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西北宗教论丛1
18462200000013

第13章 试论穆尔太齐赖派哲学思想的影响(2)

B.中间地位论这一条理论是该派产生的起点,穆尔太齐赖派认为,犯大罪的穆斯林既不是信士,也不是宗教叛徒,而是处于二者之间的人,把他们称作迷误者。这实际上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伍麦叶王朝的统治者为篡夺哈里发职位使尽种种阴谋诡计。哈瓦利及派认为他们是叛徒;什叶派也与他们不共戴天。但是穆尔太齐赖派为了保全自身利益,始终保持中立。因此,该派最终得到叶齐德二世(720—724年)和麦尔旺二世(744—750年)的认可,以至后来备受阿拔斯王朝哈里发麦蒙的恩宠,从而其主张成为官方教义。

C.真主公正论穆尔太齐赖派认为,真主是万物的创造者,对待一切被造物都是非常公正的。真主创造人时,只创造了人一切正确的、有益的行为。真主憎恶罪恶,不会创造人的不义之举。“人有能力创造自己的行为,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他们理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来世时,因善行而受奖,因恶行而受罚”。“因为真主如创造了不义,那么他就是不义者;他只创造正义,所以是正义者”。正因为真主是公正的,所以真主在最后的清算日,让行善者进人“天堂”,将行恶者抛入“火狱”。他将根据各人的善行与恶行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穆尔太齐赖派的这个观点不仅新颖,而且逻辑性也很强。

D.许诺与威胁论“许诺”即今世的幸福生活和后世的天堂;“威胁”即末日地狱。据说,在最后的审判日,穆罕默德将为穆斯林进行“调停”和“说情”,尽可能减轻真主的惩罚,这就是伊斯兰教教义上有名的“调停说”。穆尔太齐赖派认为,真主关于天堂的承诺和火狱的警告是真实的,真主在末日的赏罚也是必然的,行恶者将永居火狱。在此基础上,任何人说情都是不可能的,也是无济于事的。而且《古兰经》中也明文规定:“他们确实是不义的,真主或加以赦宥,或加以惩罚,你对于这件事,是无权过问的”。(《古兰经》3:128,马坚译)彻底否定了包括穆圣在内的所有人类干涉真主的事务的可能性。这条原则实际上是真主公正论的延伸和发展。因它还是在强调穆尔太齐赖派的基本点——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所以它也是穆尔太齐赖派极力维护的关键所在。

E.令善禁恶论《古兰经》中说:“你们中当有一部分人,导人于至善,并劝善止恶;这等人,确是成功的。”“他们确信真主和末日,他们劝善戒恶,争先行善;这等人是善人。”“敬畏的人,在康乐时施舍,在艰难时也施舍,且能抑怒、又能恕人。真主是喜爱行善者的。”“故真主将今世的报酬和后世优美的报酬赏赐他们,真主是喜爱行善者的。”(马坚译《古兰经》3:104,3:114,3:134,3:148)这就使其成为了穆斯林社团公认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确定了令善禁恶是每个穆斯林应尽的一项义务。人们为了在来世“早点进入天堂”,不仅自己要趋善避恶,而且还要劝告亲朋好友止恶行善。穆尔太齐赖派的原则和观点本身是正确的,但是,当时穆尔太齐赖派最大的失误就是衡量任何事情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标准,认为只有拥护自己的观点才算是信士,把拥护自己观点的行为看作是行善事,甚至是借用官方的权力和武力来推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凌驾一切,最终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走向灭亡。

四、主要哲学思想

A.关于真主的本体与属性伊斯兰教正统派认为,真主除了本体之外,还有多种属性。穆尔太齐赖派则予以坚决反驳,认为假如承认真主的本体与属性相分离,二者对等,互为关系,这就不免有二元论或多元论之嫌。他们认为,属性即本体,不分彼此,互为一体,永恒无始。在否定真主多属性的同时,又承认真主拥有知识、能力、生命、意志、语言、听觉、视觉等七种属性,但这些属性不具有永恒性和无始性。尤其是对真主的知识和能力的辩论极为激烈,他们认为知识和能力等属性不过是其自身的表现,并非附属特征。结果遭到正统派的激烈反对。而伊本·鲁世德认为,《古兰经》将“人内存在的完美的属性用以描述创造世界的造物主,有七种:知识、生命、能力、意志、听觉、视觉、言语”。是因为人类无法想象比这些完美性更高的属性,这些属性在真主中是无始的。伊本·鲁世德的评价真可谓是一针见血。

B.关于《古兰经》被造嘉阿德·本·迪尔罕姆(?一735年)是最早的属性反对论者。他否认依靠本体存在的无始的属性,甚至否认真主的言语是无始的,认为《古兰经》是被造的。后来,瓦西勒·本·阿塔接受了这种观点,声称《古兰经》是有始的,因而是“被造之作”,非永恒的。所以,“《古兰经》被造说”成为了穆尔太齐赖派的基本理论之一。穆尔太齐赖派认为,《古兰经》与真主不同,不是无始、永恒的,而是真主的造化物,不具有永恒无始的属性。因为《古兰经》是真主的语言,是真主思维的一种创造物。它只是在适当的时机降在了人间,因而它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既然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它就不能与真主一样,具有永恒性。因为真主是永恒、无始的,所以《古兰经》是被造的。穆尔太齐赖派还将《古兰经》中“我确以此为阿拉伯文的《古兰经》,以便你们了解”(43:3)解释为“我创造了《古兰经》”,作为他们的依据和论点。但值得一提的是,伊本·鲁世德认为,“《古兰经》是真主的言语,它是无始的。而说明这种言语的言词(阿拉伯语)是被创造的,至于《古兰经》中书写的字母(阿拉伯字母)则出自人之手。穆尔太齐赖派的错误在于他们认为言语仅仅是言词,因此认定《古兰经》是被造的”。再一次指出了穆尔太齐赖派的又一个致命错误。

C.关于自由意志论穆尔太齐赖派继承盖德里叶反前定论观点,认为真主在造化万物之后,就赐于人类理性的能力,据此,他们把理性作为“真理的标准”。认为人可以用自己的理智判断是非、真假、善恶。人类行善或作恶均凭自己的意志自由决定,不受“前定”的约束。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是自己行为的创造者。否则的话,人就没有必要承担任何责任,因为一切都是真主的“前定”。穆尔太齐赖派在强调理性与自由意志的情况下,断然彻底地否定了“前定论”,又一次激起了正统派与广大普通穆斯林的反感。其实,“真主预先知道我们要做的事情与人的自由并不矛盾,一个人不可能完全知道自己的命运如何,每一个人必须努力奋斗,争取得到真主的喜悦。在世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选择自由,人们应在这种选择中行善驱恶,追求正道。对于伊斯兰教教徒来说,真主只是给人们认识万事万物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而要真正具体地认识某个事物,还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和学习,运用知识和理性,才可能对具体事物达到顿悟。”从各方面来看,穆尔太齐赖派的这个观点还是正确的。但错误在于,他们没能把真主前定与人类自由之问的辩证关系研究透彻。

D.关于真主拟人化与人类见主穆尔太齐赖派诞生之前,神人同形说和属性论十分流行,甚至有的认为真主具有肉身,与人一样有血有肉,但又认为他的身体不是通常所说的那种身体,他的血和肉也不是一般的血和肉。穆尔太齐赖派则坚决反对真主拟人化思潮,反对“人主合一”的说法。他们将《古兰经》中提到的真主的“脸”、“手”、“真主在宝座上”、“来临”等说法解释为真主绝对的本体、真主的能力、真主至高无上的神圣性和《古兰经》的降示。他们从真主统一性原则出发,认为真主是超时空存在的,“真主在宝座上”仅仅是象征真主至高无上的权力,否定罕百里的“方位学说”。他们还根据《古兰经》中“众目不能见他,他却能见众目”(《古兰经》6:103)一说,认为人类不可能见到真主,人类只能凭自己的心灵认识真主,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根据伊本·鲁世德的有关观点,本人也认为,《古兰经》中所提到的“脸”、“手”、“真主在宝座上”等等说法只不过是使用这些通俗易懂的词语作简单扼要地象征性说明罢了,也就是教义学上所谓的“比喻解释法(塔威勒,ta‘wil)”,不具有其他意义。否则,就会直接违反“真主无始无终、无方位、无形象、无处不在”等等伊斯兰教基本原则。

五、穆尔太齐赖派对伊斯兰教的影响

从8世纪开始登上经院哲学舞台的穆尔太齐赖派到10世纪就基本上消失了。他们推崇理性原则,反对教条主义,最早把“理性”作为真理的标准,从而确定了真理的权威,这是伊斯兰教思想界在哲学道路上迈出的巨大的一步。他们打破了正统派死板、静止、教条的论证方法,冲破了盲目信仰的枷锁,突破了神学研究的范畴,为阿拉伯哲学的兴起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受时代的限制,穆尔太齐赖派的观点在广大穆斯林大众面前显得过于抽象,特别是提出“《古兰经》被造说”之后,由于无法合理地自圆其说,因此遭到了绝大多数穆斯林的反对。再加之,他们在得势之后,挥舞大棒,利用国家权力,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搞得民怨沸腾,以至最后他们与正统派之间的学术辩论演变成了与广大普通穆斯林群众之间的对抗,导致穆尔太齐赖派垮台、灭亡。

但应肯定的是,穆尔太齐赖派在伊斯兰教内部掀起了“一场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主动担负起了抵抗“二神论”、“三位一体”等外来宗教思想侵袭的任务,维护了伊斯兰教的利益,“如果穆尔太齐赖派没有采取这样坚决反抗的立场,那么,只有真主才能知道穆斯林会遭到怎样的损害”。尽管它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了,但“在穆尔太齐赖派的废墟上出现了一批伊斯兰哲学家,如法拉比、伊本·西那、伊本·鲁世德等”,对伊斯兰教教义学和哲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它的灭亡是穆斯林的重大灾难”。

参考资料

1.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2.金宜久著:《伊斯兰教与世界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

3.纳忠著:《阿拉伯通史》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

4.[埃及]艾哈迈德·爱敏著,纳忠、朱凯译:《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

5.陈中耀著:《阿拉伯哲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年。

6.任继愈总主编,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7.杨启辰主编,杨耀苍副主编:《古兰经哲学思想》,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

8.李振中、王家瑛著:《阿拉伯哲学史》,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

9.[美]马吉德·法赫里著,陈中耀译:《伊斯兰哲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

10.[日]井筒俊彦著,秦惠彬译:《伊斯兰思想历程——凯拉姆·神秘主义·哲学》,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

11.秦惠彬著:《伊斯兰教哲学百问》,今日中国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