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100位中国名人改变命运的故事
18436600000087

第87章 杜甫 漂泊的一生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杜甫)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祖父是唐朝著名诗人杜审言。杜甫七岁学诗,十五岁就已经扬名了。

在度过了一段书斋生活后,杜甫于二十岁时开始漫游吴越。

他从洛阳出发,遍览了长江流域的秀丽山川,名胜古迹。抱着盛唐时代青年诗人所共有的浪漫情怀,二十四岁的杜甫心高气傲地来到洛阳考进士。可没想到的是,自己竟落选了,这无异于给了他当头一棒。但是,具有坚强性格的杜甫经受住了这次挫折。第二年,他又东游齐赵,并在漫游中结识了李白、高适等大诗人,三人情趣契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三十五岁时,杜甫来到长安,满怀希望地参加科举考试。当朝宰相李林甫妒忌贤才,总是压制比自己有才能的人,而杜甫参加的这次考试在李林甫的操控下变成了一场骗局。这次应试的所有人包括杜甫在内全部落第,李林甫还以此宣称“野无遗贤”。

这时杜甫的生活日益穷困潦倒,他急于在政治上寻求一条出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于是,他一再直接向皇帝献赋、上表,希望引起最高统治者的注意,然而他的才华并没有引起重视。

杜甫在当权者的冷遇下,困守长安近十年。生活磨砺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十年困守,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逐渐打破了对盛世的幻想,“致君时已晚,怀古意空存”,预见到盛世下隐伏的危机,揭露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实。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带着家小由奉先往白水,又由白水向陕北流亡。吃野果子、搭窝棚,诗人和流亡的人民一起忍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756年7月13日,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继位,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这时带着家人正在鄜州(今陕西富县一带)。他得知肃宗即位后,便安顿好家人,独身一人离开鄜州,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想去投奔肃宗。然而杜甫在途中却被叛军俘获,押解到了长安。当时长安的一般官员都被押解到洛阳被逼迫投降,在安禄山的伪政府中任职。杜甫当时地位不高,名声也不大,就没有被胡人所重视,也就没有被押解到洛阳去。杜甫不仅没有被逼迫投降,由于自己隐瞒得好,也没有遭受到俘虏那种严格的对待。叛军准许他在城里游览、访问,行动比较自由,这就让他有机会目睹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757年夏,杜甫在提前侦察好地形、情势之后,偷偷地从长安外郭城西面的金光门逃走了。

一路上他提心吊胆,昼伏夜行,终于穿过官军与叛军对峙的防线,来到肃宗所在地凤翔(陕西省凤翔县)。杜甫见到肃宗的时候,脚上穿着一双麻鞋,衣袖已经破了,两个肘臂露在外面。这次杜甫“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忠诚感动了皇上,因此被授予左拾遗之职。然而,杜甫在权力中心仅仅待了不到两年,便因屡次直言上书触怒皇上,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在此以后,杜甫又屡次遭到贬斥,从而使他更能深入群众,了解百姓的困苦,残酷的社会现状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759年,杜甫抛官弃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从此杜甫就开始了下半生辗转漂泊的生活。770年冬,杜甫病死在湘江上的一条小船里。

“安史之乱”带给了大唐王朝深重的灾难,社会动荡,藩镇割据,百姓生活更加痛苦。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杜甫。他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继承屈原“发愤以抒情”的创作精神,写出诸如抨击腐败的裙带政治的《丽人行》,描述百姓受兵役之苦的《兵车行》《三吏》《三别》,以及反映民生疾苦的《哀江头》《悲陈陶》《北征》《羌村》《后出塞》等。杜甫的这些诗几乎反映了“安史之乱”的社会全貌,体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这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达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高峰。

微阅读

杜甫(712—770),唐朝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诗史”之称。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河南巩县(今巩义)。有《杜工部集》传世。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