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这样的,唐中宗时期,皇太后武则天身患重病,宰相张柬之等人企图利用这个机会诛杀武后的宠臣张易之、张宗昌兄弟,并胁迫武后退位,还政于李氏家族。姚崇当时任灵武道大总管,恰恰从驻地返回京城,宰相张柬之等人就和姚崇联络,希望他也加入到此次行动中。姚崇身为太宗时期的老臣,对李氏江山深有感情。毕竟在他看来一二个女人管理朝政不是一件吉祥的事情。于是,他就答应了这件事:后来,政变成功,姚崇因此被封为两县侯。武后被迫禅让,被迁往上阳宫软禁了起来,唐中宗却率领朝中文武大臣去给皇太后请安。参加密谋的张柬之等五六个人兴高采烈、穿着华丽的官服,在武则天面前显尽了威风。惟独姚崇躲在一边,悄悄的哭了起来。
张柬之等人感到奇怪,便问他说:“现在逆贼已经被铲除了,咱们高兴还来不及呢,你哭什么啊?你是不是怕因此而招惹祸端吧!”姚崇仍旧哭而不答。武则天也在一旁说:“姚大人,别哭了,有什么可哭的呢?”姚崇听武则天问他话,就哭的更伤心了,他哭泣着回答说:“在下碰巧参与了讨伐逆贼的行动,不足以论功图报。只是由于以前侍奉皇太后太久了,而今将要离别旧主,我越想越伤心啊。这也是为臣的尽的最后一次孝心了,您就让我痛痛快快的哭吧。如果我因此而获罪,那么,这也是我心甘情愿的啊!”说完,就痛苦起来,哭的武则天也动心了,眼角不禁也流下泪来。
后来,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与韦后勾结起来,张柬之等五人因此被害,唯独姚崇幸运的活了下来。人们这才理解姚崇当年的苦心。
经验要诀:
遇到坎坷、灾难、祸端,往往可以用哭的方式恰到好处地避过。就像故事中的姚崇。姚崇的聪明之处,不仅是用哭避祸,更重要的是他有先见之明,料到将来可能会因为逼迫武后退位而招来麻烦,所以才“哭”给武后看,以此表示自己的心迹。
关键时刻,用哭来打动对方,使对方态度缓和或者改变初衷,也是现代人可以采用的一种智谋。只不过你要恰到好处的使用,切不可处处都用这一招,这样的话,“哭”就不灵验了。
★经验69:“四门大开”,不给人以口实——郭子仪处世
郭子仪,唐朝大将。因为平定安史之乱有功,被任命为尚书令,后又晋封为汾阳郡王,唐德宗即位后,被尊为尚父。
在郭子仪为汾阳郡王时,他的府第在京城的亲仁里,这是京城最繁华的地段,来往的行人、车马很多。郭府的大门总是大开,不论是自家人还是过往行人都可以随便出入郭府,没有任何限制。有一次,郭子仪手下有位将军即将出征,特意前来向郭子仪辞行,由于不需要通禀,这位将军就直接来到郭子仪的房前。此时郭子仪的妻子和女儿正在梳妆打扮准备出门,郭子仪则在一旁伺候,夫人叫:“拿毛巾来。”郭子仪就乖乖的拿着毛巾递给夫人。一会儿女儿又说:“父亲,我要洗脸。”郭子仪就连忙端过洗脸水,帮女儿洗脸。还没等伺候完女儿洗脸,夫人又叫:“快过来帮我梳梳头!”郭子仪又立刻跑到夫人那里伺候,十足以个仆人的形象。来拜见郭子仪的将军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心想自己看到郭大将军伺候妻子女儿梳妆,这对郭将军来说是多么难堪的一件事啊。因而不敢轻易上前说话,只好在门前不停地踱步。过了好一会,待郭子仪的夫人和女儿梳洗完毕,准备出门的时候,发现了这位将军。他才不好意思的说:“郭将军,小人特地来向您辞行。”看到他难以启齿的样子,郭子仪就明白了,一定是他觉得不应该看我给自己给夫人女儿梳洗,认为这是有辱我大将军的尊严。于是,就哈哈大笑,将他请进屋里,说:“习惯了,习惯了,平时我都是这么伺候她们的。”
88-郭子仪
(扫描三才图会651上右图)
这位将军拜别了郭子仪,心里越想越觉得不妥,郭大将军身为郡王,还像仆人一样伺候夫人和女儿,这太不像样了,更不像话的是他还开着大门,让来人都看到了,这有辱我大唐将军的威严啊。于是,他在临走之前召集郭子仪的弟子们,和他们说了自己看到的“不该看到的一幕”,其他人也都说,自己也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大将军太不顾自己的脸面了。大家商量着,要一起说服大将军不要这样不顾身份。可是,无论他们怎么苦口婆心的劝阻,郭子仪就是不听,仍旧坚持己见。弟子们急得团团转,甚至流下泪来,说:“大将军,您功名显赫、德高望中,但却不知道自重、自爱。不论贵贱,什么人都可以在您的寝室里随便走动,我们认为就是伊尹、霍光那样贤德的大臣也不应该这样啊!”
郭子仪笑笑说:“我的做法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的,我们家现在有四五百匹马吃公家的粮草,一千多人吃公家的粮食,所以进退没有什么余地。但是如果我围起高墙,紧闭大门,不和外面来往,一旦有人与我结仇,诬陷我不守臣子的法度,再加上那些贪图功利、嫉贤妒能的人借机煽风点火,那么我们全家就要遭受灭族之灾啊。现在我胸怀坦荡,四门大开,虽然有人想诋毁我,但也找不到什么理由。”弟子们听了,都佩服郭子仪的做法,也就不再劝他了。
经验要诀:
趋利避害的关键是自己的行为光明磊落,不给别人陷害、中伤自己的机会。郭子仪为官几十年,深知官场险恶,虽然已经官至郡王,但是难免有和自己结仇的人伺机报复,躲避暗箭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给别人以口实——将家门敞开,表明自己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这种办法看似委屈了自己。实则是保全自己最好的办法。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问的关系更加复杂,和别人产生摩擦是不可避免的,怎样才能避免别人打击报复呢?郭子仪的办法值得我们学习。越是将自己紧紧包裹起来,别人就越不了解他,各种流言就会趁机产生,反之,让自己的行为透明化,所有的猜疑和流言就会不攻自破。
★经验70:善于分析,不感情用事——陈觉的未卜先知
北宋时期,有一次,谏官陈觉奉旨从外地刚刚赶回京城,就听说圣上有旨,命令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将那些由于上奏而遭到贬谪的臣僚们的奏章全都送缴上去,三省打算照办。陈觉赶忙对宰相幕僚谢圣藻说:“这一定是有奸臣欲盖弥彰,打算洗刷自己从前的罪过而想出的花招。如果全部都交上去了,那么,以后万一时局有什么变化,三省的官员们将用什么来为自己开脱呢?”随即便举出户部尚书蔡京曾上书请求诛灭侍御使刘挚等家族,就捏造刘挚曾非法携剑进宫,想斩尚书左仆射王申等几件事。谢圣藻一听,胆战心惊,忙请教该如何是好,陈觉如此如此这么一番。谢圣藻马上告诉宰相,将准备上缴的奏章全都录下副本,以防万一。果然,后来蔡京一伙的欺君罔上的罪行难以洗刷干净,就是因为这些真凭实据还在。
宋哲宗时,邹浩由于揭露张悖被贬到新州;徽宗即位以后,又重新起用他,回到了朝廷。皇上再三称赞他当初进谏立刘氏为皇后的事,并询问奏折的底稿还在不在。邹浩说:“底稿已经被臣烧掉了。”退朝后,邹浩将这件事告诉了陈觉,陈觉说:“你的祸事恐怕就要从这里开始了!以后如果有奸臣伪造一封你的奏折,那么皇上就真的无法辨认真伪了。”先前,哲宗皇帝曾有一个儿子,即献愍太子赵茂,他是昭怀刘氏做妃子时生的,当时哲宗没有其他儿子,而孟后被废,正宫的位子一直空着,刘氏因此被立为皇后。不料,仅仅过了三个月,赵茂就夭折了。邹浩曾三次上书,请求立刘氏为皇后,当奏折的底稿都被毁了。奸臣蔡京当政以后,因为他一向嫉恨邹浩,就指使党羽伪造了一封邹浩当时的奏折,其中说:“刘氏杀了卓氏(哲宗的另一个妃子)而抢去了她的儿子,以此来冒充自己的儿子,这骗人也许还可以,但怎么能够蒙蔽上天呢?”宋徽宗看了这封奏折,误认为是真的,于是下诏披露了这件事。接着,再次将邹浩降职为衡州别驾,以后又贬到昭州,这一切都证实了陈觉当时的话。
宋徽宗刚即位时,曾想纠正哲宗绍圣年间的弊端,以安邦定国,于是广开言路。大家都认为,贤臣将会重新得到重用,当务之急就是追封司马光、吕公等旧臣的官职。陈觉当时正担任谏官,力排众议,指出:“前朝废黜孟皇后,追封遭贬且已身亡的宰相,当时都是立有罪名的,非同小可。现在要给他们恢复名誉,就应该先分辨诬陷不实,昭雪无辜,追究制造这些冤案的奸臣的刑事责任,然后,再由皇帝下诏公布于世,按照礼仪的规定来进行,这样,才不至于留下后患,千万不要只图求一时之快,而遗恨无穷啊!”但是,当时的一些大臣们却认为大家被压抑的太久了,希望尽快的做出决断,以博得世人的欢心,于是,就仓促的追封了司马光等人,起用了一些贤臣。可是不久,奸臣蔡京当政,便又把先前的旧案全部都翻了过去。于是,人们这才不得不佩服陈觉的远见卓识。
经验要诀:
陈觉具有远见卓识,一次又一次的未卜先知,令人佩服。究其原因就是他遇事善于分析,不感情用事,能够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析透彻,所以才会看事情看的那么准。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也希望自己能够未卜先知,或者往往后_海自己为什么当初不仔细考虑一下,也可以避免今天的错误。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像陈觉一样具有远见卓识,只要你遇事不头脑发昏,能保持理智,用你的大脑去想问题、分析问题,预见可能出现的后果,然后在谨慎出行,就可以避免事情过后而暗自后悔。
★经验71: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郭绚败亡
公元610年,28岁的窦建德起兵反隋。高士达对他说:“建德贤弟,你才高八斗,远远超过高某,军队大权由你调遣。”窦建德知道,山下,涿郡通守(官职名)郭绚带领一万多人已安营扎寨,准备镇压起义军。窦建德想:“良机来了,我一定要露一手,建功立勋,给各路起义军看看!”
几天后,窦建德唤来传令兵,说:“对高士达大人说,请他留下看守武器粮草,我带7000精兵前往迎战郭绚。请他放心,我自有锦囊妙计在!这封信请你交给高大人,让他按信行事!”“是!”传令兵转身返营。窦建德率领7000精兵渐渐隐向山林深处。
几天后的一个早晨,郭绚军营门口来了位使者,自称是窦建德派来的。郭绚派人唤进使者,那使者气喘吁吁相告:“郭大人,高士达欺人太甚,我家窦将军受不了这口窝囊气,想投奔大人!”
郭绚没言语,送那使者走了。他正狐疑间,一个消息传来:高士达五花大绑了窦建德的妻子(其实是用一名女俘冒充的),押至军中,高声大骂窦建德忘恩负义背叛自己,当众斩了那女人。
当天下午,那位窦建德的使者又来到郭绚军营,呈上一封急信。郭绚拆开窦建德的亲笔手书:“郭大人,高贱杀妻之仇不报非大丈夫。如大人肯收降我,我愿当先锋回击高士达,取他的狗头,报效大人。”
郭绚左右一思量,马上眉开眼笑地对使者说:“回告窦将军,欢迎他加入大隋朝军行列。”三天后,郭绚率领士兵与窦建德在长河(今山东德州东)界上,订下盟约,发誓不灭高士达决不罢休!从此,郭绚手下兵将不再戒备窦建德部。窦建德见郭绚中计,几天后发布命令,起义军精兵悍将突然袭击郭军,杀得郭绚军队七零八落。这次夜袭,窦建德兵将杀死隋兵几千人,缴获战马一千多匹。
郭绚带着几十人骑马逃命。窦建德派强将一鼓作气,直追到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杀死了郭绚。
从此,窦建德威名声震各路义军。窦建德再三表忠心不过是消除对方的戒备之心,而郭绚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预示着窦建德的计谋成功了一半。人心难测,世事难料,自以为识人无数不会看走眼也难免要犯错误。这从反面给了我们更重要的启示。
经验要诀: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千百年来被奉为用人要则,几乎是用人之道的金科玉律,成了一个千古不易的信条。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一种封建、封闭、缺乏辩证态度,与实际、与当代相脱节的用人观。只要翻开历代的古籍,看看历朝的君主,或数数近代历史的各国统治者,或看看各国各大企业成功的历史,都会发现这不过是一句自欺欺人的谎言。一些企业经营者大肆使用令自己放心的人,有的更是使用自己的家族亲信,而对他们的工作不予过问,自以为这是对其“不疑”,而等到事情办糟甚至企业倒闭后才懊悔不已。另有些管理者对某些人才存有偏见,便错误地施行“不用”的原则,这是用人不成熟的表现。
海尔集团张瑞敏认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小农经济的思想产物,是对市场经济的反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是导致干部放纵自己的理论温床。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也说过:“权力会滋生腐败,绝对权力产生绝对腐败。”所以,对于领导者来讲,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只是初级阶段。敢用疑人,会用疑人,更是技高一筹,智高一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人才用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