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100位中国名人改变命运的故事
18436600000095

第95章 文天祥 一身傲骨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文天祥)

文天祥的父亲文仪是个读书人,学问十分渊博,对经史百家无不精通。从小在父亲的教育和熏陶下,文天祥的文采也十分出众。

1256年,文天祥到京师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科举考试。他轻松地通过初选,进入了殿试。宋理宗到集英殿亲定名次,把文天祥取为一甲第一名,也就是状元,当年文天祥刚过二十岁。从此文天祥开始了他保家卫国,抵抗元兵的戎马生涯。

1278年,元军大举进攻文天祥所在的潮阳县,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张弘范想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在广东的抗元大将张世杰,文天祥凛然拒绝,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表明自己的心迹。这首诗就是流芳千古的《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烈誓词成为千百年来仁人志士最好的注脚。

1279年,张弘范率水陆两军攻入广东,彻底消灭了南宋流亡政府,南宋灭亡了。元朝政府为了使文天祥投降,决定把他押送大都。在大都,文天祥被元朝政府囚禁了三年。这期间,元朝千方百计地对文天祥劝降、逼降、诱降,但文天祥从未动摇过。

元军想利用骨肉亲情软化文天祥,就把文天祥的妻子和两个女儿柳娘、环娘俘到大都。文天祥共有两个儿子和六个女儿,历经连年战乱,在世的只剩下被俘的这两个女儿了。文天祥接到女儿的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元宫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朝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仍然坚定地说:“谁没有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

奈何!”

1282年,元世祖任命和礼霍孙为右丞相。和礼霍孙提出以儒家思想治理国家的政策,得到了元世祖的赞同。元世祖问议事大臣:

“南方、北方的宰相,谁最贤能?”群臣回答:“北方没有人比得上耶律楚材,南方没有人比得上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文天祥的一些已经投降了元朝的旧友闻此就劝说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绝。12月8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

“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

元世祖十分气恼,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到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有什么话要说?现在投降还能免于一死。”文天祥只是问道:“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就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这一年文天祥刚四十七岁。

微阅读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吉州去水(今属江西)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主张抗元,于1278年被俘。被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他宁死不屈,从容赴义。著有《文山先生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