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非唐:中晚唐的风流与阴谋
1828400000052

第52章 本是西方一衲子2

处世莫若养“木鸡”

李氏十八子昌运方尽,便有黑衣天子理国。这是一句神秘的谶语,何为谶语,就是预言和征兆。尤其在皇位易主,朝代更迭之际用来忽悠人更是屡试不爽。

公元841年,唐武宗会昌元年,六月庆阳节,刚做上皇帝不久的唐武宗李炎(原名李瀍)设斋请僧人、道士讲法,只赐给道士紫衣,并下令僧人不得穿着。这件事情本来只是桩不起眼的小事,然而一个明确的信号已经发出了:新皇上并不喜欢佛法,很快,在武宗为帝的短短六年时间里,一个接一个的对僧人们发难的敕令由皇帝签署、发布,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宗教迫害运动——唐武宗灭佛开始了!

会昌五年(845年),武宗敕下:从四月一日起,年四十岁以下僧尼还俗,从十六日起,五十岁以下僧尼还俗,从五月十一日起,五十岁以上无祠部牒者还俗。后来,外国僧尼也必须还俗回国。

唐武宗灭佛过程中,对僧尼进行了残酷的、非理性的迫害与杀戮。史料记载仅会昌三年(843年)九月,为了追拿一个可能隐身于僧人中的小小逃犯,京兆府竟一次打杀新裹头僧三百余人。当时,僧尼几乎被剥夺了一切生存的条件,寺舍被拆毁,钱财被没收,衣物被烧毁。而一旦稍有违越,就构成犯罪,擅自出寺要被处死;不伏还俗要被决杀;自藏僧衣也要打杀……甚至无公验,新裹头僧都成了死罪。

这种情况,恐怕只能用强烈的恐惧与仇恨来解释。而恐惧与仇恨的来之于何处?抛开道教与佛教的冲突,道士利用政治优势打击佛教造成会昌法难的直接原因。在唐武宗李炎的内心深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的皇叔,皇家最出名的“傻子”李忱隐身佛门,一直以来唐武宗就竭力想除掉他这个装疯卖傻的“光叔”李忱。

任何一个皇帝都害怕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被人夺去,所以,“黑衣天子理国”这种谶语很容易就被人借题发挥。唐武宗在寻找李忱的过程中,就有居心叵测之人散布这种谶语,而散布之中谶语之人最有可能的就是唐武宗身边的道士。我们知道道教的创始人老子姓李,所以在唐朝道教一度成为国教。《旧唐书·武宗纪》载:“帝在藩时,颇好道术修摄之事,是秋(开成五年秋),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于三殿修金录道场,帝幸三殿,于九天坛亲受法录。”唐武宗又把每年的二月十五日老子的诞辰定为“降圣节”。你信道,我信佛,大家各玩各的,本也相安无事。还有史料记载唐武宗御宇初尚钦释氏,而在会昌元年(841年)六月突然改变了态度,于自己生日棒决入内斋与道士谈经的僧人。这是不是传递出一种信号,唐武宗这时候得到了“傻子皇叔”李忱逃入佛门的消息,从而才把佛教视为异己力量。佛门作为李忱的避难之所,为他隐藏身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而这时候的李忱去朝入隐禅林,甘作释家弟子。李忱在安国寺遇到了前来说法正要离去的高僧黄檗,拥有“天眼”的黄檗远远看到李怡,便在寺庙门口站立。李怡并不认识黄檗,可也能感觉出他是高僧,黄檗身长七尺,额有圆珠,据说天生会禅,仙风道骨,迎风而立,衣衫飘飘。

黄檗就是断际禅师希运,他是福建人,于黄檗山出家修行,后来参江西省百丈山海禅师,因而得道。

李忱作为一个佛门新人走到黄檗面前,问了他一个问题:“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长老礼佛何所求?”

黄檗回答说:“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常礼如是事!”

“用礼何为?”李忱进一步追问。黄檗一言不发,只是作了个合掌的动作。李忱却说:“太粗重。”

“这里是什么所在,说粗说细。” 黄檗又做了个合掌的动作,不再言语了。不过,拥有“天眼”的黄檗从此对李忱另眼相看,把他看成与自己共同参悟人生的一个伴侣。当黄檗离开安国寺的时候,邀李忱一起云游四方,在无目的地的漫游中进一步领悟禅机。就这样,李忱离开了海宁,开始了一段云水僧生涯。在《嘉庆一统志》中还记载了云游途中的一件事:

李忱与黄檗在庐山观瀑,写下禅意十足的联句诗。黄檗禅师起句云: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联句云:溪间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从李忱诗中可以读出其潜心所在。据《庄子·达生》记载,春秋时期齐王请纪水渻子训练斗鸡。养了才十天,齐王催问道:“训练成了吗?”纪渻子说:“不行,它一看见别的鸡,或听到别的鸡一叫,就跃跃欲试,很不沉着。”又过了十天,齐王又问道:“现在该成了吧?”纪渻子说:“不成,它心神还相当活动,火气还没有消除。”又过了十天,齐王又问道:“怎么样?难道还是不成吗?”纪渻子说:“现在差不多了,骄气没有了,心神也安定了;虽有别的鸡叫,它也好像没听到似的,毫无反应,不论遇到什么突然的情况,它都不动不惊,看起来真像只木鸡一样。这样的斗鸡,才算是训练到家了,别的鸡一看见它,准会转身认输,斗都不敢斗。”果然,这只鸡后来每斗必胜。

唐宣宗李忱在佛门打工的日子里,没有人知道究竟发生过什么。那些真亦假,假亦真的传说让李忱这只“木鸡”以一种超脱的形象出现在晚唐历史画卷中。而禅味,也成为李忱生命历程中很重要的形象符号和精神气质。或许是因为出身不好、给人的印象不好、与先皇关系不好的李忱,如何能合法地成为皇帝?李忱需要给世人一个说得过去的解释,于是那段与佛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日子,就成为首选。

李忱出走后,武宗很长时间被一个噩梦所困扰。在梦里一头白额吊颈猛虎张牙舞爪地咆哮着,在梦中一次次地将他撕成碎片。武宗不堪忍受噩梦折磨,于是下旨意命京兆、华州和同州大规模捕杀长安附近的猛虎,来消解自己内心的恐惧和不安。现实的猛虎被捕杀的差不多了,可梦里的猛虎却依然在黑夜里发出可怕的啸声。有人说,那头猛虎不是动物园里的观赏动物,而是李忱的化身,理由是李忱的属相是虎。

李忱,又是李忱。唐武宗决定,掘地三尺也要找到他的“光叔”。

李忱这时候正随黄檗禅师隐居在泾县的泾水西畔的水西寺,避世避祸,安心修禅。他以为远离朝堂,就可以跳出红尘,全身心地投入佛祖的怀抱。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化为猛虎闯进了唐武宗的梦里,危险正步步逼近。这一天,水西寺来了一位上山进香的泾县县令。李忱看出了这个县令根本就不是礼佛之人,也就没怎么搭理他。县令见李忱和尚坐而不起,非常愤怒,怎么拿哥们不当干部。于是下令将李忱下到狱中,准备好好修理修理。

巧合的是,当时的监狱长在前一天晚上也做了一个梦。他的梦比唐武宗更高级,他梦见的是一条黄龙蟠曲在狱门前,龙爪撑在门框上。醒来后的禁长懵懵懂懂,不能破解梦的寓意。第二天上班,他还在琢磨这个梦,周公托梦意欲何为?就在这时候,披枷带锁的李忱被粗暴地推搡到他面前。他抬眼一看,面前站着的是一个看上去伟岸而倔强的和尚,无论押解他的人怎么折腾,他就是不往监狱的大门迈一步。

为了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李忱忍受过皇族兄弟和子侄们的白眼和虐待,忍受过漂泊路上的危机四伏和佛门的青灯素斋,佛曰,忍无可忍,无须再忍。作为佛门弟子,教训他的应该是佛祖他老人家;作为皇族子孙,教训他的有国法家规,这帮低级官员和士卒有什么资格来教训他这个皇叔。他没有畏惧,迎着皂吏的踢打,不屈地挺立着。爱做梦的监狱长很快就将面前这个僧人和梦里面那条黄龙的形象重叠起来,不错,就是他。

他赶紧喝退那些捋胳膊伸腿的下属,将李忱恭敬地请到自己的房间里。左右的人都被支使开后,监狱长扑通跪倒在大和尚李忱面前。身陷囹圄的李忱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估计他以为又碰上了一个真正的佛教徒,能在全国上下掀起如火如荼的灭佛行动中,坚持自己的信仰,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李忱保持着出家人淡然的表情,简单施礼。监狱长磕头如捣蒜,和李忱扶起他。只向他索要了一副笔墨,就在自己随身带的小扇上写下了一句小诗:

大殿连云接赏溪,钟声还与鼓声齐。

长安若问江南事,报道风光在水西。

这个监狱长带着这柄扇子跋山涉水,来到了长安。他按照李忱的吩咐,在长安的闹市里高声叫卖,索价一千钱。不少人都围拢过来,想看看这柄要价不菲的折扇有什么卖点。可是,他们都失望了。李忱的字不错,但是见惯柳公权等大家手迹的长安人对书法有着很高的鉴赏力。这扇子上的题字还不能入他们的法眼。诗句就更是不知所云了。

但是,真正心领神会的人还是能读懂诗歌里的隐语。他们从这一柄小小的扇子上了解到它主人的行踪。武宗皇帝已经一病不起了。被他和他的宰相李德裕压制了整整五年的宦官们正在寻找一个能颠覆武宗的人物来填补即将空出来的皇位。就在这时,李忱及时地用一柄小扇和他们取得了联系。宦官们对唐武宗和李忱的恩怨纠葛了如指掌。他们相信,这就是他们要找的人。

而此时的武宗皇帝已经被病魔折腾得只剩下半条命了,虽然他不认命,但命运已准备将他抛弃,短暂的帝王生涯让他还不过瘾。他身边的道士们解释说:从五行上讲,汉朝属于火德,为防以水克火,汉朝将洛阳更名为“雒阳”;同样的道理,唐朝属于土德,而武宗本人的原名是以水为旁的“瀍”,土克水,帝王的运道被王朝的气运压制住了。

为了破解这五行生克带来的不利命运,武宗在去世前十二天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李炎。

一切都晚了,这次更名没有给唐武宗带来任何生机,反而有人在事后断言,李忱以光王的身份登极实在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因为,在古文字中“光”字是从“烡”字而来,“烡”也就是火儿的意思,它预示着光王李忱将成为唐武宗李炎的继承人。

李忱为僧之事的来源,主要是韦昭度的《读皇室运寻》和令孤澄的《贞陵遗事》。文章虽然写得很隐晦,并没有直接说明李忱曾经出家为僧,但当时这种说法已经广为传播。黄檗今存皇叔塔,为李忱当年习禅之纪念。希运圆寂后,李忱谥其“断际禅师”。李忱隐黄檗事看来无疑。

李忱脱了袈裟换上龙袍,登上了帝位,年号大中。他喜欢没事的时候与近臣扯闲篇。一些奇异的说法也就是在这看似漫不经心地闲谈中被他别有深意地透露出来。那是自己为自己悉心悉意编排的流言,三世因果非小可,佛言真语实非轻。

有心的宰相令狐绹将他所听到的转述给了自己的子侄,李忱不少真假莫表的佛门秩事正是初见于令狐澄所著的《贞陵遗事》。李忱将他在佛门闲扯出来,就是为了更广泛地传播开去。给人的印象不好、与先皇关系不好的李忱,如何能合法地成为皇帝?翻阅史书,我们会发现凡有神异事迹的帝王往往具有两方面特征:第一是通过非常规手段获取地位,也就是通常那些不能遵照父子传承、立嫡立长的原则和常规途径取得帝位的;第二,这些通过非常规手段获取帝位的皇帝要想得到社会性的认同,特别是士大夫阶层的拥护,只有让自己通过蒙太奇手法,让自己身上散发出一种神秘的特质,以顺应天意。

847年(唐大中元年),刚刚继位的唐宣宗颁下一道圣旨:“准今月五日赦书节文,上都两街旧留四寺外,更添置八所。两所依旧名兴唐寺、保寿寺。六所请改旧名,宝应寺改为资圣寺,青龙寺改为护国寺。菩提寺改为保唐寺,清禅寺改为安国寺,法云寺改为唐安寺,崇敬尼寺改为唐昌寺。右街添置八所,西明寺政为福寿寺,庄严寺改为圣寿寺,旧留寺。二所旧名,千福寺改为兴福寺,化度寺改崇福寺,永泰寺改为万寿寺,温国寺改为崇圣寺,经行寺改为龙兴寺,奉恩寺改为兴福寺。”《旧唐书·宣宗》(本纪十八下)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李忱是把复兴佛教当作国家大事来办的,连正史上都不厌其烦,记载得如此详细。

告别佛门,君临天下的李忱从幕后走到了前台。当皇帝和当和尚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需要举轻若重,而后者更多的是举重若轻。他要用更加务实的作法来巩固自己来之不易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