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西北宗教论丛1
18462200000005

第5章 略述《章嘉宗义》中关于外道思想的评判(1)

◇牛宏

《章嘉宗义》(lcanskyagrubmtha’)是指清代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第三世章嘉活佛·若比多杰(1canskyamlpa’irdorje,1717—1786)所著的《宗义之建立·能仁教法妙高庄严》(grubmtha’rnamgzhagthubbstanlhunpo’imdzesrgyan)一书,人们泛称为《章嘉宗义》。《章嘉宗义》中的主要内容是以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判教思想来分析评说佛教四大宗派和佛教以外印度宗派(即外道)的思想主张,其中对外道思想的评判是属于书中的首要内容。本文简要叙述《章嘉宗义》中关于外道思想的介绍和批判,旨在从一个角度去了解印度外道思想流派及其与佛教思想争议的焦点。

一、《章嘉宗义》中对诸外道思想流派的界定和介绍

外道,在藏语中有“gzhnsde”、“phyimlpa”、“chos‘dipamayinpa”、“mustegs”几种称呼,总之,是佛教徒对印度佛教以外诸思想流派的通称。实际上,如果从整个印度哲学的大方向来说,佛教反而是一个非传统的印度哲学流派,在反对吠陀权威的非正统派中兴起的。

关于印度外道思想的流派种类,十分繁多,在《章嘉宗义》中介绍,根据经藏中记载,外道中持有稀少的见解者为96种,持有无记的见解有14种,持有恶见的见解者为62种,持有非正见的见解者有28种,持有邪见的见解者为20种;又根据印度中观派佛学大师清辩(legsldn‘byed)所著的《思择焰》(ztogge‘brba)中记载为共有110种,并一一列举了这110种派别的名称,从名称的得名来看纷繁复杂,有根据他们的修行方式而得名的,如缚而坐派(bcingsns‘dugpa)、诵念派(klogcn)、游方乞讨派(slongmosrgyuba)等等;有根据他们的驻地而得名的,如住山派(rilagnspa)、北岸派(byngphyogskyi‘gnnnagnspa)、住穴派(sakungnagnspa)等等;有根据他们的主张特征而得名的,如无执派(‘dzinpamedpa)、一切意(donthmscdpa)派、养心派(snyinggis‘tshoba)等等。

藏族学者们对整个印度外道思想流派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一般有思辩五部(rtoggesdelng)或根本六部(rtsb’isdedrug)之说,从见解上也大致分为持断见者(chdpar’ltaba)和持常见者(rtagparltaba)之分。《章嘉宗义》中也基本采取这种分类法,认为持“断见说”的只有一派即为顺世派(rgyng‘phenpa),持常见说共有八派,即为数论派(grangs)、梵论派(tshngspaba)、遍人天(khyab‘jugpa)、伺察派(dphodpaba)、自在天(dbangphyugpa)、胜论派(byebragpa)、理论派(rigspacanpa)、裸形派(gcerbupa),具体又将持常见说的八派归纳为五类来叙说。下面依《章嘉宗义》中的分类顺序略为介绍这些派别的主张。

1.顺世派

顺世派,即为“六师外道”中的阿耆多(AiitaKesaKambalin),此派最不信智慧,蔑视神权,力持死后无我,而举一切归之自然,遂以纵欲为解脱正道,也被称为是印度唯物思想的代表者。

《章嘉宗义》中对顺世派理论介绍得较为详尽,说顺世派的理论在断除的方面是主张人死后断除我续和不承认业果;在立的方面,认为诸事物没有造作因,是从自性中产生的等。将顺世派分为禅定和推理二派,禅定派追求得到禅定无色等中生起阿罗汉想,但到死时见定中失坏堕入下趣,因而他们说实际感觉世间无有阿罗汉之道;推理派中又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承认人有前后世,而不承认有业果,另一种说法前后世和业果都不承认。并举出顺世派的具体主张,他们说这些圆圆的豆儿、长长的尖刺,以及孔雀的尾翎,有谁见了他们的造物主?它们都是从自性中出现的,所以,它们就没有原因。又说看到人世间有些吝啬者反倒是富裕的牧人,有些杀生的人反倒长寿,所以人世间就没有前后因果。说人生无前后世,因为是在凡夫的身体中产生了业;认为身体是由四大元素构成,所以人没有前世的业,死时身体复归四大,意识成为天空中的废物,没有到世间彼岸去,所以没有后世等等。还举出了顺世论很著名的心依于身的三比喻,说心依身,就像酒能醉,是身体的本性;像灯中光,是身体的果用;像墙上画,是身体的功德。

2.数论派

数论派,被认为是诸外道中首先创立起来的派别,是属于婆罗门教中的六派之一,据传此教的祖师为黄头仙人,也称此派为黄头派(serskyapa)。该派的得名有多种说法,有说该派主张主要有二十五谛,于谛一一数之,尽二十五谛,则可解脱,由此得名为数论派。该派二十五谛的主张,在《章嘉宗义》中具体介绍如下:

二十五谛——主;大;我慢;色、声、香、味、触“五唯”;地、水、火、风、空“五大”;口、手、足、肛门、生殖器“五种行动根”和眼、耳、鼻、舌、皮肤“五种感官根”,再加上“意根”,为“十一根”;还有具有我智的“士夫”;总共为二十五。进一步对这二十五谛的特性和生成方式进行介绍,认为这根本自性(即“主”)具有六种特征的所知,即为业等作主、未生之常、无双唯一、无心唯境、遍一切世界、三功德等。其中三功德是指微尘、黑暗、精力,微尘具有动摇和进入的自性是苦难;黑暗具有沉重和遮蔽的自性是愚痴;精力具有轻浮和极明的自性是安乐。认为“士夫”(即我)是知的自性,不是诸变相的做主,是未生之常,是苦乐深行,没有三功德,是遍一切众生,是唯一支分相离,无最初和最后的无边性相。其余二十三谛的生成方式为:某一时刻,“士夫”生起想受用境的欲念时,士夫所认为的遍知自性和士夫结合,从“主”中产生“声”等。如此从“自性”中产生“大”,“觉”和“大”是同义。在如双面镜一样的境的性相中,由外现“境”的影像,由内现“士夫”的影像。如此从“大”生“我慢”,而“我慢”分为具变易者、具精力者和具黑暗者三种。具变易的“我慢”中产生色、声、香、味、触“五唯”,再从“五唯”中产生地、水、火、风、空“五大”;具精力的“我慢”中产生“五种行动根”、“五种感官根”和“意根”等十一根;具黑暗的“我慢”能制约其他两种我慢。

3.梵论派

梵论派,也称婆罗门派(bramzepa)或吠陀派(rigbyedpa)。婆罗门教根据吠陀,偏重祭祀,为梵书之学说。此派尊奉祖师为大梵天,是直承吠陀教义的一个派别,其派系归类较为复杂。在《章嘉宗义》中将梵论派分为声论派师(brd’sprodpa)、吠陀派师(rigbyedmth’ba)和秘密派师(gsngabapa)三派,具体主张如下:

声论派师主张以吠陀经典为正量,说吠陀为真实义的教导,不是为凡夫所造用的语言。声论派师说梵天文字“嗡”是情器世界各种声的根本,成为真正的自性,它是无生灭而常住的;没有世间和方向之分;真实的遍入内外诸境界,是唯一胜义自性;由于众生的无明遮蔽,而显现为种种能取和所取;获得解脱途经为外用家畜为火供,内用妇女生殖器滴漏为火供,从而生起空空和安乐,说这就是解脱。吠陀派师(即胜婆罗门者),说具有正量的吠陀里所说名为“士夫”者,是唯一而不失坏的常;是脱离烦恼的梵天;遍于一切众生,无始无终而不死;具有太阳的光泽,超越黑暗坛城,成为广大者;睡眠颠倒中另有他者,称为“士夫”;是诸天神的自性,也是大自在天的本体;因此,唯有“士夫”能创造一切三界、苦乐、缠缚解脱等;但是自体不会变化、没有穷尽;如果有一天修习禅定时,由天眼通观察到此“士夫”,是自披金色,一切善恶染净皆为同等,就已经解脱。秘密师派的主张大多与此相似,也是依照吠陀的教理,承认有一个无方无分、常恒而住的神我。

4.遍入天和伺察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