身边,给事左右。

在皇宫里,冯力士凭借良好的表现为自己打开了升迁之门,但他的好人缘却险些把自己送进了地狱。在一次不大不小的祸事中,冯力士因为被同僚牵连而惹恼了武则天。结果,女皇一怒之下,将其鞭挞后逐出了宫城。

冯力士被驱逐之后,过了好一阵子悲惨的生活,到最后,一位曾经在宫中颇为看好他的老宦官高延福收养了他。作为螟蛉之子,冯力士只好摇身一变,改去姓氏成了高力士。在当时的宦官群落中,高延福的能量虽不冠绝,但也不小,他与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交情颇厚,常相来往。因此作为高延福的干儿子,高力士便有了与朝中高官接触的便利条件。在当时,武三思凭借与武则天的姑侄关系,在朝廷上权势熏天,高力士抓紧机会,竭力投靠。在与武三思的数次接触中,颇懂得待人接物的他获得了武三思的好感。

就这样,转眼又过了一年多,通过武三思的活动,武则天消了怨气,又把高力士重召回皇宫,隶属司宫台,负责宫内事务。高力士二进宫之后,脾气秉性有了很大的改变,除了对待皇帝更加殷勤之外,他也开始懂得小心谨慎的真正意义。自此之后,在他的人生词典里,“观望”成了最最重要的词汇,而“选择”则成了他决定自己命运的法宝。他开始认真的观察朝中的王公大臣,以及李、武两家的王子王孙,此时的高力士已经渐渐懂得了一个宦官的真谛,那就是——见机行事。

武则天之后、唐睿宗统治时期,高延福给自己找了一个肥差——为帝国养马。在他眼里,这是一个表面上有些低贱,但其实大有甜头的活计。因此他面奏唐睿宗,请求派他去掌管养马的差事。后经皇上准奏,高延福便离开朝廷来到高州府,专管养马的差事了。高延福到了高州之后,一待就是数年,这中间帝国风云变幻,他的干儿子高力士也成了斗争的主力配角。等到了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做了皇帝以后,就派宰相姚崇到高州府找高延福,一来慰问功臣之爹,二来顺便检查一下马匹的情况。

高延福知道姚崇要来高州后立刻吓得魂不附体,整天愁眉苦脸不知如何是好。高力士见养父如此闷闷不乐,便问是什么原因。

高延福左思右想,知道如今能救自己的恐怕只有这个儿子了,于是便把自己的担心一五一十讲了出来。原来在高州的这段时间,高老头花钱无度,每天美味佳肴、大肆挥霍,结果把养马的粮草都卖光了,弄得马匹个个都骨瘦如柴。高力士听后,心中虽然有些看不起养父的所作所为,但一想到老人家的收留、养育、提携之恩,便不由得跟着担心起来。听完父亲的话之后,他想了一会,最后计上心来。

姚崇奉命来到高州府,安顿下来之后,便直奔高延福的住所,然而他找了个遍,也没摸到不高老头的影子。姚崇以为高延福在野外放马未归,于是便来到城郊山坡上观望,结果依然不见高延福的踪影,见到的只是一群拴在大小树上的瘦马和一个高大、健壮的身影。怀着满腹的狐疑,姚崇又走近一点,一细看才发现,原来玄宗皇帝的大红人、高力士正累得满身大汗、在割草喂马。

姚崇见状,急忙上前问道:“为何你孤单一人在割草喂马?如此割草喂那么一大群马,何时才能把马喂饱?”高力士便哭丧着脸说:“大人有所不知,家父高延福患病数月,而且病情一天天加重,无钱医治,连马粮都卖光了,至今尚未能把病医好。朝廷派家父管养马,如果马养不好,皇上怪罪下来,家父丢官丧命是小事,朝中有战事时没马用那才是大事啊!”高力士的这番话,表面上只是一番托词,但聪明如姚崇还是立刻听出了弦外之音。可以这样说,高力士的这番话,不仅仅是对父亲的开脱,同时也是一种变相的自吹自擂。他算是一个孝子这不假,但孝顺到替干爹养马就有些离谱了。

姚崇回到京城之后,添油加醋把高力士的种种仁义大大美言了一番,最后果不其然,高延福免罪不说,高力士还获得了一番皇帝的口头嘉奖。从高力士处理父亲贪污这件事来看,其避实就虚的手段可谓了得。整件事情,他不光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甚至还通过言语上转折获得了皇帝的嘉许。从这点来讲,年轻的高力士虽然还没有达到人生的顶峰,但却已经找到了那条属于成功者的攀援之路!

假如我们细数高力士的一生,一定可以发现,除了眼明心快,善于见机行事之外,其果敢、坚决也是他走向成功的重要原因。 初入皇宫便侍奉中国历史上最最威风、同时也最最复杂的女皇帝武则天,这让高力士得以急速成长。而童年和青年时代的遭遇、挫折也让高力士体会到宫廷生活的险恶。第二次进宫之后,高力士待人处事更加谨严、慎密,遇事三思而后行,果然再没有出什么纰漏,最终重新获得了武则天的信任。

随着时间的流逝,高力士在宫中一点点的长大,同时也飞速的积累着政治智慧。和远大的志向相匹配,高力士的外表也愈发成熟起来,按照史料记载,以容貌而论,高力士可谓宦官之中的极品,他体健貌伟,身高六尺五寸,如果不是下半身缺了部件的话,他真可谓翩翩佳公子、一个花样儿的美少年。由于说话办事越来越漂亮,同时又有养父高延福的指点,高力士的宦官之路走得愈发顺利起来,并被破格提拔为宫闱丞,掌管宫内的法纪制度,出入管钥。 高力士是一个颇有心机的人。他时刻观察着政局的变化,决定自己的每步行动。此时已经步入晚年的武则天日渐糊涂,早就没有了年轻时明察秋毫的劲头儿。在后宫之中,女皇更喜欢的是张宗昌和张易之这对儿活宝兄弟。

由于此时的“二张”之于武则天已经从宠臣进化到了老年人的爱情寄托,因此这哥俩儿的本事也是水涨船高。二张的种种作为很快激起了朝臣的不满,这让原本就很脆弱的武周帝国更加风雨飘摇。

面对这种政局的动荡,高力士并没有太大的反应,刚入宫时的教训让此时的他沉稳了许多。他意识到了武则天驾崩之后,帝国的政局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李家的年轻一辈之中必然有人重建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