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冰
提起“不食周粟而死”的伯夷、叔齐和他们的葬身之地首阳山,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天下有五首阳”,到底哪座才是孤竹国君二子藏遁食薇最终饿死之处呢?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上世纪末,据有关史料文人记载和权威专家、学者最新考证达成共识,“确认伯夷、叔齐‘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之’地正是今日渭源的首阳山”(见《甘肃日报》1993年8月25头版花边新闻)。2000年1月21《定西日报》也有“天下有六首阳之说,据考,渭源县境内的首阳山,确为商逸民伯夷叔齐隐居之处”的文字。
渭源首阳山,位于甘肃省中部渭源县莲峰镇西南部10公里处的享堂沟,出自昆仑,蜿蜒岷山而至,海拔在2186米——2509米之间,是生长蕨菜的最佳地区,也是“渭河源国家级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取名首阳,因其阳光先照、主峰列群山之首而得名。这里奇峰突兀,山石嶙峋,松苍竹翠,流水清洌,主峰卧东西,高万仞,直插蓝天白云之间,犹如一位盘腿而坐庄重文雅的母亲。
山湾正中伯夷叔齐的两堆墓冢,好像一对酣睡亲人怀中的婴儿,又似母亲哺育婴幼的双乳:饱满挺拔,高大雄伟,花草掩蔽。坟冢右侧有一高大墓碑,碑顶正中是时任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篆书“百世之师”,两边是工整的楷书联语:“满山白薇味压珍馐鱼肉,两堆黄土光高日月星辰”。顶端横额刻着“高山仰止”四个大字。整个墓地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古雅清幽,肃穆庄严。坟冢正上方山湾有一方平地,是唐贞观年间修建、清同治时重修的夷齐祠堂,正中是我国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黄河母亲》作者何鄂女士的玻璃钢雕塑伯夷叔齐坐像。盛名千载的首阳山,留传历代文人名士的许多墨迹,仅现存在山上的石碑就有10多块,从陇、渭地方志中查到的碑文、传记、诗词、辨考文字就有10多万字,可以成集成册。
从上引联语中得知,只有这里盛产白蕨菜。“白薇”即白蕨菜,也叫大巢菜、野豌豆,是一种羊齿类野菜,可食。首阳白蕨色质鲜嫩,味脆条长,清香爽口,营养成分高,是陇中的上等山珍,也是甘肃乃至西北特产。它不仅因伯夷、叔齐隐居时采食而被人们几千年来当作圣洁的珍品,也由于白蕨本身所特有的防癌治癌功效而深受省内外各界人士青睐。《本草纲目》上说:“蕨处山中有之,二、三月生,卷状如小儿拳,长则展开如凤尾,高三、四尺。”乾隆《甘肃通志》载:“蕨可作蔬,根可捣粉,首阳白蕨最有名”。《定西史话》有“蕨莱又名‘佛手’,系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茎叶可食,俗称‘蕨菜’。根茎含淀粉,俗称‘蕨粉’,可供食用和酿造。全株入药,有解热、利尿之功效”,“其中,尤以首阳白蕨菜最为有名,誉满天下”之说。
首阳白蕨亦称乌糯,每年农历四、五月采摘,其纤维还可制绳缆,有耐水耐高温的特点。每年农历四月八日前后是首阳山一年中最热闹的季节,每当这时,方圆数十公里数县乡镇的村民、游人纷纷专程赶到这里,一面凭吊怀古发思古之情怀,一面采摘蕨菜揽山珍而入篓。背蒌提篮的男女老幼,踩着朝露披着斜阳折嫩蕨,歌声笑语充满山谷林间。
男唱道:麻底鞋么布底鞋/立夏牡丹争艳开/首阳山上采蕨菜/露水湿了我的鞋。
女对道:杆两根,四根杆/露水湿鞋我喜欢/蕨菜头儿往下弯/单等阿哥采一篮。
男又应唱:阿哥一篮妹一篮/蕨菜又嫩又香甜/花儿牵线结良缘。
渴了,人们喝一掬山泉;饿了,他们啃几口干粮。此情此景,让你不禁想起唐代诗人温庭筠的诗句:“蜀山攒黛留晴雪,簝笋蕨芽萦九折。江风吹巧剪霞绡,花上千枝杜鹃血。”村民们的嫩蕨还没背出山口,就让早早“守株待兔”的二传手们廉价收购,尔后转手缴交给蕨菜加工厂和个私作坊进行深加工。有的被腌制,装入包装精美的瓶子或塑料袋里,即使秋冬食用,打开包装仍色绿灰白,确是“正宗绿色无污染纯天然食品”,食之脆嫩,如刚刚采得的鲜蕨,香溢满口;有的被晒干或阴干成为干菜,数十元一公斤,食时只需沸水中小煮,即可凉拌。无论腌制或干菜,均是城乡农家待客或饭庄酒楼餐桌上一道被食客们啧啧称赞的凉拌佳肴。游人一般都是顺路顺手“牵羊”,采下嫩蕨,带回家与家人一同尝鲜,或让亲戚朋友远方客人见识见识“庐山”真面目。
自古以来,特别是明清之际,渭源的“首阳白蕨”(仅指蕨中上上品)除满足当地和方圆州府四乡贵族士绅外,还被生意人作为上好的青菜山珍高价收购,肩挑担运贩往东南沿海各地,受到美食家和中外客商的欢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西部山谷的蕨菜野味经过精心加工和包装,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又漂洋过海走出了国门,成为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地和美国等地备受推崇的特色山珍。在甘肃省首届林果产品展销会上,渭源县选送的“首阳蕨菜”荣获金奖。新千年,首阳山被国家主管部门圈定为“渭河源国家级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强化了“封山禁牧”、保护生态植被和名胜古迹的力度,蕨菜采摘受到了不少限制,首阳白蕨也就愈加稀少珍贵,身价倍增。
目前,盛产蕨菜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定西市的渭源、漳县、岷县等地,有数十家蕨菜加工厂和数百家家庭作坊,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据不完全统计,近10多年中仅定西市外贸出口蕨莱逾6000吨,创汇超220万美元。质优价廉的首阳白蕨在市场上有竞争实力,有文化优势。但经济与文化的珠联璧合,却是古人先贤所未曾料到的。
(《甘肃文史》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