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阅读西藏
18315900000091

第91章 阿里的“敦煌”——东嘎一皮央遗址

在距古格王国遗址西北约4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靠山临水、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名叫东嘎,藏语意为“白海螺”。村北面山梁上,高高耸起的寺院废墟直刺天穹,崖壁上密布着蜂房似的洞穴,陡崖下是积沙、沟壑纵横的土峦和正在随风继续坍塌的洞窟,看起来古拙而沧桑。

在东嘎村和相邻的皮央村附近的土石山崖上,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东嘎洞窟和皮央洞窟,这是西藏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一处佛教石窟遗址。洞窟长约2公里,建于10世纪左右,这里是当时古格王国兴建的八大寺院之一,也曾经是古格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皮央村外一条干河岸边的台地上有座小山,皮央石窟就坐落在90米高的山丘上。这里视野开阔,终年阳光灿烂。从山坡至山顶,庙宇建筑重重叠叠,宛如一座城垣。佛塔散布在视野所及的各个地方,洞穴亦满目皆是,可以说数不胜数。虽然岁月流逝使这里的一切早已成为断垣残壁,但今人仍可从这有限的遗存中看出当年的不凡气势。

这是一处大型遗址,包括佛殿、民居、洞窟和塔林等。当地传说这里洞窟极多,有“前山一千,后山一千”的说法。皮央前山的山脚下有古老的佛寺和塔林,山腰和山顶上残存着原来的杜康大殿和高级僧舍,与石窟群相混。杜康大殿就是集会殿,原有门廊和大殿,现仅存5米多高的残墙遗迹。大殿边有一佛塔,周围有塔林。后山残存着宫殿、护法神殿和大量洞窟。有一个洞窟有壁画,绘有三世佛、佛本生故事等,还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尺尊公主。护法神殿开凿于山顶的洞窟内,各壁上都有壁画。东壁上有萨迦历代祖师像,周围有度母、护法神和武士像。南壁上绘高僧,中绘依祜神,为象首人身,下绘进贡场面。北壁绘大鹏鸟,旁边有犬和山兔。护法神殿保存较完好。

东边的小山包上是宗山,为古格王国后裔所建,现仅存墙体。还有大量废弃的房屋建筑和寺院遗址,一片断壁残垣。这里的洞窟密密麻麻,多为民居,可见当年是人口集中的村镇。

西藏最大的佛教石窟——东嘎石窟在东嘎的北山,有将近160个洞窟,包括供佛礼拜的礼佛窟、修行起居的僧房窟和堆放杂物的仓库窟等。礼佛窟中残存着大量绘制精美的壁画,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是阿里地区最古老的壁画。在众多的西藏历史、宗教、文化档案中,还没有发现对这些洞窟的记载,是一个尚待破解之谜。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洞窟壁画有千年的历史,考古、研究价值极高。

保存较好的东嘎壁画集中在半山腰的3个洞窟中。东嘎一号窟最为独特,窟顶为“四套斗形”,看上去像一个变幻无穷的聚宝盆。四个方形相切,构成三角形,层层向天顶内收,每个三角形中都绘满细密的花纹,给人旋转而无穷延伸的感觉。窟内壁画是一个个坛城,绘制精细,色彩淡雅,在规矩方圆之中,似有包罗万象的无穷语汇,很有特点。

东嘎壁画题材主要有佛像、菩萨像、护法神、力士像、供养人像以及佛传故事、说法图、礼佛图、坛城,还有孔雀、龙鱼、双龙相缠绕、双凤对立等各种装饰图案等。

东嘎石窟的佛像和坛城周围有很多飞天,在佛国世界,她们是飞翔在天空中的菩萨。当佛说法时,她们在天空散发花瓣,或奏乐,或翩翩起舞,带来美的享受。她们头戴花冠,上身袒露或着紧身短衣,身披彩带。各飞天的姿态不同,但都做腾空或妙曼飞行状。加上衣袂飘飘,彩带翻飞,那神态呼之欲出,真仿佛漫天飞舞的天使一般。

东嘎二号窟是一座礼佛窟,面积比一号窟还大,顶部为“中套四重圆形”,即方形内套着四重圆圈,也是坛城的意思。壁上开有佛龛,龛内原有佛像,现在仅存壁上绘的头光和背光。

东嘎壁画构图严谨,线条流畅,色彩鲜艳,造型独特。壁画采用特殊的矿物颜料绘制,历久弥新,永不褪色。壁画历史久远,内容丰富,画中还有些异国他乡的人物、图案、造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多姿多彩、形象生动的大千世界。绘画带着一种思想或信仰上升期所特有的朝气、一种绘画流派在初创期所具有的活力,它不同于古格盛期绘画的那种流畅圆润、精致华丽,而有一种简约而洒脱的意境。

为保护这两处奇观,东嘎、皮央洞窟目前尚未对外开放。

现在我们回到萨嘎附近的22道班,从这里往北,走上去阿里的北线。北线经过措勤、改则、革吉到狮泉河(俗称“东三县”),是进出阿里的重要通道。此线路程较远,海拔较高,地貌景观较单调,但是在夏季比南线好走,所以很多人去阿里选择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