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曹操全传
1855200000004

第4章 老骥伏枥:世之奸雄坚不称帝

一 周公吐哺 大权在握仍俯身

赤壁之战后,孙权占了江东,刘备向孙权“借”了荆州,接着又占领了益州,对孙吴构成威胁,孙、刘两家的矛盾便逐渐尖锐起来。孙权派人向刘备讨还荆州,刘备岂肯答应?双方争执不下。后来,刘备闻听曹操要进攻汉中,威胁益州,这才慌忙同意平分荆州,以缓和矛盾。

孙、刘关系稍稍缓和,刘备便集中兵力与曹操争夺汉中。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月,刘备大将黄忠在阳平定军山斩杀曹军大将夏侯渊,大败曹军。曹军士气受挫,到了五月,曹操不得不退出汉中,撤回长安。刘备趁机占领汉中,自称汉中王。

早在刘备在荆州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时,诸葛亮就曾对刘备说:“如果掌握荆州、益州,据守险要,对境内外的所有外族,安抚结纳,和平共存,再跟孙权敦睦邦交,缔结盟好。然后,对内清明政治,对外纵观全局;一旦有变,即可命令一员上将,率领荆州之军,攻向宛城(河南省南阳市)、洛阳,将军则带领益州大军,出秦川,攻向长安,这样一来,天下必定平定。”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也可以说是刘备的长远规划。

刘备在攻克汉中后,就立刻开始按照计划开始实施了。他命驻防荆州的关羽进兵襄樊,北向宛洛,以攻曹操。

七月,关羽进攻樊城,曹军由征南将军曹仁防守樊城,闻听关羽率大军前来攻打,先派于禁、庞德等七军屯于樊北,与城内互为犄角,以待关羽。此时正值雨季,大雨不断,汉水暴涨,关羽用计水淹七军,降于禁、杀庞德,很快包围了樊城。曹仁知道难以抵挡,只好带领将士坚守待援。

这时曹操正在洛阳,听到于禁被擒,樊城被围,心中不免惊慌,他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准备暂时放弃许都,避开关羽的势头。

迁都不仅是劳民伤财,而且政治影响深远。曹操面对关羽的强势进攻,竟然首先考虑这样做,可见曹操此时已无当年的锐意进取之心。此时距他去世仅有两个月。

谋士司马懿竭力劝阻迁都,他说:“樊城被水淹了,但是对我军并没有造成重大的战略影响。刘备、孙权虽然表面和好,实际矛盾很大,关羽得志,孙权必定忌惮,我们何不派人去劝说孙权,讲明事成之后,可以将江南封给他。让他趁关羽后方空虚,袭击其后方,关羽必定回救。这样樊城之围便不攻自解了。”

曹操一听,觉得有理,便一面下令曹仁坚守城池,一面派人去策动孙权。同时,又故意把这个计划泄露给关羽。

曹操派来的使者向孙权说明来意,孙权大喜。即可击败关羽,扬名天下,又可扩大自己的领地,实在是天大的好事。于是立刻派吕蒙领大军沿江而上,前去偷袭关羽的后方江陵、南郡。

同时,曹操也派徐晃领援军去救樊城,徐晃见东吴开始偷袭关羽后方,于是开始对关羽进行反攻。关羽与徐晃相持,很快南郡、江陵失陷,关羽只得从樊城撤退,一路上军队逃散者众多,整个荆州都都掉了。

关羽无处可逃,只得退到麦城。吕蒙率军包围麦城,关羽从麦城逃出,路上被吕蒙所杀。

曹操这一次利用孙、刘矛盾,消灭了关羽,不但解除了襄樊的暂时威胁,而且在战略上说来,使蜀汉失去了荆州根据地,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遂告流产了。

孙权杀了关羽,夺了荆州,害怕刘备找自己麻烦,就想栽赃曹操。不想被曹操识破奸计,没有得逞。

朝中大臣多次要求曹操称帝,曹操都予以婉拒,并把自己和周文王相比,因此屡屡推辞。

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仍旧做着殷朝的臣下,他儿子才灭了殷做了王,就是周武王。曹操说自己做周文王,潜意识里已经表明,他这一生做魏王就可以了,让他的儿子去做皇帝的打算。

其实,曹操很早就有这样的想法。早在进兵关拢之前,他曾在邺城的铜雀台集文武百官,登台摆宴欢庆,席间表白了自己大权独揽的野心。

铜雀台濒临漳河,台高10多丈,左面有玉龙台,右边有金凤台,各高10丈,上有双层桥相通,金壁交辉,雄伟壮观。为什么取名“铜雀台”呢?“铜雀”是一种名贵的酒器。“雀”又写作“爵”,有“爵位”、“爵禄”的意思。曹操自从迎帝迁都以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势越来越重,但又怕被人说专权,因而便借着“铜爵”的因由,在邺城大兴土木,建造铜雀台,以显示他高贵的爵位,并以此作为自己晚年的最大享乐,表明并无其他奢望。

当天,曹操头戴嵌宝金冠,身穿绿锦袍,玉带珠履,居高而坐。文武百官依次侍坐两侧。曹操先命武官曹休、文聘、曹洪、张彧、夏侯渊、徐晃、许褚等比武取乐,随后又命文臣王朗、钟繇、王粲、陈琳、阮籍等即席赋诗。平日,大家都知道曹操诸子能诗善文,这时,都纷纷要求他们一展文才。曹植首先应声而起,于众人面前,挥笔成章,片刻之间,写成一篇“登铜雀台赋”: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大意是说:跟随丞相,游春观景,登上了铜雀台,欢娱之情油然而生。仰脸望天,天空显得无比开阔,低头看地,地上记载着丞相的伟绩。这真是个雄伟而高大的建筑,两边的高台好似漂浮在太空。美丽的飞阁高接云天,远远地连着西城。在这里,可以看到漳河之水曲曲弯弯,可以看到座座花园郁郁青青,当我们沐浴在和暖的春风里 ,还可以听到百鸟鸣……

曹操在一旁听他诵读着,连连点头,众人也无不称赞。接着,文官们都争着赋诗作文,大多称颂曹操的功德巍巍。曹操一一阅毕,笑着说:

“诸公称誉过甚,想当初,我刚举孝廉,年纪很轻,又非知名人士,恐怕被世人看作平庸无能,故决心办好地方政教来树立名誉,不想没多久,便招来祸端,只得称病回乡,春夏读书,秋冬狩猎,只想等到太平之日,再干一番事业……”

“丞相雄才大略,怎能长久埋没深山……”左右笑道。

“不想朝廷任命我为典军校尉。不过,当时我只想为国家讨贼立功,死后能在墓碑上写一句‘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也就心满意足了 。后来讨董卓、剿黄巾、除袁术、破吕布、取袁绍、击刘表,直至身为丞相,人臣之贵已极,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如国家没有我这个人,真正不知会有多少人要称王称帝呢!”

“即使周公,也比不上丞相啊!”众人齐声称颂。

“可是,”曹操面色一下凝重起来 ,语气也更垦切:“总有人说我势力强盛,又生性不信天命,说我有称帝的野心,胡乱推测,使我常常感到不安。我常读史书,见齐桓、晋文、乐毅、蒙恬等人,虽然都兵势强大,可都坚持君臣大义,我总被感动得流泪。我所以说出这些肺腑之言,是恐怕别人不相信我啊。”

曹操的语气更加恳切而坚决:“想让我放弃所统领的军队,回到武平侯国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我确实怕放弃了兵权,就会被人谋害,又要替子孙打算,也要考虑固定安危。天下还不太平,我不能让位,至于封地,我愿退让。现在我把阳夏、柘、苦三县两万户的封地交还国家,只享受武平县一万户的租税,以此减少别人对我的诽谤,同时也稍稍减轻我的责任。”

“丞相英明,丞相高虑。”百臣众口称赞。曹操笑了笑,便命呈上美味佳肴,大家开怀畅饮。文武官员轮番敬酒,一时觥筹交错,颂辞不断。曹操兴趣更浓,连饮数杯,命人取来纸笔,当即赋成一首《短歌行·对酒》。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草。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燕,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对着酒宴应当歌唱,人生岁月能有几何!譬如那早晨的露水,时光啊苦于过去太多。歌声慷慨激昂,忧愁时刻难忘。用什么排遣愁闷?只有杯中的酒浆。穿着青领衣服的人啊,时刻系着我的心。梅花鹿呦呦长鸣,召同伴共吃野草。我迎接那尊贵的客人啊,鼓瑟又吹笙。皎洁的明月啊,何时能请她下来。我心中的忧愁啊,永远也排解不开。你越过田野小路,多劳屈驾来访。一同饮宴叙旧情,往日交情实难忘。月光皎洁啊星儿不亮,惊起乌鹊啊飞向南方。绕着树飞了三转啊,哪个枝儿可以依傍?山,永不嫌高,海,永不嫌深。我要学周公吐哺那样,让天下人归心。

诗成,曹操便命歌伎谱曲入乐,当场唱了一遍,歌声慷慨奔放,感情深沉,表达了曹操感慨人生短促和思贤若渴的心情。这首诗是自《诗经》之后,四言诗中难得的优秀篇章。众人听了无不动容。

“丞相思贤若渴的心情,我们都可理解。不过如今丞相身边,文武齐备,天下贤士莫不归心,哪里还用得着这番焦虑呢?”众人在一旁劝慰道。

“不,不,天地间,人为贵。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天下的呢?当初他们得到人才时,难道是偶然碰到的吗?不都是当政的人访求来的。当今,天下尚未平定,正是访求人才最迫切的时刻,你们想一想,现在难道没有穿着粗布衣服,怀有真才干像姜子牙那样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难道就没有像陈平那样蒙受盗嫂受金的污名,还未受到重用的人吗?”曹操说到这里,越加激动起来:“你们要帮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的被埋没人才,要‘惟才是举’,即使那种被认为不孝但有治国用兵才能的人 ,都要把他们推荐给我,不能有遗漏!”众人听了连声称是。曹操求才若渴、忧国忧民之心情,可见一斑。

二 太子之争 为避萧蔷立曹丕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五月,汉献帝晋封曹操“魏王”。

当初,中尉崔琰推荐杨训给曹操,曹操以礼相待。等到曹操晋封王爵,杨训上书歌功颂德。引起朝中部分人的不满,就讥笑杨训只会阿谀世俗,虚伪浮夸,不做实事。还借机挖苦崔琰竟然推荐这种人。崔琰向杨训要了奏章草稿观看,写信给杨训说:“呈递奏章,是一件好事,不过要注意影响。”当时,和崔琰有仇的人乘机向曹操检举:“崔琰态度傲慢,怨恨诽谤,悖逆不逊。”曹操听后非常恼怒,不分青红皂白,立即逮捕了崔琰,剃光头发,罚当奴工。

所谓墙倒众人推,有人见检举有利可图,进一步向曹操揭发:“崔琰当奴工,常常手捻胡须,两眼直往前看,好像对谁有怒气。”曹操听信谗言,下《赐死崔琰令》,崔琰最终在狱中自杀。

尚书仆射毛玠对崔琰无辜冤死狱中哀叹不已。又有人到曹操那去告毛玠对崔琰的死似有同情之心,对曹操表示不满。说他看到犯人的妻子被罚没为官家的奴婢,曾说:“天之所以久不下雨大概是因为有冤屈。”

曹操闻听大怒,立即逮捕毛玠入狱。侍中桓阶,和洽苦苦请求曹操一定要掌握真实情况再做决定,曹操没答应。直到当了魏王之后,才放毛玠回家,不再任用。

至此,曹操已经少有当年闻过即改,媚言不进,明察秋毫的品质。此时,他已是六十几岁的老人,对权力的迷恋也许使他丧失了部分理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越有权的人,越害害怕因失去它而使自己死无葬身之地,这是曹操内心最纠结的。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四月,汉献帝下诏,魏王曹操可设置天子旌旗,出入戒严,限制行人,清街道。十月,命魏王曹操官帽中佩挂12个旒穗(即古代君王皇冠上前后垂下的玉石串珠),乘黄金装饰的车辆,驾马6匹(古代天子可驾六),以及5种颜色的5辆副车。曹操封了魏王,妻子卞氏封王后。眼见自己年事已高,立太子的大事被提上日程。

最初,曹操娶丁夫人,没有儿子。妾刘氏生儿子曹昂,卞氏生了四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曹操请丁夫人养育曹昂,而曹昂在南征张绣时战死。丁夫人悲哀哭泣,难以自拔,曹操恼羞成怒,跟丁夫人离婚,把她送出府门,由卞氏继任夫人。小儿子曹熊早死。次子曹彰从小很有力气,勇猛善射,武艺高强。曹操曾对他说:“你不读书,不懂圣贤之道,只会骑马射箭,这是一夫之勇,有何可贵?”

曹彰说:“男子汉就应该驰骋疆场,建功立业,读那么多书有何用?”曹彰长大以后,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果然骁勇善战,屡建奇功,颇得曹操的欢心。

因为他的胡子是金黄色的,曹操就叫他“黄须儿”。有一次,他立了大功,曹操要召见他,大哥曹丕对他说:“你虽然立了功,但不要太过骄傲,应多提携别人,总结自己的不足,这样父亲会更加欣赏你的。”曹彰见了曹操,果真像曹丕说的那样,把功劳都推给手下的将领,反而说自己还要继续努力。曹操听了大喜,捋着胡子说:“黄须儿真是天才啊!”但是,曹操对他始终不放心,怕这个黄须儿只是有勇无谋,难成大事。因此,从没有立他为太子的想法。

长子曹丕和三子曹植都是才子,但曹操更喜欢曹植。曹植机敏而多智,学识广博而反应敏捷,十几岁就读遍了经书子集,诗词歌赋都超过曹丕很大一截。有一次,曹操看了他写的文章,问他:“是不是叫人代写的啊?”曹植立即跪下说:“孩儿向来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如若不信,请父亲当面出题!”曹操当即令他作文,果真挥洒自如,一气呵成。从此对他特别厚爱,要求也更加严格,其实他这是打心眼儿里想让曹植作太子。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的时候,曹操带领曹丕一起出征,让曹植留守邺城。临出发前,曹操告诫曹植说:“我23岁的时候任顿丘令,回想自己那一时期的所作所为,真是获益匪浅;现在你也23岁了,更应该努力上进。”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曹操对他确实寄予厚望。

曹操虽然很看重曹植,但是要立他为太子,必须拿出充足的理由,否则难平众怨。曹植身边的一些文人,如丁仪、杨修等也早已看出曹操对曹植的喜爱之情。他们见太子久久未能确立,便在曹操跟前竭力夸奖曹植,想为以后扶摇直上下赌注。

有一次,丁仪对曹操说:“三公子天性仁厚,文章辞赋又名扬天下。当今天下贤才君子,不论老少,都愿与之相交。这真是魏王的福分啊!”

“哪里哪里!”曹操听了很受用,脸上笑呵呵地客气道:“子建(曹植字)确实文采非凡,机智敏捷,但还没有你说的那么好……”

曹操心中对曹丕、曹植难以定夺,便用不计名方式向外界探听众人对两个儿子的印象。结果发现陈群、贾逵、华歆等人都主张立曹丕,反对曹植;只有崔琰敢公开表态:

“按照《春秋》大义,法定继承人应属于长子。而且五官中郎将曹丕,深有仁爱、孝顺之心,人又聪明,应该继承正统。”

人事管理官(东曹椽)邢喁回答:“废长立幼是古代最大的禁忌,请殿下多多考虑。”曹操见反对立曹植的不少,只好暂停议论此事。

有一天,曹操令退左右侍从,征求谋士贾诩的意见,贾诩沉默不语,曹操说:

“我跟你说话呢,你怎么不作声啊?”

“我心里正在考虑一件事,所以没有听到,请魏王恕罪。”

“哦?!正在想什么事啊?”

“正在想袁绍父子和刘表父子!”

曹操听完点头沉默不语,表情复杂,但心中已经对册立曹植为太子有所动摇。

曹丕见父亲喜欢三弟曹植,对自己时常非常冷淡。他因此深感不安,于是派人请求贾诩赐教怎样得以自保。贾诩说:“还望将军培养德性,放宽胸襟,努力学习学业。不违背做儿子的行为规范,这样就够了。”曹丕采纳,从此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朝歌(河南省淇县)县长吴质是曹丕的密友。曹丕经常把吴质藏在装绸缎的竹筐里,用车载到家里,秘密谈论、商议。这件事被曹植的拥趸杨修得知,报告给了曹操。

曹丕得知后非常害怕,马上通知吴质,让他小心。吴质说:“没关系,我来想办法。”第二天,曹丕又命人将装载绸缎的车辆驶入家里。杨修再向曹操报告,立即派人去查,却又没有结果。曹操从此怀疑杨修,对杨修称扬曹植的话也有所提防。

有一次,曹操出征,曹丕、曹植都来送行。曹植歌功颂德,出口成章,左右都十分惊讶,曹操也非常高兴;曹丕则怅然若失,高下立现。吴质附到曹丕耳朵边低声说:“大王出发,在人前只要表现出父子之间的亲情就可以了。”等辞别时,曹丕下拜,泣涕满面,曹操跟左右也都有些伤感,于是大家都认为曹植虽然文采华美,但不如曹丕忠厚敦义。

才高者难免有纵意任性的脾气,曹植也是如此,并且常常难以克制。而曹丕善用权术,知道树立自己形象,于是王宫中人跟曹操左右都对他称道,曹操就逐渐改变了对曹植和曹丕的看法。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一件事的发生终于使曹操完全下定了决心。

曹植由于从小养成了一种放纵不羁的性格,所以向来难免恣意行事。一天,天高气爽,正是游乐的好时节,曹植便约了几位好友,驾了一辆车,向洛阳大街飞驶而去。

车子经过东汉的王宫。他想,当初皇上从这里进进出出,肯定非常威风!现在父王喜欢我,我早晚要从这里经过。何不今天就来试一试。于是趾高气昂地对守门人说:“快给我打开司马门!”

司马门是王宫的外门。在宫墙内有司马官守卫,除了皇帝使用,平时是绝对不准开启的。献帝虽早已迁往许都,但洛阳的王宫仍然是东汉王朝的象征。所以平时仍有官员把守,司马官见曹植要私开宫门,便劝阻道:“请公子原谅,私开司马门,我们不好交代……”“什么担当不起,马上打开城门,快!”

县官不如现管,守门官只好开了门。曹植快马加鞭,得意地驶出了宫门,同时发出一阵不羁的笑声。

擅闯司马门可是重罪,曹操第二天就知道了。他大为震怒,把曹植狠狠地训斥了一顿。他说,私开司马门,有杀头之罪,何况,这不仅仅是违反禁令那么简单,而且主要是因为曹植的这一行为会授人以柄,让其他人认为曹家有纂汉的野心。

他见曹植如此轻率行事,怕他以后再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于是决定尽快册立太子,以免二子继续争斗。

处理完了“司马门事件”后不久,他下了一道《立太子令》,正式确立曹丕为太子。

王宫左右女官(御女)齐向卞夫人致贺说:“将军被封为太子,天下人都非常高兴,夫人应该大行赏赐啊。”

卞夫人却说曹丕本来就应该被封为太子,只不过自己教导没有出现差错,让他顺利册封而已,实在不值得大肆庆祝。曹操对曹植却日渐疏远。

曹植跟杨修友善,一直主动地跟杨修交往,杨修不敢拒绝。因为曹植思虑不周,杨修揣摩曹操的心意,预先写好若干问题的答案,交给曹植,对曹植助手说:“大王手令送过来,参考问题性质回答。”于是,曹操给曹植的问题刚刚下达,答案已送回案头。如此几次,使曹操几次对曹植敏捷的反应大为惊奇。

经过调查,真相大白,曹操对曹植更加疏远,对杨修则万分厌恶,杨修又是袁术的外甥,终于到后来,找了个借口逮捕杨修,处死。从此,曹植心灰意懒,天天狂欢无度。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又发生了一件事。曹仁在樊城被关羽包围。曹操令曹植急速带兵前往营救。不想,曹植竟被曹丕存心灌醉,躺在床上,爬也爬不起来。

曹操对曹植非常失望,只好改派徐晃前往。曹植更加失意了,再加上曹丕的猜忌、打压,以致终生郁郁不得志。

曹操为了魏国的根基稳固放弃了曹植,对这位才高八斗的文学才子是个极大的打击,使他终生都难以振奋,只能借诗言志,实在可惜。

三 智余身后 遍布疑冢七十二

关于水淹七军,包围樊城,曹操设计解围,随后回到洛阳。由于曹操长期过着军旅生活,不免紧张疲劳,落下了头风病的病根。这次刚回洛阳就旧病反复发作,请医服药,不见好转。

一天晚上,他突然感到全身不适,头痛得特别厉害。想起被自己杀害的华佗,不免有些后悔。第二天仍不见效。到了第三天,他知道自己来日无多,就召集心腹大臣曹洪、贾翊、华歆、陈群、司马懿等来到榻前,对他们说:

“我依法严厉治军,这是我取得成绩的基础,这一点是正确的,至于我的那些失误和过失,你们都应该尽量避免……”

不等他说完,华歆在一旁轻声说:“大王一生以法治军,说不上有什么大过失。望大王静心养病,别的不必忧虑……”

“不,让我说完,要不然恐怕没机会说了。”曹操很吃力地说,“现在四方还没有安定,不能遵照古代丧葬的制度,那样太奢侈。我死后,穿的戴的就像活时一样,不必另作新衣服。文武百官来殿中吊唁的,只要哭几声就算了,安葬以后,众官员就可以正常生活,不必搞得太铺张。驻防各地的将士,不必为了给我奔丧而离开自己的岗位,官史们也要各守职责。我死后就埋葬在邺城西面的山岗上,跟西门豹的祠堂离得近,也不要用金玉珍宝陪葬……”

说到这里,卞氏和一群婢妾、歌舞伎人一边抽泣,一边跪在曹操榻前。曹操看了看她们,断断续续地对左右大臣说:“她们都很勤劳,我死后,要把她们安置在铜雀台,好好对待她们。”然后又对妻妾们说道:“你们要在铜雀台的中央安放一个六尺长的床,挂上灵幔,供上祭物,每月初一、十五,你们应向灵帐歌舞。平时,你们要常常登上铜雀台,看望我的陵墓。”接着,又对卞夫人说:“我遗下的熏香可以分给各房夫人,不要用香来祭祀。各房的人没事做,可以让她们学着纺织丝带和做鞋子卖,可以换些钱用……”

说到这里,曹操忽然呼吸急促起来,卞夫人要他别再说话。她知道曹操这一生主张节俭,有时衣服、蚊帐破了,不准换新的,而要缝补了再用;坐垫的茵褥,只要它温暖,从不镶边和绣花,他的姬妾都不准穿著锦绣。曹植妻子就因为穿了绣衣,被他知道,勒令把她退回娘家,并逼她自杀。她生前仅做了送终的四季衣服,盛在4只箱子里,箱子上分别标上了春夏秋冬的字样。

曹操早就提倡“薄葬”。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他颁布了一道《终令》,明文要求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树。一年后,他甚至还为自己准备了送终的四季衣服,并留下遗嘱说:我如果死了,请按当时季节所穿衣服入殓,一概不要金玉珠宝铜器等物随葬。

卞夫人虽然知道这些,但仍然问,是不是还要做些衣服。曹操挣扎着说道:“不用了,只要那4只箱子即可,其他一概不要放。我历年做官所得的各种授带,以及一些衣服,都放在府库里,如果留着没用,可以让孩子们分掉……”

说到这里,一生驰骋疆场的曹操就与世长辞了。此时为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二十三日,时年66岁。

曹操一生奸诈多疑,生前无人能敌。为了防止自己的陵墓被盗,在力主和实践“薄葬”的同时,死后竟然让人打造七十二口棺材,采取了“疑冢”的措施。在安葬他的那一天,七十二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各个城门抬出。可谓智余身后,其奸诈秉性,至死不渝。

曹操死后,曹丕继承父亲的位置,为魏王、丞相,尊父亲为魏武王,母后卞氏为王太后。十月,曹丕便废掉了汉献帝,正式称魏文帝,追尊他父亲为武皇帝。

从曹操起兵陈留,以后与吕布争兖徐,与袁绍战官渡,接着击灭三郡乌桓,取荆州,进兵关陇,统一了北中国,与刘备争夺汉中和襄樊,与孙权相持皖城,可以说曹操35岁起,到66岁止,这三十余年中,参加过大小近50次战役,其中大都是由曹操亲自指挥的。在战官渡以前,曹操战败的次数很多,但是后来由于他能够倾听和采纳臣下正确的计谋,因而在对全局起决定作用的战役中,如官渡之战、柳城之战、渭南之战等,打了一系列胜仗。

曹操从最初指挥两三千人,到后来能够指挥四五十万大军。曹操在争夺汉中时曾经讲过:“作统帅的遇到险情,心中怯弱时,不能只凭勇气和蛮力。统帅自当以有勇气为根本,动用时还要以智慧来驾驭,如果只知道蛮干,就仅仅是一个勇士罢了。”

曹操的一生,亦奸亦诈,亦权亦谋;有不少功绩,也有不少过失;是一个平凡的伟人。终其一生,待人待己都很严厉,对人对事都很认真。后人称他:“古人做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鲁迅说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这应该算是对他最恰当的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