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史精品年度佳作(2011)
18322300000051

第51章 淮西兵变君臣心(2)

张浚,字德远,汉州(四川广汉)绵竹人,祖先为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靖康二年宋高宗登基后他从金军盘踞的开封逃去投奔,被宋高宗提拔为中侍御史。宋高宗被金兀术追得满世界“行在”,法度大乱,宋军迹同土匪,韩世忠亲兵把谏臣逼到水里淹死,张浚坚决要求查办三度救驾的韩世忠,结果最后宋高宗说不过他,只好把韩世忠的观察使免了,从此南宋“上下始知有国法在”。“明受之变”张浚协调韩世忠和张俊救驾,召集所有军官掏出苗刘重金悬赏要他脑袋的布告厉声喝道:你们如觉我该杀,就取此头去领赏。不然,就跟韩世忠和张俊去杀贼,胆敢退缩,严惩不贷!结果,众人感愤,军心遂壮。“明受之变”能平,固然仰仗韩世忠和张俊冲锋陷阵,但张浚居中调度,亦居功至伟。兵变平息后御营平寇将军范琼要求免苗刘死罪,因为他的部队是威名赫赫的“八字军”,而且都在宋高宗附近,一时无人敢挡,只有张浚上表坚决要求治罪。这范琼曾持剑逼着朝廷百官签字拥戴张邦昌就任“大楚”皇帝,宋高宗顺势准张浚之奏,由张浚与“八字军”老长官王彦宣范琼进宫,伏兵突击逮捕,送大理寺大棒打死,“八字军”复归王彦。随后宋高宗派张浚总督陕西抗金。张浚提拔吴玠吴璘兄弟,和尚原与仙人关两次大捷,加上飞马采石矶力遏刘光世逃跑,一夜之间名满江南,“总揽中外之政”,此时宋高宗事无巨细必先征求张浚意见,诏书也多由张浚起草。

但张浚生来气量狭小,固执己见,完全没有伟大领袖的海纳百川,制造了不少冤案。比如冤杀曲端。

曲端(1090年~1131年),字正甫,镇戎军(宁夏固原)人,三岁即“恩补”参军,成年后在宁夏屡败西夏,后多次击败生擒辽国末代皇帝天祚帝的金军名将完颜娄室。张浚本是他伯乐。八公原之战宋军大败,他把犯错的顶头上司王庶抓起来要杀,宋高宗大怒要砍曲端。此时张浚以全家百口死保,最后还升他为威武大将军。到和尚原之战,张浚主张出战,曲端主张固守,二人都是杠头,争执起来互不相让,张浚开始不满曲端。金兀术在江淮“搜山检海拿赵构”,宋高宗逃得魂飞魄散,张浚想出军牵制金军,战略当然正确,但曲端从军事角度出发觉得不妥,两人越说越僵,最后曲端说:“您如果取胜,我就伏剑自杀!”张浚大怒:“我若不胜,就把脑袋输给你!”二人还互立“军令状”,毫无上下级的样子。后来张浚把彭原之败归咎曲端,解兵权贬为海州团练副使。

富平之战张浚不听吴玠吴璘兄弟之言,四十万大军果然被完颜娄室击溃,是南宋抗金最大败仗,关陕失陷,全国震动。张浚很感后悔,准备重新启用曲端。吴玠却对张浚说:“曲端再起对您不利!”并在手心写“曲端谋反”以示张浚。差点被杀的王庶更告黑状,说曲端题诗“不向关中兴帝业,却来江上泛鱼舟”于柱,是讽刺宋高宗,又说:“富平之战,您跟曲端赌脑袋,今日起复,面目何在!”张浚听后立打曲端入狱,令康随主审。这康随原是曲端下属,因罪被曲端抽过鞭子,曲端听说他来主审马上长叹:“我死定了!”大呼:“铁象可惜!”铁象是曲端名马,日驰四百里。康随到牢室果然并不审问,直接派狱卒用铁笼把曲端装起来锁住手足,用绵纸糊死口鼻,四周堆炭火烤灼,少时,曲端遍体流油,渴极求饮,康随命狱卒用大壶烧酒灌他,曲端当场“九窍流血而死”,年仅四十一岁。

所以历史没这么简单,一说伯乐,就得一辈子甘心情愿为千里马拔草,就绝不能杀千里马。一说主战派,就是好人,主战派之间就都是天然盟友,就都得像韩世忠跟岳飞那样引为莫逆。

其实,即使在同一个战壕,也未必就是战友,尤其未必永远是战友。

给自己人背后一刀,张浚还真不是从岳飞开始的。往前十年,靖康元年初,金兵第一次围攻首都开封,李纲临危受命组织帝都保卫战,亲冒矢石生抗优势金兵,力保城池不破。与金议和时,李纲慷慨请行,宋钦宗怕他过于强硬,改派李棁前往。结果这位仁兄确实不强硬,见到金兵后吓得说不出话来,从营门开始就磕头,一直“膝行”进谈判帐房,全盘接受金人开出的苛刻条件。看官须知,这时宋军二十万勤王兵马云集开封城外,金兵只六万,宋钦宗这个没骨头的才子却照单全收。当夜有勤王兵马为争功偷袭金营,为平息金人愤怒,宋钦宗居然把李纲撤职,导致数万京都太学生与市民两次到皇宫集体上访,要求让李纲官复原职,搞得宋钦宗灰头土脸,认定这是李纲暗中操纵“要君”。建炎元年(1127年)宋高宗登基后为收买人心,第六天就特请李纲出任右相,然而七十七天后李纲与求和派大臣激烈冲突,同为主战派的张浚却突然背后猛扎一刀,上书宋高宗弹劾李纲排斥异己,滥杀无辜。宋高宗这时已觉李纲主战坚决无法指挥,顺势把李纲罢官外调,从此再也没能回到权力中心。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反对把淮西军划归岳飞,张浚不仅得到主和派秦桧和赵鼎的大力支持,甚至还得到主战派李纲的支持。李纲虽然欣赏岳飞,却不希望朝堂上武将压倒文官。这些人联合起来说服宋高宗易如反掌。而且他们根本不用说服,只需要搬出宋太祖祖训“强干弱支”这四个字即可。

宋高宗一听“强干弱支”马上买单,连发岳飞三份手诏,第一份说过几天让张浚来跟岳飞讨论“寝阁之议”。第二份大夸岳飞“精忠有素”,就是相信他绝不会谋反,同时让他“要须委曲协济”,就是要听张浚的话。第三份手诏则说:“淮西合军,颇有曲折。前所降王德等亲笔,须得朝廷指挥,许卿节制淮西之兵,方可给付。”就是说他给岳飞那份“听飞号令,如朕亲行”的手诏不算数,得张浚下个相令才真正算数。封建社会,皇帝手诏高于相令一百多公里,哪个当官儿活腻了敢下道文件去否定皇帝的手诏?当皇帝讲究的就是“圣躬独断,君无戏言”,说错了也要照办。当年周成王跟弟弟叔虞游花园,摘片梧桐叶子给他说:这是玉圭,我封你为诸侯。叔虞大喜,回去告诉周公,周公马上去向周成王求证。周成王说我逗着玩儿的。周公说,天子的话都会被史官记录,朝廷百官会议论,全国百姓会知道,岂能儿戏!结果,周成王只好把叔虞封为晋侯。宋高宗才高八斗,断乎知道这段历史,但仍然下了这道手诏大声宣布他自己说话等于放屁。

然后张浚大宰相闪亮登场,召岳飞前去都督行府商讨军事。

宋高宗让张浚去跟岳飞谈,是算过账的。张浚不仅是主战派领袖,而且也算岳飞的伯乐。绍兴六年(1136年)张浚视师江上,回奏宋高宗说只有岳飞和韩世忠“可倚大事”,宋高宗这才诏命岳飞屯襄阳。结果岳鹏举一鸣惊人,连下虢州、蔡州、唐州,打得刘豫闻风丧胆。宋高宗“寝阁之议”把淮西军交给岳飞,也是张浚力荐。这岳飞都知道,所以满心欢喜前往,认定张浚是来移交淮西军兵权的。谁知见面后张浚把脸一抹,只字不提“寝阁之议”,却虚心求教说:“淮西军素服王德,我想让王德当都统制,吕祉来领导,你觉得如何?”

直接通知岳飞,淮西军现在归王德了!

岳飞大吃一惊,据理力争:“淮西军大部分原来是盗贼,说翻就翻。王德跟郦琼平级,升王德为都统制,两人绝对互不相服。吕祉虽然是通才,但书生根本镇不住淮西军这种匪气十足的部队。必须另选大将统帅,否则会兵变。”

张浚很不高兴,拉下脸来问:“那张俊怎么样?”岳飞回答:“张俊虽是我老上级,但为人残暴,缺少谋略,郦琼向来不服他,派他去也没什么好结果。”

张浚再问:“那杨沂中呢?”

官场上,把比你水平低、资历浅的人都问遍了,就是不提你,意思就是这轮儿提拔没你事儿啦!这时你就应当大力拥护领导所提人选,回家去打落牙齿和血吞,等下一拨儿。可怜一心北上伐金的岳飞一辈子都没弄清官场规矩,仍然紧抓宋高宗“寝阁之议”不放,还想说服张浚:“杨沂中跟王德差不多,哪能统帅如此虎狼之兵。”

张浚终于忍不住,勃然大怒道:“我就知道岳飞你只看得起自己!”

岳飞愤然答曰:“您以国家大事相问,岳飞秉忠而答,岂有并吞淮西军的私心!”

官场上,领导征求你意见是看得起你。你的意见跟领导一致,就按你的意见办,办出硕果来算领导高瞻远瞩,办出麻烦来算你主意出得烂。你跟领导不一致,就绝对不能发表意见。如果坚持发表,就是跟领导作对。你老跟领导作对,离下台就不远了。岳飞坚持作对,张浚索性不征求他意见了,直接宣布升王德为都统制(跟岳飞平级),统率淮西军,直属都督府。

光复故土,打回老家的目标本已唾手可及,却被张浚三两句话就打得粉碎。岳飞离开都督行府悲愤交加,越想越气,于是在路上就给宋高宗写信辞职。封建王朝,再大的官儿也是皇家奴才,辞职必须等皇帝批准才能离开,可感觉自己被欺骗玩弄的岳飞却连岳家军大营都没回,上奏后委张宪代理岳家军事务,然后径自前往庐山东林寺给母亲守孝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