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非唐:盛世帝国的谎言与真相
18423100000058

第58章 武则天有多狠(3)

虎毒真不食子吗?

作为权爱交织的杰出的女人,世人崇拜她绝顶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世人也不屑于她的心狠手辣,冷酷无情。作为一个异数,武则天注定要留下一串串的谜。一个卑微者想要走向高贵需要付出多少?商人的女儿,先帝的侍妾,她一次次推倒自己的身份重新来过,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她生来就是为中国历史创造一段传奇,一段独一无二的传奇。谩骂者如云,翻案者有之。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获得成功,成功者付出的代价,试问又有几人能够付得起?“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套用今人说法,正所谓做皇帝难,做女皇帝更难,武则天由一个皇帝的小妾一路拼杀52年,才完成了自己在历史上的终极使命。

正史和野史综合起来,大大小小有六件谋杀案摊派到武则天的头上,而其中有四件是与自己的子女亲人联系起来。这是世人的无端猜测,还是武则天这个杀手本就心太冷。血肉相搏的战场,没有人可以全身而退。而铲除敌手的第一刀,武则天的第一刀是往自己身上刺下的。左一刀右一刀,刺破了世间所有想象力的极限。世俗的界限,伦理的约束,在这样不惜伤亡不计代价惨烈到近乎偏执的决心面前全都滚而蛋之。

【长公主之死谜而非谜】大约在永徽四年(653年)底或者永徽五年初,武则天的长女降临人间。而这个小女孩在这个世界只是做了一个短暂的停留,她的出生好像只是为了成全一段阴谋。她生下来就是粉团一般可爱的天使,作为母亲的武则天视为掌上明珠。小女孩出生不久,王皇后前来探望,但是,在王皇后离去之后,小公主就离奇地死了。小公主之死使得唐高宗李治认为王皇后就是杀婴凶手,从而产生了废掉皇后的念头。因为这桩历史公案,发生在武则天向皇后之位发起冲击的过程中,而武则天又因此得到了最大的好处,所以许多人认为这是武则天制造的一起阴谋。种种版本,莫衷一是。在一片历史烟云之中,我们仿佛只能看见孩子伸出的绝望双手。那么小公主到底为何离奇夭折?历史的谜团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呢?《唐会要》里讲:“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就是说呢,武昭仪生了一个女儿,猝然死了,至于怎么死的,史学家在记载的时候没讲清楚,只讲了死亡这一客观事实。我也不会说清楚,我打电话给武则天同志,始终处于历史的盲音。反正一个刚来世上不久的孩子离奇地走了。武则天呢,能做的就是上奏皇帝说王皇后杀死了自己的孩子,然后就导致了唐高宗态度的变化。按照这种记载,武则天是利用了这个机会的。

但是在另外一些史书中,武则天就不是利用机会了,而是成了杀人凶手。比如《新唐书后妃列传》记载,说武昭仪生了一个女儿,然后王皇后按照母仪天下的规矩,前去探望,她去的时候武则天找了一个借口溜走了,不在现场。王皇后看望的毕竟是情敌所生的孩子,她怎么可能有什么实在的兴趣呢?所以很快也就转身离开了。武则天又偷偷地溜回来,拿小被子蒙住这孩子,把她捂死。然后重新布置了案发现场,自己又悄然离去,守在外面等待着皇帝的到来。她知道皇帝爱屋及乌,已经形成习惯,每次退朝就急急忙忙地先来看望孩子。这一天,他又如时而至了,武则天装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样子迎上去,两个人一起走进了婴儿房里。可是,揭开小被子一看,傻眼了,活泼可爱的孩子怎么转瞬间就停止了呼吸?武则天这时候转喜为惊,大惊失色。可是诸位,她虽然大惊失色,却没有忘记过问几个关键的问题,

这孩子怎么会死呢?这是谁干的?这段时间有谁来过啊?

宫女吓得都晕菜了,这可是重大责任,出重大责任事故了,赶紧说谁也没来过啊……哎,王皇后刚刚来看小孩来着。这个时候,武则天马上又转惊为悲,嚎啕大哭,肝肠寸断。在这种场景之下,唐高宗的大脑也就短路了,失去辨析能力,马上脱口而出,说:“后杀吾女!她过去就和萧淑妃一起诋毁武昭仪,可我没想到她这么狠毒,居然报复在一个无辜的孩子身上。”

这一记载表达的信息是,小公主不是自然死亡,换句话说,武则天不是利用了这件事,而是直接导演了这场悲剧。是她精心策划了阴谋,亲手杀死小公主,然后嫁祸于王皇后。

所以,综合各种因素我们可以归纳出四个版本。第一个版本,也是唐高宗心目中想象的,王皇后杀了小公主。第二个版本呢,就是《唐会要》的记载,小公主不知道怎么死的,可能是自然死亡,然后武则天就不失时机地利用了这次死亡事件。第三个版本就是刚才《新唐书》所说的版本,武则天直接制造了这个事件,她亲手杀死了小公主,然后嫁祸于王皇后。第四个版本,小公主本就没有真正来到过这个世界。这四种说法哪一种更可靠呢?

其一,王皇后杀婴毫无理由。我们知道,王皇后本性端庄严肃,不是一个心动就行动的人,这样的人不适合做杀人犯。再看动机,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她打持久战更为有利,决不应该轻举妄动。这个时候是不允许自己有丝毫的闪失,杀死小公主对她有什么好处呢?退一步说,,作为一国之母的王皇后有什么理由去杀一个宠妃的女儿呢?即便王皇后对武则天恨之入骨,失去理智,也应该杀死李弘,杀死一个还没有封号的小公主有什么意义呢?就为了纯粹让武则天不爽吗?这个版本漏洞百出,也牵强附会。我们完全可以推断,在王皇后离开时,小公主应该还活着。

其二,自然死亡也太巧了吧?如果你相信世间有奇迹,或者就是这类事了吧!根据常识我们知道,小公主不可能长时间没有人照料。不像劳动妇女,生了一个孩子,因为还要工作就把这个孩子绑床头了,好半天也不能看一眼。人家那是公主,身边奶妈、宫女是离不了的,因此,从王皇后离开到李治发现小公主死亡之间的空隙必定非常短暂。即便在古代婴儿死亡率非常高的情况下,一个孩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自然猝死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小的。换句话说,被谋杀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自然死亡。现在还有一个研究唐史的日本人原百代站出来为这个版本做了注脚。他说,当时婴儿死亡率偏高,可能奶妈把木炭烧得太足,导致小公主一氧化碳中毒而死(即碳气中毒),或者王皇后没有带过孩子,不小心把棉被盖在小公主的脸上离开,无意中把小公主给闷死了。而事情竟然发生得如此之巧,正好在武昭仪苦寻机会不得的时候,王皇后就遇到这样说不清的事情,也不能不让人怀疑。

其三,武则天出手不难理解。那么排除了王皇后,无论是从动机、性格、还是作案条件和能力,认定武昭仪是小公主之死的最大疑凶,并不过分。诚如胡戟先生所言:“许多人怀疑武则天手杀女儿的可信程度,一个母亲如何下得去手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如果对武则天可以象常人一样论理,那么她就不成其为武则天了。当时的情势之下,武则天除非施展宫廷阴谋,脚踩自己女儿幼小的尸体,否则是很难朝皇后位置进一步的。……既然没有退路,她决不安分守己听天由命。于是下毒手嫁祸于人的做法,也就是在最不合情理的情理之中了。”大家都知道武则天当皇后的最大障碍就是王皇后。当时和王皇后争宠的胶着状态对武则天极为不利,她急于结束这种状态,这样,她就有了杀婴并且嫁祸于王皇后的动机。我们讲过,武则天是非凡之人,她善于创造条件。在感业寺,她不就奇迹般地创造过吗?而且,她不怕冒险,有孤注一掷的勇气,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种性格使得武则天具有很强的行动力,能够迅速地将自己的意图付诸行动。那么,武则天有没有能力准确掌握时间,杀死小公主呢?也是有的。武则天通过结交宫女,在后宫建立了发达的情报系统,对王皇后乃至皇帝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掌握了二人探视小公主的时间,她就可以巧妙地打一个时间差,在中间短短的间隙里杀死小公主,嫁祸于王皇后。更重要的是,武则天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条件,她有一个母亲的身份。常言道,虎毒不食子。一般宫女在照看小公主的时候,对外人的警惕心可能会高一些,但对孩子妈妈的警惕心可能就低一些,所以都是来看小公主的,如果王皇后来了,其他人就会特别注意,可是如果小孩的亲妈来了,谁都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所以武则天在发现孩子死了之后,她问,谁来过啊?宫女马上回答,王皇后来过。其实都有谁来过啊?王皇后、武则天都来过。但是在人们的头脑之中,自然地忽略了那个经常亲近自己孩子的妈妈,而只提到了王皇后这个人,就是这句话,使王皇后在唐高宗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由尊重、忌惮转为怨恨了。

其四,这个说法是最为劲爆。这个说法是什么呢?——这位小公主根本不存在,完全是司马光编出来的!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武氏长子弘出生于永徽五年(654年)初,次子贤生于永徽五年年尾,而小公主是中间出生的,那么一年之中怎么生得出三个孩子来呢? 这个版本完全搞混了几个王子公主的出生时间,还振振有词。翻案文章能做到这个地步,也算登峰造极了。只能说佩服佩服!

所以,尽管看起来过于残忍血腥,我们还是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权力的诱惑是如此之大,它甚至可以吞噬人性和亲情,让一个母亲动手扼杀自己的亲生女儿。十二年后,武则天已经当上了皇后,回想起这个冤死的小女孩,真是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啊。她给这个小女孩加封为安定公主,谥号思(都死翘翘了,剩下的也只有“思”了吧。),按照亲王的礼仪隆重安葬。不知道武则天的心灵是否真的能够获得安宁和平静?

小公主死亡事件发生后,武则天和王皇后之间的胶着状态终于被彻底打破了。李治心中的天平完全失衡,彻底倾向了武昭仪。根据《新唐书》的记载,他对武则天是越来越信任,越来越宠爱(愈信爱),而且为了安慰她的丧女之痛,还追赠她的父亲武士彟为并州都督。对于王皇后,则是越来越疏远,越来越厌恶(有废后意)。这时候李治已经产生了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的想法。 皇帝的感情变化很快影响到外廷,王皇后的舅舅柳奭开始惶恐不安,主动要求辞去宰相之位。这样,王皇后在外廷的支持力量也大为削弱,可以说是内外交困,倒台已经成为必然。

可以说小公主之死是武则天打响皇后争夺战的第一枪,这一枪击中了要害,打得是稳、准、狠。这一枪过后,武则天的不利局面开始扭转。如今,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小公主死亡事件呢?古代人常常把这件事视为武则天阴毒狠戾的标志,认为武则天这个女人天生心如蛇蝎。而现代人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又往往乐于为武则天开脱,把她的种种行为归结为不得已。

那么,杀死小公主是否是武则天不得已而为之呢?我认为这完全是扯淡派的扯淡说法。如果武则天安于自己的身份,依靠一子一女,即使高宗以后移情别恋,她也完全可以像一般的妃嫔那样跟随子女,安度平静的下半生。但是武则天偏偏选择了出手。原本应该最纯洁深厚的母女之情,终于演变成了权力战场上冷酷的筹码。所以在小公主死亡问题上,推动武则天的是蓬勃的欲望和强烈的野心。这种欲望和野心对于一个母亲而言是可怕的,但对于像她这样的政治家而言却是必要的。武则天后来对太平公主的溺爱和对萧妃二女的迫害分析(我的女儿死了,你的女儿也别想有好日子过),这是出自爱与恨之双向移情,走了两个极端,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宣泄。从小公主的追封与迁葬来看,“追封安定公主,谥曰思,其卤簿鼓吹及供葬所须,并如亲王之制”,谥曰思,从字面上看,当指她一直对早夭的长女念念不忘,而根据谥法,“追悔前过曰思”(《唐会要·谥法》),也让人联想寄托追悔之情的究竟是谁。安定公主的迁葬明显逾制,以平阳公主的赫赫战功,葬礼动用鼓吹也引起了一番争辩,这个出生不久即夭亡的小公主能得如此厚葬,让人看到生为母亲的武则天内心的哀伤和悲凉。后来武则天临朝称制,大杀李唐宗室,唯有唐高祖之女千金公主为武后“献药”薛怀义得到赏识,被武后收为义女,改封安定公主,证明她对长女的思念,从来就没有一刻停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