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非唐:盛世帝国的谎言与真相
18423100000008

第8章 冠冕唐“皇”(4)

也活该这俩人倒霉,一个叫刘世龙的乡长知道了这个阴谋,赶紧跑去向李渊告密。

李渊一想,这事情严重了,本来是想秘密起兵,现在人家要采取行动了,他自己必须先下手为强。于是,在去祈雨的前两天,王威、高君雅都来参加会议。李世民率领军队,把各城门都看管起来,开会的周围也都布置了伏兵。开会,开什么会呢?李渊坐在那里扯淡扯了半天。刘文静就跑进来报告,说有人有密报,要呈上。

李渊就看王威,王威马上站起来了,要去接密报。刘文静对他们说,这个密报只能给唐公看,你是不能看的。

李渊说,什么事这么严重?

他亲自把报告接过来,打开一看,这里面的报告内容是王威、高君雅勾结突厥,意图谋反。李渊看了这个信,然后又看看王威,问会有这样的事情吗?

王威不明就里,忙问,李司令,到底什么事?

你们两个勾结突厥谋反!李渊质问道。

王威、高君雅马上就高喊,说有谋反者想杀我,所以才这样。

谋反,谁想谋反,我看你们想谋反,少废话,抓起来再说。后边憋了半天的长孙顺德他们冲出来,把两个人摁到在地,就给抓到监狱去了。

这件事,对于李渊起兵来讲真是一个意外的事情,本来他想在合法的范围先把军队集合起来,把内部协调好了,然后再正式起兵,可是突然冒出这么一件事情,他不得不安排这么一出戏,诬告他们勾结突厥。

可现在问题来了,一个长官把两个副官同时抓起来扔到监狱里面,那对朝廷来讲,是一件大事情。

百姓们会问,手下的那些当兵的会问。究竟太原府里面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把两个副官抓起来了?听说那副官还是皇帝派来的亲信,据说那个高君雅在隋炀帝当晋王的时候就是亲信了,李渊敢把皇帝的亲信抓起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了?

究竟是这两个人有问题,还是李渊有问题?还是我们的脑子有问题?

大家疑问百出,流言汹汹。李渊骑虎难下,怎么向手下和百姓们解释这个问题?正在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对李渊来讲,真是雪中送炭。

两天以后,突厥人拎着马刀杀过来了,两万人马包围太原,要拿下太原。

现在看来,伪证成了实据,谎言成了真理。既然一切都是都是真的,那弄死他们也是活该。李渊理直气壮起来,传令把这两个人公开宣判,罪名就是勾引外敌,拖出去杀!。

老百姓也都认可这个做法,毕竟突厥人真的来了。实际上突厥这次来犯跟王威、高君雅毫丝毫关系都没有,非常偶然的事件,但是却把李渊给救了。李渊借突厥的刀除掉了二人,转脸他还要对付兵临城下的突厥兵。

李渊先生根本无力抵抗,无奈之下就学着当年的诸葛亮玩了一把空城计。城门大开,人去城空,玩得就是心跳。

突厥人根本不知道《三国演义》里面还有个妖孽诸葛亮当初也用过这一招,吓跑司马懿。他们你看我,我看你,犹豫着不敢大举入城,只敢在城外劫掠。

这时候突厥支持的刘武周已经占据了太原以北地区,不管是突厥还是刘武周,他们要进攻太原这时候都易如反掌。自己要在太原扎根,不处理好与这些势力的关系,将会后患无穷。同时通过借刀杀人这件事,他意识到,突厥就是悬在太原上空的双刃剑,可以为我所用,也可以成为伤人的利器。

这时候,李建成、李元吉和李家的女婿柴绍等人已经陆续抵达太原,起兵已箭在弦上。估计当时隋王朝已经有所感觉,李渊的五子李智云就是往太原赶的路上,被隋朝官吏逮捕送往长安,被害时年仅十四岁。李渊看着亲人都回到身边,他可以没有后顾之忧,放手大干了。并很快与刘文静定下联合突厥的战略。

李渊费尽脑汁,给突厥首领始毕可汗写了一封修好的信,并派刘文静带着信前往突厥谈判,我们来看看老刘跑到始毕可汗那里怎么忽悠的。刘文静到了突厥,始毕可汗还是很客气的,并且私下安排了晚宴。

宴席上始毕可汗问刘文静:“唐国公今起兵的目的是什么?”刘文静忽悠道“今隋朝主子,不理朝政,导致天下起兵反隋者无数,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唐国公乃皇室贵戚,不愿坐观成败,故起兵反隋,废黜无能的天子。愿与可汗结为盟好,希望能得到可汗兵马的协助,齐心协力攻入长安,如果成功,土地归唐国公所有,财帛金宝美女归突厥所有!”。

刘文静秉承领导意图,抓住了始毕可汗贪利的弱点说服了可始毕可汗!始毕可汗大喜,说:“我愿意协助唐国公,攻入京师!”刘文静听后乐得差点一蹦三丈高,内心躁动,可还要装作表面平静。

这一趟刘文静没有白跑,始毕可汗也很大方,让刘文静带回去了五百精兵,同时还有千匹好马。刘文静一刻没有耽搁,就忙着往回奔。

李渊非常满意,当面称赞刘文静:“如果不是你的口才好,一时半会还真不好说服他归顺我们!”有没有搞错?他归顺我们,还是我们归顺他们?刘文静说:“既然我们稳住突厥兵马给我们的压力,接下来我们进攻长安胜算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李渊说:“我也这么认为!”

那我们来看一看李渊当时给突厥可汗写了一封什么的信。这封信是一封公开信,所有的唐史书籍里都能找到。在信里李渊完全是一副臣子的态势,他说自己大举义兵,是要远迎主上(即隋炀帝),要像隋文帝时期一样与突厥和亲,如果可汗能够答应不侵百姓,则“征伐所得,子女玉帛,全部归可汗所有”,而且,突厥可以不劳兵马、坐享其成。《资治通鉴》用“卑辞厚礼”来概括李渊这次的低调行为。信写好以后,李渊还特别使用了以下对上的文书格式,在信封上题为“启”而不用“书”。

对于李渊对突厥“自为手启,卑辞厚礼”之举,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推测这时候李渊已经“称臣于突厥”了。对于李渊是否称臣于突厥一事的定性,唐朝人所著的《贞观政要》、《大唐新语》以及《旧唐书.李靖传》和《新唐书.突履传》等正史都有类似的记载。

著名文学家陈寅恪先生,就此专门撰写《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一文,指出“唐高祖起兵太原时,实称臣于突厥,而李世民在这件事上又是主谋,后来的史臣在这件事上昧着良心涂脂抹粉,所以我们今天对这件事弄得不是太清楚(以至其事之本末不明显于后世)”,他不仅详细考证了李世民主谋称臣于突厥一事的始末,还论定李渊乃是受李世民胁迫。

其实假如我们设身处地为当时的李渊考虑,联合突厥应该是上佳选择。李渊这时候还没有政治资本与突厥谈条件,他需要在太原站住脚跟,前提条件只有一个就是让突厥人高兴。

让突厥人高兴的唯一办法就是夹起尾巴当孙子,有时候当孙子也是一门学问,当孙子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当大爷。无论是李渊的主意还是李世民的点子,我认为这都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无损大唐帝国的后来的威仪。这种考虑是基于太原起兵成功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始毕可汗收到李渊的低姿态来信,非常高兴,很快就回了信,在信中两人共叙爷孙之间的友谊,并就睦邻友好达成共识。他说,李渊啊!你不能对杨广这个人抱任何的幻想,你把他迎接回来,等待你的将会是杀身之祸。不如你自立门户算了,需要我怎么帮你,你不要客气只管开口。

没想到始毕可汗会如此慷慨,这完全说出了李渊先生的心声。李渊又开始了自己的演技派之路,他拿着信在众人面前慷慨陈词:“你们看看,始毕可汗怎么可以这样呢?这家伙要陷我于不义啊!我对大隋的忠心日月可鉴,天地可表,我李渊怎么能做 ‘取隋而代之’这么大逆不道之事。”

众人一看,李老大又在玩阴谋诡计呢?需要有人站出来给个充分的理由,好让他顺坡下驴。裴寂、刘文静都先后站出来劝说:现在能得到始毕可汗如此支持,是多好的一种局面啊。如果因为你的不同意,他们再反悔,麻烦不就太大了吗?李建成和李世民也站出来劝说。

不管李渊高喊什么口号,高举什么旗帜。与突厥的联盟建立起来了,李渊宣布隋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同时举红白双色旗。红旗,是隋朝的旗帜,白旗是突厥的旗帜。通过红白旗帜,李渊就是要告诉天下人自己既是隋朝又是突厥,既不是隋朝又不是突厥,自己是李唐。大业十三年六月,李渊在太原正式召开誓师大会,宣布隋炀帝的多项罪状,然后自己又说了一些拯救隋朝,救万民于水火之类冠冕堂皇的话。同时宣布成立大将军府,自己任大将军,裴寂任长史,刘文静任司马。成立三军,中军自己统领;世子李建成为陇西公,为左领军大都督,左三统军隶属;李世民为敦煌公,为右领军大都督,右三统军隶属。晋阳起兵到此时宣告完成,一个令所有中国人都荡气回肠,热血沸腾的帝国从这里旭日东升,一个延续了289年的朝代由此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