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穿帮:民国军史中的以讹传讹
18362500000021

第21章 谁是东北抗联的总司令

谁都不是抗联总司令。东北抗联就没有总司令。这是每个早成定论而且也并没出现新的发现的问题,原本无须讨论,但在网络上、在电视旦、在文学作品中,有关抗联总司令的说法,却是此起彼伏,有说杨靖宇的,有说赵尚志的,还有说李杜的,如此这般说传,因而禁不住就想说道几句。

先说杨靖宇

杨靖宇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但许多载体在说到杨靖宇时,往往省略第一路军几个字,而只说杨靖宇是东北抗联总司令。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就像万毅、韩先楚等都只能说是东北民主联军某纵队的司令员,而不能说成东北民主联军的司令员一样。省略了第一路军几个字,也就造成了表达的歧义。持这样错误说法的最初大概只是不小心而弄错,但转载的多了,便造成说传,误使许多人认为杨就是抗联的总司令了。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载体误认为杨靖宇是东北抗联总司令而不疑呢?我想是不是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杨靖宇在东北抗联中影响最大,地位最突出。杨靖宇生前,曾在1934年的中华苏维埃“二大”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在1937年中央政治局12月会议七,当选为****中央七大准备委员会委员。1941年,在不知杨己牺牲的****中央又将其推举为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会名誉主席团成员。这个名誉主席团中,属于****的仅有3人,******、朱德之外,第三人即是杨靖宇。1958年杨靖宇公祭安葬仪式,是建国后******唯一的一次向烈士敬献花图,也是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仅有的一次共同为烈士敬献花图。这些殊荣,是抗联其他领导者所不能与之相比的。也正因为这个,使得杨靖宇的名字与东北抗联紧紧地铸在了一起,几乎成为东北抗联的一个代表性符号,因而就极容易造成杨便是抗联总司令的想当然误解。

二是杨所担任的第一路军的职务名称与二、三路军不同。由于在1936年以后,****在东北便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机构了,故由主地省委组建的三个路军的领导者的名称也未能统一,第一路军的杨靖宇称总司令,而第二路军的周保中和第三路军的李兆麟则都称总指挥其实这总司令和总指挥是完全相等的一码事,但因为这个原困,就造成抗联只有杨靖宇位总司令的情形,也就容易产生杨便是抗联总司令的误读。

三是或许与几件颇费猜测的事有关。一件事,是在一份敌伪的档案中,记载着杨靖宇“从1938年9月22日到9月25日在辑安县第五区太阳沟附近,召集南满省委和抗日联军领导干部,以魏拯民为首的重妥干部,在4共匪’团之严密警戒下召开了南满党委及抗联第一路军的改编会议。该会议有决议5项,其中的第二项是,“将原来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改为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敌人认为,南满共产党之所以做出如此的决议,是根据“今年8月投诚之吉东********宋一夫口供,及11月27日讨伐富锦县老南山沟山寨时,满军所获之吉东省委组织负责人周保中致抗联第兰军政治部主任及北满临时省委政治部主任侯启刚之信件内容”,并由此推论,“此次南满党(军)之改组而刷新阵容,绝非杨靖宇个人之独断专行,而可以认为是依照****中央新指示信着手对****东北党改组之第一步”。这是一个很令人吃惊的记载。如果该档案的记载属实,那是否意味着****中央曾在与东北党断绝关系之前授意由杨靖宇组织全东北的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呢?

紧接着,又有一件事,即在1938年11月5日,有一个《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中金会给东北义勇军及全体同胞电》,电文的开头写的是“东北抗日联军杨司令靖宇转”的字样,这又极容易给人4个感觉,即****中央承认了杨的抗联总司令。

第二件事,是在汪精卫投放后的次年,也就是1940年4月,****系统各报纸同时登载题为:“为东北抗日联军军长杨靖宇及东北抗日救国会团结救国及打倒叛徒汪精卫通电”社论。通电标题中“东北抗日联军军长杨靖宇”的用法,可能又一次给人造成****喉舌认可杨靖宇是东北抗联首领的错觉。

这几件事叠加后,就很容易使人产生杨靖宇就是东北抗联总司令的判断。但严格地说,仅据此即认定杨是抗联总司令,仍然难以成立。因为第一,程序不对。东北抗联作为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其总司令的产生,是必须要经过严格的组织和序的,而1938年,中央与东北党组织已经失去联系,对抗联的情况知道的应该不会十分详细。从1940年4月的通电中可以看出,他们连杨已在这之前牺牲的情况都不知道,见其对东北抗联动态掌握得不及时。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不会轻率地承认谁是总司令的。第二,仅从电报和通电中对杨靖宇使用的称呼,无法认定****承认杨是抗联总司令。“东北抗联杨司令靖宇”和“东北抗日联军军长杨靖宇”的用法,或许只是那个年代作为公开电报所习惯使用的一种方式而已。如果用今天的行文标准去衡量,则它仍然可看作笔误,只是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当年的习惯罢了。第三,返一万步说,即使中失真的有承认杨为东北抗联总司令的意图,客观上也没能达成这样的效果。在育东和北满,抗联将士们一直到全部越界进入苏联,都还在迫切地争取抗联能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但却‘直没能实现。从当年日伪档案中的记载,“北满省委代表(原文如此)于昭和十五年(1940)6月15日给龙江省工作委员指示信”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有“上级决定东北抗联仍然编成三个路军,且暂时不设总司令部气也印证了这样的猜测,除了说杨是抗联总司令,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杨靖宇是抗联最高领导人。我看这一说法同样也不妥。抗联既然没有统一的组织机构,何来最高之说呢?抗联三个路军分属于三个互不统属的省委,战斗在三个不同的方向,尽管杨靖宇可能比周保中、李兆麟影响要大些,但说来说去,三个路军之间是平行的并列关系,而不是谁领导谁的关系,国而也就不存在老太老卢老三的区分。

说杨靖宇是东北抗联总司令,要么是无意间造成的笔误或口误,要么是对当年一些事情的错觉,并非有意杜撰或拔高,我想只妥这样一说,这个错误就很容易纠正了。

再说赵南志

赵尚志是抗联第三军军氏,后曾任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说赵尚志是东北抗联总司令,和说杨靖宇是总司令截然不同,它不是笔误,不是无意中造成,而是某些曾经的追随者和崇拜者故意而为之。所以,要否定这个说法,便要多费些口舌了。

最先制造这说法的,应该是作家王忠瑜,王忠瑜在改革开放之初,曾经有一部家喻户晓并获得天奖的电视剧《赵尚志》,其编剧就是他。在该电视剧之前,还有一部传记文学《赵尚志传》,作者也是他。日后持续不断地国绕赵尚志是是非非的争论,基本也全是由他这两部作品引起。在玉忠瑜的《赵尚志传》里,生动地描写了赵尚志于1939年夏被苏联方面解除关押后,由一位苏军将军任命其为东北抗联总司令的故事“一位苏联将军把赵尚志从监牢里请了出来,并在一个会客室里宣布赵尚志恢复了自由接着就是将军站了起来宣布命令。

我现在向你转达共产国际的命令,共产国际仍然任命你为中国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

没有任命状,没有文件,不知道哪次会议的决定,也不知道这位将军是何许人也,只是口头上这么一说,赵尚志的总司令就这样产生了。

此书问世后,抗联老战士彭施鲁将军曾写了六评,批驳王作家的这部传记文学,彭将军认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共产国际不曾有过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人事问题直接插手的事例。”“既没有党中央的认可,又没有征询过东北几个省委的意见,在这个情况下由共产国际茸接任命一位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这样不符合组织原则的事不可信的。”彭施鲁的说理,基本已经将此一说法完全否定。

对于彭将军的否定,王作家并没有什么说法,大概也说不出什么来按说这事也就该告段落,可以让英灵安眠于九泉了,但后来又有人站出来为赵的总司令持肯定说,而且坚持说赵早在共产国际任命其为中国抗联总司令之前的1936年,就己经被公推为东北抗联的总司令了。现在网上能够搜到的一篇署名李龙、李明的文章《关于赵尚志是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的考证》,用4个大点36个小点的理由,引用了大量的文字来证明赵就是东北抗联的总司令。但可笑的是,他们所引用的,好多却是传记文学中的说法,甚至是他们本人在之前所写的文章中的说法。

在一李所列的4大点36小点中,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理由支持赵的总司令一说,一是赵尚志的总司令是由多数抗日领袖公推的;二是上级认可的;二是赵对下的命令是以抗联总司令的名义达的;四是赵的总司令是客观存在的。

对于二李的这四大观点,实在不敢苟同,试做分析

先说一说抗联总司令能不能公推产生的问题。义军领袖是有公推而产生的。历史上的陈胜、吴广、方腊、宋景诗等,就多由公推而成为领袖。东北沦陷后兴起的各种旗帜的义勇军的领袖,也有好多是由公推而产生。同盟军的盟主则基本全由公推而产生,杨靖宇、周保中、赵尚志等在东北抗战初期与其他义勇军联合抗敌时所担任的总指挥、总司令等,即是由公推而产生的。比如1934年2月21日,南满地区的17支抗日部队开会,通过了《东北抗日联合军宣言》,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推举了杨靖宇为东北抗日联合军的总指挥。再比如1936年1月26日,北满地区的多支抗日部队开会,成立了东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推举了赵尚志为总司令,李华堂为副总司令。当然还可以举出很多类似的例子了.那么这样公推的抗联总司令是不是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抗联总司令呢?不是的。好多支持赵是抗联总司令之说的,便是以1936年1月底的推举作认定。其实不是这么回事的。赵尚志的这个反日联合军,和之前杨靖宇的抗日联合军,还有其他类似名称的以反抗日本侵略相号召的联合军等,都并非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东北抗日联车,与我们通常指称的由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抗日联军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性质。前者只是统一战线背景下合组的军事联盟,后者才是由共产党所绝对领导的军队建制(名义上也是军事联盟,但实质上不是),前者的总指挥、总司令基本由公推而产生,后者的带兵官则只能由党组织来委派。在****领导的军队中,大到军七二师长,小到连长排氏,你什么时候看到过有谁不是由上级党组织任命而是由公推而产生的?当然,在统一战线的大旗下,名义上的推举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实质上昵,有吗?抗联三个路军,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等之能够担任总司令和总指挥,有哪个不是当时他们所属省委的决定?抗联七军曾有过违反****组织原则用推举的方式产生军长的行为,最后结果怎么样了?抗联更名之前,育东特委从统战的角度出发,曾向满洲省委建议由党外将领王德林或李杜挂名抗联总司令,第二次伯力会议(满洲全党代表会议)上,三个省委的代表还曾建议由周保中任抗联总司令,但前者没能得到满洲省委的认可,后者则根本没能递交$党中央手中。没有上级党的任命,于是这几位便也都没能做成总司令。这几个事例都说明了同一个道理,即在抗联这样的党军中,甭管什么人,甭管什么途径,没有党的决定,就甭想获得掌兵大权抗联总司令怎么可能会由公推来产生。

再说这个上级认可的问题。二李的考证中是列举了17小点来证明赵任抗联总司令是有上级认可的,可我无论如何也看不出他们所列举的这些到底是哪些上级这其中,除了彭施鲁将军己经否定了的共产国际任命说以外,有的是当时的报刊说,有的是赵尚志的老部下回忆说,有的是关于赵尚志的文学传记说,这个说,那个说,唯独没有抗联的上级党组织有过这样的记载这也难怪,因为抗联受党的绝对领导,可当时的东北,已经没有一个能够将整个抗联统一领导起来的党组织,抗联三个路军分属于南漏、吉东和北满三个省委,三个省委都只能领导本辖区的抗联,谁又能够认可全东北的抗联总司令呢?当然,由三地的省委共同协商也许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但在当时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三地省委坐在一起又谈何容易.除此之外,党中央是可以认可的,可自1937年后,东北与中央便已中断了联系,它又怎么认可呢?

至于赵曾经以东北抗联总司令的名义发号施令之说,到确有其事,但说赵是以这个总司令的身份事实上领导了全东北的抗联,则不是那么回事了。早在活动于北满的抗联第二路军成立之前,赵在任抗联第二军军长时,便使用过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的名义从我方和政方的档案中,都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但赵的这个抗联总司令,只是1936年1月由推举而担任的东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的沿用而己,根据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应该认定为北满的抗联总司令,赵的总司令部,则可以看作是第三路军总指挥部的前身。北满临时********冯群于1938年阴历5月23日致第四师政治部主任侯启刚的信中,曾明确指示“过去第二军长赵尚志等所使用之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之名称,经与育东省委协议结果,予以废除。从8月1日改称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指挥部。”从信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但二李不这样认为,因为赵曾经担任的抗联总司令是冠名东北抗联而不是冠以北满抗联的,便由此认定赵事实上领导了全东北的抗联。这不对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将某支军队的旗帜打的尽量地大,哪怕只有千八百人,哪怕只占三五个县的地盘,也要冠以东北什么什么军或华北什么什么军,用以扩大影响,增强号召力,是十分常见的事,但有其名者未必有其实。对于南满的第一路军杨靖宇等,对于吉东的第二路军周保中等,由于没有****中央或南满、吉东两个省委的认可,明显的赵没能起到事实上的领导作用杨、周二人在党内、军内的资格与威望都远商于赵,上级党也不可能做出这样的决定,赵本人也是没有办法凌驾于二人之上的。赵在当时,主要号令北满各军,客观上也只有在北满曾经起到了领导作用。这从赵的司令部的领导配备也可以做出推断,你想想,如果赵是全满的抗日联军总司令,唯一的副总司令能轮到李华堂吗?

作为身处抗日最前线的东北抗联官兵,是迫切地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党的领导,迫切地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机构的。1939年5月30日,由总指挥张寿毒草领衔的《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成立宣言》中,有这样的文字,“我们决定以最大的精诚团结的热诚信心……争取东北抗日运动的新的开展,准备成立全东北统一的抗日联军总司令部”,说明到了这个时候,东北抗联的官兵仍然希望有一个全东北统一的抗日联军总司令部但还在努力争取中的。到了东北抗战转入低潮,抗联三个路军大部越界抵达苏境后的1941年5月14日,由东北抗联训练处临时党委给北满、吉东、南满省委并转****中央的意见书中,还在强烈呼吁建守东北抗联统一的领导机关,可见一直到这个时候,东北抗联也仍然还不存在一个统一的领导机关。赵尚志若已经是抗联的总司令了,他长期战斗的北满抗联何以还要努力争取成立统一的抗日联军总司令部,越界后的抗联临时党委又何以还要向中央呼吁建立抗联统一的领导机构呢。

赵任东北抗联总司令的说法妙的很热,但我认为,既然是因崇拜赵而为之,为了使英雄在九泉下不被打扰,还是不妙的为好

第三说李杜

网上网下,有一篇文章正在火热地转载,其题目为《无衔将军——铁骨铮铮的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李杜》。文中写道:“那么,东北抗日联军的总司令是谁呢?有人说是杨靖宇,有人说是赵尚志,有人说是周保中,有人说是李兆麟但这几位光照史册的抗日将领,都不是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问题:真正的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是东北军爱国将领李杜将军:他是******提议而担任东北抗联总司令的,当时他还不是共产党员”并且说道,东北抗日联军,除了出杨靖宇、周保中、张寿餐所指挥的第一、二、三路军外,还有第四、第五一直到第十四路车,而所有这些路军,他们的上级,就是坐镇上海后转迁重重庆的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李杜。看到这您别笑,文章真的就是这么写的。

李杜是原东北军将领,在东北沦陷后,是率先抗日的吉林自卫军的总司令,是东北义勇军中数一数二的领袖,是著名的抗日英雄。在失败入关后,仍然奔走于朝野上,疾呼抗日。19锦年,在重庆还真的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并自任总司令。那李杜的这个重庆的东北抗日联军和我们今天讨论的东北抗日联军是不是一码事呢?不是的。驴唇马嘴哪也挨不着哪的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东北抗日联军不是泛指的抗日联合军,而是有特指的,是指由共产党创建并绝对领导下的军队,是受南满、吉东和北满三个省委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无衔将军——铁骨铮铮的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李杜》的作者显然是将二者混为一谈了。

当然,也许李杜在当时并不十分清楚杨靖宇等所领导的抗联的政治色彩,而确有将包括杨靖宇等在内的所有东北抗日部队统一领导起来的想法。但即使他的出发点真的是这样的,也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望罢了。不要说杨靖宇、周保中不会接受****以外的任何人的指挥,即使他们愿意受其指挥,远在重庆的他又如何才能指挥的了呢?延安与东北抗联之间花费了多大的劲都未能沟通的联系,凭他一个刚刚靠拢****的党外光杆司令就能实现了?

该文中还说道,东北的第一支抗日联军,就是李杜创建的。“1932年,李杜在著名抗日将领周保中的协助下,成立了以李杜吉林自卫军和王德林救国军为主要军事力量的抗日联合军……******得知李杜将军举旗抗日,保卫哈尔滨的消息,特地把周保中派到李杜身边,协助他进行抗日斗争这是东北抗日史上,第一个有共产党员参加的抗日联军李杜为总司令王德林为副司令:周保中为参谋长。”我没考证过东北抗日史立第一支抗日联军是否真的就是如此,文中“第一支”这样的用法,却表明了抗日联军是可以有多支的,这是没有错的。但可惜的是,该文因此而欲证明李即是(杨靖宇他们那个)抗联总司令的说法,却也象挺赵尚志为抗联总司令的人一样,把这鸭头当成那丫头了.“九一}\”以后的东北,就像“七七”以后的华北一样,大大小小的总司令、总指挥多如牛毛,多得就像今天的总经理一样,一块砖头掉下来,都能砸中几个。而英雄豪杰们扯旗抗日,打什么旗号,也并不像今天注册商标那样你用了这个名称我便不能再用,因为多是自发的,故极有可能会发生重名的现象。举个例子吧,光是1938年初的冀中,就有两个八路军的总指挥,一个叫刘克忠,一个叫项修文.东北也一样,除了前边举的杨靖宇、赵尚志和这里说的李杜曾经任过这样的联合军的总司令或总指挥以外,再举出十个八个来估计不是什么难事,但所有这些都不是今天我们妥讨论的东北抗日联军,不是我们要讨论的抗联)总司令。

这篇文章很奇特,或者说作者很无知。他说李杜的东北抗联总司令部是成守:于上海,还是由******向国民党当局推荐,又由国民党同意后成立的:还说张学良在陕西与红军的合作,也是受了这位东北抗联李总司令劝说的结果。按这样说法,******向国民党推荐李杜任抗联总司令是在西安事变之前了。这样的作者真应该先科普一下历史常识。西安事变前的******与国民党政府之间是怎么样的关系?那个时候由******向国民党推荐东北抗联的总司令人选,能行?

东北抗联是****创建并绝对领导的武装,它能让一个党外不相干的人来当总司令吗?斗阳佳的。李杜在重庆组建的这个东北抗日联军,我猜也就是不小心与共产党领导的杨靖宇他们那个东北抗日联军重名了而己,他的这个抗联总司令,与共产党的杨靖宇、周保中们更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