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空灵之约
18440300000021

第21章 布尔加科夫之舞——《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

当世界以谎言的方式靠近真理,人性正在面具里。这个九月,当我再一次遭遇布尔加科夫的时候,我才不得不正视:我们仅有的生活,我们仅有的生存,我们在阳光下,仅有或者许可的生命联欢。乔伊斯在他的旷世巨著《尤利西斯》中,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隐语般喧嚣的多棱世界:折射,不仅仅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反讽。微笑,却是面对这个世界的唯一武器。无论我们的生命多么脆弱,也无论我们的自我多么泥泞,更无论我们的道路多么坎坷。

世界从本原出发,掩盖于假象,回归于本原,这不仅仅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当人性的消灭需要谎言与光芒相互支撑的时候,我们的黑暗正在降临。作为这个世界苍茫的生灵主体之一,活着或者死去的我们,将注定要承载更多的苦难与不幸。而现实,却正以疯狂的加速度,完成黑夜与黑夜的交易:

我们看得见的,我们看不见的。

作为俄罗斯文学中的使者,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悲凉凄苦地走过了20世纪。虽然他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无可争议的经典,但作为一个无处宣泄的自然状态下的孤独灵魂,却又不得不无奈非常地,在自己的悲剧命运里了此一生,尽管他在国家锻造的美丽枷锁中,非常荣幸又非常不幸地,成为了俄罗斯地缘政治暴力美学背景下,倔强而又悲怆忧郁的迷人花朵。

1928年,三十七岁的布尔加科夫开始写作他的巅峰之作:

《大师与玛格丽特》。直到1940年去世前一个月才宣告完成。

这是一本打破时空和透视法则的书,叙事主线与多层次的结构并行交错,构成了颠覆与纠缠相交的空间:一个是当年的莫斯科,一个是千年前的耶路撒冷。时空镜头不断切换,我们便在现实与虚拟的恍惚中看见了一幕幕荒诞不经的闹剧、一场场诡谲难测的场面、一桩桩不可思议的怪事、一个个扭曲变态的人物。在这哈哈镜式的叙述语境与黑色幽默的夸张场景中,假象与真理、善良与丑恶、常态与异化,通过多维的延宕悄然彰显出来:人性将以怎样的方式回归,灵魂将以怎样的方式赎罪?

这是一部临界伊甸园式的隐喻小说,宛如古堡里黄昏出没无常的蝙蝠。既是谢德林式的,又是果戈理式的,还是别雷式的,更是约瑟夫·海勒与加西亚·马尔克斯式的。风格的诡谲与多元,注定了作家生命历程的苦难。当苦难成为一枚鲜艳的罂粟,反讽就成为一种不自觉的生命参照。艺术与现实的灾难,仿佛偈语一样,总是在最不经意的时刻悄然降临。布尔加科夫面临现实生存中的种种打击:作品禁刊禁演,手稿被抄没,当局恶狠狠的无耻限制。心灵与肉体遭受双重的摧残,生活与生命一度难以延续。万般无奈的布尔加科夫,不得不鼓起勇气投诉斯大林本人,最后才在剧院里勉强找到一个差事苟延残喘。

这是一个惧怕真理或者真相的世界。但真理或者真相又不会迎合任何政党政治与政府权力:无论是误入歧途,还是强奸民意,抑或善意为非,它都不是时隐时现或者一时一地的东西。当一个人在自身与社会的双重苦难中妄想不加修饰地说出真相或者真理时,我们可以想象当事者偶然背后的必经命运:

摧毁与扼杀。布尔加科夫在毫无心理准备的前提下,就进入了这种仿佛是命运刻意恶作剧的黑色把戏。与之比肩的,还有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

但作为小说家或者艺术家的布尔加科夫并没有屈服,他用自己的世俗生命完成了理念格局的再造:人文主义、象征主义以及魔幻现实主义,甚至还有启示录一般的抽象主义。数者的自觉结合,构成了布尔加科夫文本中的哲学诗意。灵魂在自我参照中终于爬升到一个纯然的高度——人本或者灵魂的彼岸性。当然,这是一种没有理由的安慰。但我们是非常需要这种安慰的:彼岸性的延伸,总是带来沉默的好处。多重多维的隐喻,仅仅是一种玩笑或者故作严肃的外在。作为文本意象嬉笑式的转换——故事,人物——相互的迁移,跌宕——甚至相互错位,故意转化——隐藏或者昭示或者暗示——就成为了小说感性背后的理性趋势。在这部小说中,基督成为了彼岸思想的重要桥梁。作为基督侧面的另一载体——临界的革命英雄——撒旦阁下,在小说中,却成为了一位与现实世界完全脱离的全能全知全智的伟大上帝:惩恶扬善,笑看人间冷暖;戏人谑物,静观世态炎凉。当魔鬼与上帝的盟约成为隆重的矛盾统一,我们就看见了另外的自我化身:个性与自由允许在局部存在,专制与集权却不是社会的终结。作为隐喻意象的终极感化,我们或许可以飞翔,或许可以行走,或许可以消失,只要我们愿意。但在生命的抽象之后,我们仍然可以看见这样一幅浪漫古典的纯然油画:撒旦的去伪存真,耶稣的以善报恶,本·丢·彼拉多茫然的千年悔恨,大师与玛格丽特超越人性之爱。

当讽刺成为一种武器,当鞭挞与揭露成为一种日常存在,作家却常常深陷不幸的泥淖。在布尔加科夫这里,我们能看见这种挣扎与忧伤。作家经历了俄罗斯那个特有的时代:生活需要假象才能支撑,生命需要扼杀才能再生,社会需要谎言才能进步。正是如此,布尔加科夫才在小说中,把奇幻瑰丽的社会景观与浓郁凄绝的诗意文本紧密结合,塑造了一个可感可玩又可叹的变异世界:当我们从社会出发,我们仅能见物;当我们从心灵出发,我们仅能见知;当我们从基督出发,我们才能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