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100位中国名人改变命运的故事
18436600000016

第16章 胡适 胡母教子

大胆的(地)假设,小心的(地)求证;认真的(地)做事,严肃的(地)做人。(胡适)

父亲过世的时候,胡适只有四岁,母亲无奈中带着他回到父亲的老家生活。母亲对胡适的教育特别重视,在他三岁前就让他认方块字,学了约有一千字。回到老家后,母亲就将胡适送到胡适四叔开的私塾里念书。一开始胡适个子太小了,上学时还要人把他从念书坐的高凳上抱上抱下。

母亲特别嘱托老师要给胡适“讲书”,每读一字,就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就要讲一句的意思。懂得了书中的意思,才能真正明白道理,这就使胡适比一般的孩子学得扎实。

在母亲的教育下,胡适从小就刻苦好学。每天早上母亲都会很早叫他起床,催促他上学。因为私塾学堂的钥匙在老师家里,所以胡适总是天蒙蒙亮时就赶到老师家门口,从门缝里递出来。胡适拿到钥匙后,再赶到学堂把门打开,然后刻苦攻读。

胡适的母亲对胡适既是慈母也是严父。胡适虽然天资聪慧也喜欢读书,但是小孩子难免有调皮捣蛋的时候。每次胡适犯了错,母亲从来不会在别人面前骂他一句,打他一下。如果犯的事小,母亲就等第二天早晨胡适睡醒时才教训他;如果犯的事大,母亲就等到夜深人静时,关了房门,再严厉地责罚他。

100位中国名人改变命运的故事轻轻地敲门。里面的人听到敲门声,就把钥匙一次,胡适吃过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因为当时是秋天,天气已经转凉了,姨母怕他着凉,就拿了一件小衫叫他穿上。胡适玩得正高兴,不肯穿,还随口说道:“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

胡适刚说完这句话,就看见母亲从屋里走了出来,他赶紧把小衫穿上,但是母亲已经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等人们都睡下了,母亲让胡适跪下,重重责罚了他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用不着嘴巴来说!”母亲气得发抖,不许胡适上床睡觉,他就只能跪在地上哭。母亲这种既严厉又保护孩子自尊心的教育方式,使胡适从小就懂得正经做人,爱惜名誉,这为他日后的不断上进奠定了基础。

胡适十三岁时,母亲毅然将他送往上海求学。为了让胡适安心读书,深明事理的母亲送儿子上路时没有在儿子和众人面前掉一滴泪。

1910年,年仅十九岁的胡适通过考试取得了赴美官费留学的机会。此后在美国学习的七年间,胡适与母亲只能保持书信来往。母亲病重时也不让人告诉儿子,以免他中断学业。不仅如此,母亲知道邻居宋家有一部《图书集成》是儿子一直求之未得的,当宋家愿意低价出售这本书的时候,母亲借了钱,为儿子把书买了下来。

1917年7月,胡适学成回国,开始担任北大教授。胡适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终于学有所成,但是他还没来得及好好报答母亲,次年11月,劳碌一生的母亲就病逝了。

胡适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都很有造诣,他后来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一生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与从小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微阅读

胡适(1891—1962),学者、诗人、历史学家。原名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白话文学史》(上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