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非唐:中晚唐的风流与阴谋
1828400000048

第48章 一个“肌无力”患者的挣扎史1

开成四年(839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一个苍白而寒冷的冬日,长安城内外深浸着寒意,满布阴云的天空好像在催生一场强暴风雪。唐文宗李昂的风痹之病再度发作,服食药剂后,病情略有好转。朝会散去,唐文宗李昂独坐大明宫思政殿久久不愿离去。尽管贵为帝王,但这种囚徒似的生活让他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

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在那场惨烈的宫廷流血事件中,当天有超过六百名朝臣被宦官集团血腥屠杀,他的朝堂几乎为之一空。对于李昂来说,那是一场梦魇,一场史无前例的宦官之祸。日暮东风啼怨鸟,他的春天已经被远远地抛弃在繁华散去后的百丈红尘。对于一个病入膏肓的王朝,对于一个在病榻上消磨时光的君王,他已经真切地感受到岁月如无情流水,终将他的生命和希望,都一点一点地带走。

这是一个荒唐而可悲的年代,阴云笼罩下的长安暮色四阖……

陷入沉思的唐文宗忽然抬头对立于殿外的侍从道:“今日翰林院是谁在值班?”

旁边的翰林院使答道:“中书舍人周墀。”周墀,字德升,汝南人。长庆二年(822年)赴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获中高第,即留京任职。太和九年(835年),累迁官至监察御史,起居郎。文宗皇帝很器重他,进起居舍人。后拜为集贤殿学士,转考功员外郎,仍兼起居舍人。

“速去把他召来。”唐文宗道。

周墀奉旨进殿,文宗先命赐座,又以金卮赐酒三杯,周墀一饮而尽。唐文宗忧郁的眼神掠过一丝浅浅地笑意,他问道:“依卿看来,朕是何样君主?”

周墀赶紧躬身施礼道:““小臣不足以知大君之德。凡百臣庶,皆言陛下有尧之圣、舜之明,商汤之仁,夏禹之俭!”这是原话,意思是说唐文宗乃尧舜之主。

唐文宗长叹一声,摆手说:“你这是出于爱君之心,不得不这样忽悠我。我其实哪里敢追宗尧舜禹汤之明。我要问你的,你看我像不像亡周的周赧王和亡汉的汉献帝。”

周墀见皇帝自比亡国之君,大惊失色,倒身拜伏,抹着鼻涕眼泪说:“此二人怎能与陛下相比。陛下圣德前所未有!”他不知道如何来安慰自己的皇帝,只是一个劲地称颂圣德,劝皇上不要为谦谦小节而挂怀。

唐文宗平静地看着在自己面前激动流泪的周墀说:“周赧王和汉献帝二人受制于诸侯,而今朕是受制于家奴。如此说来,联还不如他二人呢!”

说完这句话,唐文宗情难自已,双手覆面痛哭。君臣二人,大放悲声,涕泗并流。

一个人的战斗

文宗李昂有时候会陷入莫名其妙的狂躁之中,尽管他本不是一个十足的愤怒青年。可他这个年青的皇帝当着当着,却让自己患上了一种怪病——肌无力。而这种病症与肉体无关,是一种精神上的肌无力。更多的来自于他居于皇帝高位,面对帝国种种乱相,欲振乏力引起的。

文宗上台后,是憋着一股劲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史称他“尤勤于政理,喜读贞观政要,每见太宗孜孜政道,有意于兹”。 也就是说他对于唐太宗孜孜政道而取得贞观之治的局面,一直很向往。

大和六年,他对宰相们说:“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牛僧孺说:“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事后牛僧孺对同事们说:"主上责望如此,吾曹岂得久居此地乎?”(《资治通鉴》卷244)他于是辞去了宰相职务。两党其他官员也都没有同文宗这种迂阔的理想相契合的表现。

此时的宦官集团只手遮天,权力已经渗透到帝国的方方面面。从军队的指挥和调遣,到朝中大臣的任免,就连皇帝的废立也完全操纵在他们的手里。文宗的祖父唐宪宗李纯、兄长唐敬宗李湛都是死在宦官之手,要不然也轮不上李昂来当这个皇帝。

宦官人数也不断创出新纪录,当时朝廷中处理政务和在外地监军的宦官中,品级在五品以上的就达到四千人之多。不仅朝野大臣巴结讨好宦官,就连唐文宗本人也对宦官低眉顺眼,殷鉴不远,珍惜生命,讨好宦官才是正道。虽然他心里是如此的恶心,但面对宦官的张牙舞爪,也只能心在流血。史料记载,李昂私下发出感叹“恩欲芟落本根,以雪仇耻,九重深处,难与将相明言。”这是他内心越来越因不能为先辈报仇而深深自责。

大和二年(828年),唐文宗举办科举。举人刘蕡应试时写了一篇五手字的《直言极谏策》,对宦官专权给予强烈抨击。通篇切中时弊、才华横溢,但参加科举考试的二十三名举人中二十二人都中了进士,只有刘蕡一个人落第。倒不是阅卷官觉得刘蕡的学识不行,而是根本不敢细看他的文章,更不用说录取了。新进举人李郃愤言:“刘蕡落选,而我等中榜,难道不是我们这些人的耻辱吗?”

他邀集了杜牧、裴休等名人联名上疏,愿将自己的科名让给刘蕡。奏疏送到唐文宗案头后,他只能一声叹息,将奏疏留中不发。

一次,唐文宗在阅读《春秋》读到“阍弑吴子余祭”时,就问翰林侍讲学士许康佐:“阍何人也?”许康佐差点没吓得尿裤子,赶紧跪地表示自己学识浅薄(穷究未精)不知道。翰林作为帝国的高级知识分子,许康佐不可能浅薄到连“阍弑吴子余祭”的典故都不知道。“阍弑吴子余祭”典出吴越争霸,太监刺杀吴王余祭的事情。

事后不久,许康佐就打报告辞职回家了,他已经预感到,唐文宗与宦官早晚会有一场鱼死网破的较量,他还没活够。朝中大臣和许康佐抱着同样想法的不在少数,他们听见皇权和宦官之争就两股战战,走路都要扶着墙,更别说让他们参与冲锋陷阵。这就是史书中所说的,在位之臣“持禄取安,无伏节死难者”。身为大唐帝国的皇帝,竟然在身边找不到一个有勇气的人,文宗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

在医学临床上,肌无力是一种发病的时间长且比较难治的慢性疾病,该病由神经肌肉传递障碍所致,肌无力在各种年龄组均可发生、但多在15-35岁的青春期。既然是慢性病,那种无奈的撕咬摧毁的不光是肉体,更多的是来自于精神层面。

患者李昂的临床表现为,面对割据四方的跋扈藩镇,他无力;面对没完没了的文臣之间党争,他也无力;面对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的阉宦集团,他更是无力。

在李昂看来,前两种情况虽然让人恶心,但空间上的距离让他有安全感,毕竟不是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亮刀子。后者却是他的心腹大患,搞不好那些在眼皮子底下整天乱窜的宦官就会要了他的命,就像当年他的爷爷宪宗和兄长敬宗的下场。

文宗的肌无力其实是一种心无力,心无力则肌无力。那些当年参与谋杀宪宗和敬宗的元和逆党,如今还在他眼皮子底下像幽灵似的晃晃悠悠。

当年他的哥哥唐敬宗执政仅两年,还没来得及立储,就被宦官刘克明所杀。阴差阳错的李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宦官拥立而即位的。也就是说从宪宗、敬宗的被弑,到穆宗与文宗的上台,背后都有宦官集团的操纵。

由个别宦官的干政到形成宦官集团的元和逆党,首开唐朝宦官弑帝、立帝的先例,这是前所未有的盛举。

清代学者赵翼就指出:“唐推原祸始,总由于使之掌禁兵,管枢密,所谓倒持太阿,而授之以柄,及其势已成,虽有英君察相,亦无如之何矣。其始犹假宠窃灵,挟主势以制下,其后积重难返,居肘腋之地,为腹心之患,即人主废置亦在掌握中。”

由“挟主势以制下”到掌握人主的废立,标志着宦官干政已经到了水深火热的地步。

文宗本来就是宦官拥立,受其掣肘也在情理之中,“上患宦者强盛,宪宗、敬宗弑逆之党犹有在左右者;中尉王守澄尤专横,招权纳贿,上不能制”。就是文宗即位后面临的现状。宦官通过控制皇帝进而控制朝政,任何一位稍有自主意识的帝王都不甘心做宦官的傀儡。

唐文宗欲惩治宦官的态度十分坚决,他力图更张朝政,扭转积弊,成就霸主之业。但面对现实,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若不能排除宦官于政,所有振兴朝纲的机会就只能喊在嘴上,难以落实在行动中。唐文宗在诏书中也说:“朕以眇薄,遭逢内难,刷君父之仇耻,抒亿兆之哀冕。”表露了自己除宦为父兄复仇的决心。

文宗执政初期,最炙手可热的宦官首领非王守澄莫属。为了报答他当初的拥立之功,文宗被迫让他在枢密使的职位上又兼任神策中尉,不久又拜其为骠骑大将军。王守澄从此一手把持宫禁大权、横行朝堂、大肆收受贿赂,朝野上下纷纷趋附,无不唯其马首是瞻。

对李昂来说,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他除了肌无力还能有更好的选择吗?

李昂的回答是,肌无力不是心无力,只要有心杀贼,一样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在王守澄为首的阉宦集团眼里,大权旁落的天子李昂和他的父兄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还不是和待宰的羔羊一样,自己想怎么蹂躏就怎么蹂躏!。

一方是宦官跋扈擅权,一方是君主力主除宦,文宗与宦官的冲突一触即发。

唐代中后期,君主剪除宦官并不能大张旗鼓随性而发。通常情况下都是通过秘密的手段,或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以宦制宦,或授意心腹大臣见机行事。理由很简单,宦官身居禁中,朝夕不离皇帝左右,加之手中又握有禁军之权,使得君主很难公开与大臣商议行事,所谓“九重深处,难以将相明言”。在这种情形下,选择合适的人选是除宦能否成功的关键。

当时朝廷大臣呼朋引类,党争正酣,而且两党都与宦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难以与之秘密谋划。此事令唐文宗李昂很伤脑筋。

这时候,他想起了老丞相裴度,这是一个在关键时刻能够力挽狂澜的人物。可惜现时他远在山南东道,无法问询。文宗想起裴度临走时曾经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要除宦官,只有宋申锡可以信赖。

宋申锡年轻有为,淳厚稳重,不属朋党,不附宦官,且智谋过人,足以重用。

大和四年(830年)六月的一天,文宗命宋申锡给他宣讲《贞观政要》。见左右无人,文宗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便附耳问道:“宋爱卿,你每天与朕谈经论道,知道朕的心事吗?”

宋申锡本就聪明过人,怎能不知文宗心中苦痛。他当即拜伏于地,面露惭色道:“身为人臣不能替皇上分忧,罪该万死。”

文宗见此人可大用,便把压抑在心中的小宇宙吐了出来:“宦官势力强盛,宪宗、穆宗、敬宗都是死于非命!朕身为天子,统御万民,却受制于家奴,何以面对宗庙社稷。”

宋申锡当时表态,愿为文宗效死力。文宗大喜,宋申锡身为翰林侍讲学士,正好处在内廷,正是自己急需之人。随后文宗下诏,将宋申锡提升为尚书右丞,一个月后又提升为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申锡当上宰相后不辱使命,制定了一整套的除奸计划。

大和五年(831年)新年前后,文宗和宋申锡准备对宦官集团动手。

事实证明,宋申锡是个想干事,却难干成事的人。一介书生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就准备捋胳膊与手握数万禁军的宦官集团来一次正面PK,这真是要多疯狂有多疯狂的想法。

这就像在下棋,要想赢得最后的胜利,就要走好每一步,一步错步步错。

在既不掌握禁军,又没有强大的藩镇作为后盾,要想除掉王守澄为首的宦官集团,宋申锡需要一个帮手,他把目光锁定在当时京都长安的行政长官——“京兆尹”身上。

京兆尹是天子眼皮子底下的行政长官,是相当有实权的。通常情况下,他对横行犯禁的长安豪门、禁军乃至宦官还是有一定的威慑力。

政变绝大多数时候是超越常规的行为,最终比拼的是实力和时机的把握。

京兆尹直隶的区区兵将是无法和宦官掌握的神策军相抗衡的,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另外,长安城北在宫廷政变中所处的地位举足轻重。这里禁军云集,离宫城咫尺之遥,可以在政变的第一时间进入宫殿,控制事态及核心人物。如此紧要的区域,却不在京兆尹控制下。一旦情况有变,京兆尹的动作绝不会比神策军更快更强。

致命的漏洞很快就出现了,要命的宋申锡居然挑中了更要命的吏部侍郎王璠来担当重任。王璠曾经是奸相李逢吉的党羽,在任御史中丞时,为人行事张狂之极,后来因为冒犯了左仆射李绛被改任官工部侍郎。

宋申锡秘密约见王璠,把文宗的密诏交给他,并许给“京兆尹”一职。

王璠没有慷慨表态,只是含蓄地说需要考虑考虑。冲动是魔鬼,魔鬼要人命。考虑之下,王璠觉得这将会是一场只赔补赚的买卖,弄不会就搭上了自己的前世今生。

王璠很快就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找到王守澄的亲信郑注,把宋申锡找他密谋之事和盘托出。

郑注大吃一惊,赶忙把这件事就禀告王守澄。王守澄就问:“你看这件事该如何处理?”

郑注答道:“还能怎么办,立即铲除宋申锡,清君侧。”郑注又买一送一献上一计。原来,宋申锡过去曾与文宗的弟弟、漳王李凑有交往,郑注建议就从这里打开决口。

第二天,在王守澄的指使下,神策军军官豆庐著突然入朝告密:宋申锡与晏敬则等人图谋拥立漳王为皇帝!这是典型的一石二鸟之策,既杀了宋申锡,又借机除掉皇室中颇有人望的李凑。让李昂自断臂膀的同时,还要让他捂着心口窝领情,在朝野上下造成一种假象,那就是王守澄挫败了一起针对皇帝的惊天大阴谋。

唐文宗一听,就知道宋申锡出纰漏,走漏了风声。事情已呈虎之势,文宗别无选择,他能做的就是玩丢车保帅的游戏。他必须和宋申锡撇清关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王守澄不容文宗李昂反应过来,就上书道:“宋申锡大逆不道,请陛下立即下诏,全城戒严,搜捕逆党,并抄斩宋申锡的全家

文宗犹豫了,折腾来折腾去,把自己的人折腾进去了。对不起,老宋我无能为力,下辈子再见吧!

第二天正在“休沐”的宰相们得到宫中的传唤,匆忙赶往延英殿。宋申锡也跟着队伍来到中书省东门,可他得到的指令却是,其他人都可以进去了,只有他宋申锡不可以。给个理由先,把门的宦官给出的理由是:“所召无宋公名。”也就是说,没你什么事,回家待着去吧。

宋申锡知道,这场戏该到收场的时候了,在整部戏里,他本来以为自己是男一号,最后不过是一个跑龙套。他伤感而无奈地朝着延英殿的方向以笏叩额,然后把背影留给这个世界。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如果唐文宗不能将案件交付外廷按程序审理,也就无法保证涉案人员落入王守澄的魔掌。唐文宗李昂虽有心,但身患无力之症也只有徒叹无奈。延英会议呈现出一边倒,这根本不是唐文宗主持召开的办公会。会上,也只有性情耿直的马存亮叩头流涕说了一句:““宋申锡罪状不明,怎能无故屠其全家?如果这样下去,京城乱起来怎么办?还是先召集几位宰相商议一下,然后再看该怎么办(杀一匹夫,犹不可不重慎,况宰相乎)。”

也许是马存亮的一句话让僵死的气氛有了些许松动,也许是唐文宗无助的目光让冰冷的朝堂有了些许温情。

大宦官、飞龙使马玄亮也长身而起,这是一个比较忠厚、老实的人。他认为这件事还没有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能单凭豆庐著的一句话告密,就要把堂堂一朝宰相满门抄斩,这也太儿戏了。

马存亮和马玄亮,不是亲兄弟,他们同为宦官,也许是早年投身在一个姓马的老宦官手下,因此名字听上去像是兄弟。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四月,唐德宗遭遇清思殿之乱时,马存亮率神策军平定叛乱。由此可见,这两位宦官还算是忠心皇室,并不祸乱朝堂的好宦官。

孤立无援的文宗看见“二马”声援自己,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赶紧道:“此案事关重大,不能如此草率,应该好好调查,再做结论。

皇上不说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吗?王守澄就开始用自己的方式着手调查,他先是将晏敬则抓了起来。经过一番拷打,最后折腾出一份调查报告(晏敬则的供词)。

现在,文宗再次被逼到了墙角,只得命令文武百官合议此案,希望有人能为宋申锡说几句好话,使事情有所缓解。这时,马玄亮急忙跪倒在地,叩头不止,流着眼泪说道:“人命关天,何况是宰相。”

文宗这才鼓起勇气,下了一道圣旨:将漳王流放,宋申锡贬为开州司马。就这样,软弱无能的唐文宗自己不敢承担责任,却将宋申锡抛弃!

这件事对马存亮刺激很大,在宋申锡离京师当天,他也上书文宗,以年多老病为借口,要求退休。文宗同意他的请求,赏赐不少珍宝,派人护送他回乡。

不过,宋申锡虽然逃过这一劫,但没过多久,他就在开州郁郁而终。直到临死前,他还在恨恨地念着一个人的名字,因为他知道:除了自己以外,此事只有王璠知道。所以,他要诅咒这个小人,就是要让他也不得善终。

就这样,唐文宗策划的铲除宦官势力的第一次行动尚未展开就彻底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