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说会道好办事。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仅靠我们自身的力量很难办成,这时候往往需要求助于别人。向别人开口求助,就需要一套过硬的嘴上功夫。其实,只要你能说人家爱听、喜欢听的话,即使天大的难事,都能有个解决的出口。
1.以“礼”服人好办事
礼是什么,礼就是一个人的形象,礼就是一个人的名片,礼就是一个人的面子,在应酬中尊重他人,就是给别人面子,这是自己成功的又一基石。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怎样以礼待人、妥善处事就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礼是人的一种本质规定,古人言:“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人若无礼,就和禽兽没有区别。“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礼多人不怪,是人之常情。
老王是不善客气的人,又患有高度近视,十步以外,看不清来人的面貌,对于熟人,只会由听声音来辨别他是谁,因此不熟悉的人,往往误会他是自大成性。他为补救他的缺憾,就是对于小妹倒茶,也总是加上“请你”,或“谢谢你”,他们来到面前,有所陈述或要求,他总是起立,绝不坐在椅子上,有时还称他们“先生”。这些举动他们未必产生好感,但相信至少不会发生恶感。
礼就是敬重人的东西。孔子说:“以礼敬于人,人们就服从你;以礼敬于神,神就保佑你;以礼敬于天,天就会相助你。”这是不可改变的道理。
王某是某公司的最高领导,高级职员去见他时,他不但坐着不动,也不屑回应一声,而且不肯关注他人的陈述,来人只好站在旁边说话,有时碰到他不高兴,或认为他人说的话不对,他竟始终不开口,好像听而不闻,也始终不看人家,好像视而不见,让人落得一场没趣,只好悻悻退出。他对高级职员如此,对其他下属,当然可想而知。就是对待朋友,同样也是爱理不理的神气,实在令人难受。当他得势时候,大家只敢在背后批评,当面还是恭维奉承,但心里都反感他。他制造了这种恶因,后来形势逆转,一时攻击他的人非常多,当然可能还有其他重要原因,然而平常待人傲慢,至少是原因之一。
《易经》说:“相鼠有皮,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不死胡为!”无礼取怨于人,真会咒人早死。人在社会上,要多结人缘少结人怨,而多礼便是一件必要的工具。礼是人为的,是后天的,必须要用心去学习。学习使人养成习惯,如此,多礼便能行无所碍了。
民间流传过这样的故事:
一个赶路的年轻人,遇到一位老者时,脱口问道:“喂,老头!到××地还有多远啊?”老人回答说:“不远了,还有两三百丈。”年轻人听了感到很奇怪,便又问道:“喂,你们这个地方怎么不论‘里’,而论‘丈’呢?”老年人生气地说:“小伙子,我们这本来也是讲‘里’的,可自从来了个不讲‘礼’的人就讲‘丈’了。要论‘礼’,就该给你两个耳光!”
故事中的年轻人,由于没有掌握起码的社会交往的礼规仪节,不懂得社会交往时何谓礼仪,因而导致交往受挫。这表明,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应酬礼仪一经形成,就深深地制约着个人的社会行为,影响着社会交往的结果。
孔子说:“不学礼,何以立。”孔子的所谓礼,自不单指礼貌而言,但是礼貌必在其中是可以肯定的。言语行动、音容笑貌,都要注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礼多人不怪,在对人方面来说,礼多可足以表示你是位君子呢!
一个新生来北京某大学报到,由于要到什么地方填表,随身的行李没地方放,感到非常着急。这时,他忽然看到一位踽踽独行的老人,于是,招呼也不打就说:“帮我看着行李。”老人就这么看着行李直到这个小伙子回来。没想到他轻松地拎起行李就走,连个“谢”字都没对老人说。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在开学典礼上,他又看到了这位老人,老人在台上看着莘莘学子,主持人介绍说,这就是我国文化泰斗、××校长××先生。
如果说在“象牙塔”里的某种无“礼”可以被宽容的话,那么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再习惯性地做令人讨厌的事,恐怕就没有那么好运了。
礼貌是一种柔韧的智慧,这种平和和内敛表达着对别人的尊重,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就自然地给自己拓宽了很大的回旋空间,这就是君子生活在人性丛林中必须遵守的法则,“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礼貌的人是举步维艰的。
多礼还必须诚恳,多礼而不诚恳,可得知其人的虚伪,虚伪反而使人讨厌。能诚恳,才能恭敬,才是真的礼貌。俗语说:人熟礼不熟。这就表示,对于熟人,也要有礼貌。“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晏子所以能够被“久而敬之”,他必先能够对人久敬。久而敬之是指双方面而言,并且,更须先由每一个人自身做起。
2.恰到好处地赞美别人
人人都喜欢被赞美。如果你能以诚挚的敬意和真心实意的赞扬,满足他人的被认同感和荣耀感,那么他人可能会变得更令人愉快、更通情达理、更乐于协力合作。
马克·吐温曾说过:“一句精彩的赞辞可以代替我10天的口粮。”渴望得到赞美是每个人内心最迫切的需求之一,恰到好处地赞美别人,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回应与赞美。
在许多场合,适时得当的赞美常常会发挥它的神奇功效。林肯曾经说过:“人人都需要赞美,你我都不例外。”人人都渴望赞美,这是人们的共同心理。在人与人之间,无论是朋友之间、夫妻之间、师生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还是领导与下属之间,互相赞美是必不可少的。
有一位著名的企业家,他给员工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在他还是一名见习服务员的时候,常常对生活不满意。特别是上班的第一天,他在杂货店里忙活了整整一天,累得筋疲力尽。他的帽子歪向了一边,工作服上沾满了点点污渍,双脚越来越疼。他感到疲倦和泄气,似乎觉得自己什么也干不好。好不容易为一位顾客列完了一张繁琐的账单,但是这位顾客的孩子们却三番五次地更换冰淇淋的订单,他这时候已经到了忍耐的极点。这时候,这一家人的父亲一边给他小费,一边笑着对他说:“干得不错,你对我们照顾得真是太周到了!”突然之间,他就感觉到疲倦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后来,当经理问到他对头一天的工作感觉如何时,他回答说:“挺好!”那几句赞扬的话似乎把一切都改变了。
忙碌的现代人在繁忙中逐渐丢掉了许多东西,包括短短的几句赞美之语。其实,赞扬就像是照在人们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无法发育和成长。赞美不仅是一种悦耳的声音,更是一种力量,一种可以提升我们生活质量的强大力量。
某饭店有个厨师可谓是声名远扬,他的拿手好菜是烤鸭,深受顾客的喜爱,他的老板更是倍加赏识,不过这个老板从未给过厨师任何鼓励,这使得厨师整天闷闷不乐。有一天,老板有朋友从远方来,在家设宴招待贵宾,点了数道菜,其中一道是老板最喜欢吃的烤鸭。当老板夹了一条鸭腿给客人时,却找不到另一条鸭腿,他便问身后的厨师:“另一条腿到哪里去了?”厨师说:“老板,我们家里养的鸭子都只有一条腿!”老板感到诧异,但碍于客人在场,不便问个究竟。
饭后,老板便跟着厨师来到鸭笼旁边问个究竟。这时正是夜晚,鸭子正在睡觉,每只鸭子都只露出一条腿。厨师指着鸭子说:“老板,你看,我们家的鸭子不全都是只有一条腿吗?”老板听后马上拍掌,鸭子当场被惊醒,都站了起来。老板说:“鸭子不全都是两条腿吗?”厨师说:“对,不过只有鼓掌拍手,才会有两条腿呀!”老板明白了厨师的用意,笑着走了。此后,老板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的下属,从不放过每一次赞美和鼓励的机会,大家都像一家人一样。几年后,老板在许多地方都有了分店。
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说:“赞美,即是我的薪俸。”在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希望与别人和睦相处,获得好人缘,获得亲朋好友的尊重和认可;渴望在社会上谋求一席之地,实现自我价值。总之,对赞美的渴求源于人的本性。人不仅需要物质需求,更重要的还有精神需求,赞美给予人们的不仅仅是自尊心,它还能给人以自信和力量,这种精神的力量是无法用其他东西来代替的。
有这样一则笑话:
古时候有一个说客,当众夸下海口说:“小人虽不才,但极能赞美。平生有一愿望,就是要将1000顶高帽戴给我最先遇到的1000个人,现在已送出了999顶,只剩下最后一顶了。”有个长者听后摇头说道:“我偏不信,你那最后一顶用什么方法也戴不到我的头上。”说客一听,忙拱手道:“先生说的极是,不才从南到北,闯了大半辈子,但像先生这样秉性刚直、不喜赞美的人,委实没有!”长者顿时手拈胡须,洋洋自得地说:“你真算得上是了解我的人啊!”听了这话,那位说客立即哈哈大笑:“恭喜恭喜,我这最后一顶帽子刚刚送给先生您了。”
虽然这只是一则笑话,但它却有深刻的寓意。其中除了那位说客的机智外,更包含了人们无法拒绝赞美之辞的道理。
有一点应当明确,赞美不等于奉承,欣赏不等于谄媚。恭维与欣赏领导的某个特点,意味着肯定这个特点。只要是优点、是长处,对集体有利,你就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你的赞美之情。领导也需要从别人的评价中,了解自己的成就以及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当受到称赞时,他的自尊心会得到满足,并对称赞者产生好感。你的聪明才智需要得到赏识,但在他面前故意显示自己,则不免有做作之嫌。领导会因此认为你是一个自大狂,恃才自傲,盛气凌人,而在心理上觉得难以相处,彼此间缺乏一种默契。学会说赞美的话,在托人办事时,就会领悟到其中的妙用。
当你赞美别人的时候,好像用一只火把照亮了别人的生活,使他的生活更加有光彩;同时,这只火把也会照亮你的心田,使你在这种真诚的赞美中感到愉快和满足,并激起你对所赞美事物的向往之情,引导自己朝这个方向前进。
3.求助他人时学会巧开口
求人办事想要获得好的结果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要使对方心甘情愿为你帮忙,就必须练就一副铁嘴铜牙。
当我们遇到麻烦事想求助他人时,会觉得不知怎么开口,毕竟有些不好意思。而事实上,只要掌握了一定的口才技巧,就不会觉得开口是件难事了。
难言之时如何开口,以下几点对我们可能有所帮助。
(1)借他人之口替自己说话。
在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和杨虎城频繁晤面,都有心对蒋介石发难。可在对方没亮明态度之前,谁也不敢轻易开口。时间越来越紧张了,可双方都是欲说还休。杨虎城手下有个共产党员叫王炳南,和张学良也是旧识。在又一次晤面中,杨虎城便以他投石问路,说道:“王炳南是个激进分子,他主张扣留蒋介石!”张学良及时接口道:“我看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于是,两个将军开始商谈行动计划。
(2)在幽默的玩笑话中倒出事实。
庄重严肃的话题会使人紧张慎重,而轻松幽默的话题,往往能引起感情上的愉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把庄重严肃的话题用轻松幽默的形式说出来,这样对方可能更容易接受。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两次提出合理化建议,使生产成本分别下降10%~20%。领导非常高兴,对他说:“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的。”
这名大学生当然知道这句话可能意义重大,也可能不值一文。他想要点实在的,便轻松一笑,说:“我想你会把这句话放到我的薪水袋里的。”领导会心一笑,爽快应道:“会的,一定会的。”不久他就获得了一个大红包和加薪奖励。
面对领导的鼓励,大学生如果不是这样俏皮,而是坐下来认真严肃地提出加薪要求,并摆出理由若干条,结果可能会正相反。
(3)转个弯子,套出对方的话。
有时,一些话自己直接说出来显得很难为情,这时,绕弯子,让对方开口无疑是好办法。
李某准备借助于好友刘某的路子做笔大生意,在他将一笔巨款交给刘某的第二天,刘某暴病身亡。李某立刻陷入了两难境地:若开口追款,太刺激刘某的亲人;若不提此事,自己的局面又难以支撑。
帮忙料理完后事,李某对刘的妻子说:“真没想到刘哥就这么突然地走了,我们的合作才开始啊。这样吧,嫂子,刘哥的那些关系户你也认识,你就出面把这笔生意继续做下去吧!需要我跑腿的时候尽管说,吃苦花力气的事情我不怕。”
看他丝毫没有追款的意思,还豪气冲天,义气感人,刘的妻子很是感动。其实他明知刘妻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思干下去。话中又加上巧妙的提醒:我只能跑腿花力气,却不熟悉这些门路;困难不小,还钱又时不我待。
结果呢?刘妻反过来安慰他道:“这次出事让你生意上受损失了,我也没法干下去了,你还是把钱拿回去再找机会吧。”
(4)用商量的口气。
用商量的口气把要求办的事儿说出来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办法,如:“能快点把这事儿给办一下吗?”
假装自己没把握,把请求、建议等表达出来,给对方和自己留下充分的退路。例如:“你可能不愿意去,不过我还是想麻烦你去一趟。”
在别人或者向别人提出建议时,如果在话语中表示人家可能不具备有关条件或意愿,那就不要强人所难,自己也显得很有分寸。
(5)采用婉求、诱导法。
美国《纽约日报》总编辑雷特想找一位精明干练的助理,他把目光瞄准了年轻的约翰·海。当时约翰刚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卸任外交官职,正准备回到家乡利诺伊州从事律师事业。
雷特请他到联盟俱乐部吃饭。饭后,他提议请约翰·海到报社去玩玩。在这期间,雷特从许多电讯中,找到了一条重要消息。那时恰巧国外新闻的编辑不在,于是他对约翰说:“请坐下来,帮我为明天的报纸写一段关于这条消息的社论吧。”约翰自然无法拒绝,于是提起笔来就写。社论写得很棒,于是雷特请他再帮忙顶缺一星期、一个月,渐渐地干脆让他担任这一职务。约翰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回家乡做律师的计划,而留在纽约做新闻记者了。
由此,人们总结出一条求人办事的规律:央求不如婉求,劝导不如诱导。
(6)变相“要挟”。
一位老师是个非常热心的教育家。有一天,她到附近的图书馆去,想借一些有关教育的书籍。她询问图书馆内的管理员:“一个礼拜能否借25册书?”
图书馆的管理员告诉她:“一个人一次只能借走两册,这是无法通融的。因为要借书的人太多了。”
这个老师听了这些话后,很激动地说:“我知道,那么,以后我每周都带学生来,让他们每人都借一本。”
原来很顽固的图书馆管理员听了她的话后,突然改变了态度,取消了原来的规定。
在这件事中,最令人痛快的莫过于,当这位老师提出要让每一个同学来借书时,图书馆管理员就打破了要遵守规定的规则。图书馆管理员虽然知道应该遵守规定,但他又厌恶繁杂的工作,对工作不热心,所以才做出上面的决定。
4.说话要留有空间
说话留有空间,不把话说得太满太绝,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策略。
《周易》曰:物极必反,否去泰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行不可至极处,至极则无路可续行;言不可称绝对,称绝则无理可续言。做任何事,进一步,也应让三分。古人云:“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