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家软实力
1855300000040

第40章 个案研究:北京奥运会与中国软实力(1)

奥运会作为世界性最重大的体育赛事,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寓意,它本身就蕴含着软实力,也是一个国家彰显和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时机与平台。

一、奥运会精神蕴含软实力

首先,奥运会运动所倡导的和平、友谊、进步精神以及奥运休战的理念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文化,是全人类的文化财富,具备强大的精神感召能力。

两千多年前,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一种健康向上的体育竞技在神圣的奥林匹斯兴起。古代希腊文明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源头,其对人的体格力量与健康的崇尚是奥林匹克运动竞技比赛的基础,对人的体能、技巧的挑战体现着古希腊人竞争与开拓意识,对神圣休战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神和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和平的渴望。现代奥运会在继承吸收了古代希腊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观念基础上发展扩大了奥林匹克精神。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宪章》“奥林匹克主义的原则”条款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可见现代奥林匹克精神被赋予了“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的内容。今天,奥林匹克运动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体育竞技的范畴,它成为全人类的文化盛会和文明遗产,它的丰富内涵和它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正在与日俱增,具有强大的劲射感召力,是软实力的一种体现。

其次,奥林匹克精神具备强大的文化包容性和融合性。

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公正对待和理解。奥林匹克运动是国际性的运动,它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世界上文化间的各种差异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而种族和文化的差异,又常常由于各国间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冲突而强化。差异就是矛盾,矛盾就可能引发冲突。从一定意义上讲,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将世界上所有的体育文化集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于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更为凸显。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形成了一种精神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人们可以摆脱各自文化带来的偏见,从而使文化差异成为促进人们互相交流的动因,使矛盾成为互相学习的动力。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人们才能打破各自狭窄的眼界,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怀,去认识和理解自己民族以外的事物,学会尊敬其他民族,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

第三、现代社会中,奥林匹克精神所具备的泛文化特性使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影响力更加突出。

进入现代社会,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形态的不断演变,奥林匹克文化的生产与消费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超国家、超文化、超等级、超地域的百姓的巨型狂欢节,成为一种由国家主义、消费主义、商业主义共同主宰的泛文化。在当代科技、人文、生态、伦理的交互影响下,奥林匹克运动的这种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对话主义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它产生的泛文化影响力巨大,可以有效地融入世界各种不同的文化氛围之中,在推动不同种族信仰的人民的文化融合以及商品流通与消费链条的全球联网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东京、汉城奥运会与国家软实力提升

从历届的奥运会举办情况可以看出,奥运会本身除了具备强大经济推动能力外,还可以展现举办国的良好形象,凝聚民心,从而起到有效提升软实力的效果。

(一)日本东京奥运会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国力疲软。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举办,是日本走出二战阴影的重要一步。为了举办奥运会,日本一举投入30 多亿美元。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成从申奥到赛事举办,制造、建设、服务、运输、通讯业等行业的强劲发展,高新领域如通讯、卫星、汽车等更是借此长足进步,使日本出现了经济的持续繁荣,GNP从奥运会前的年增长10.1%奇迹般增长到16.1%,史称“东京奥林匹克景气”。此外日本借由用与广岛被原子弹袭击日同天出生的坂井义则作为点燃圣火的火炬手,表达了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建成功。本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威望,展现了其战后复兴的经济实力,增强了大和民族的民族自信心。

(二)韩国汉城奥运会

1988年,韩国成功举办第24届奥运会,将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情况展现在世人面前,韩国民众都把这届奥运会视为民族精神趋于成熟的标志。

在筹办奥运会期间,汉城面临着来自国内政治危机以及环境污染的巨大困难。汉城市内有2000多家以煤为燃料的浴池,准备用作奥运赛场区域周围有70多个重度污染企业,举办帆船比赛的水营湾连接着129.3余万居民的污水排水口。然而奥运会的成功筹办和举办不但给汉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带动了韩国汉江北岸的发展。整体看来,汉城奥运会推动了韩国经济的起飞,举办当年经济出现了12.4%的增长。1985年至1990年,韩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300美元增加到6300美元,实现了从发展中国家向新兴工业国家的转变。

然而奥运会给韩国带来的政治影响力和精神力量更为巨大。汉城奥运会结束后,韩国国内的一项调查显示:91%的被调查者认为,“奥运会的成功有利于改善韩国与苏联、中国、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87%的人认为,“这次奥运会使国人感到自豪”;56%的人认为,举办奥运会“推进了民主化的进程”。开闭幕式上充满了东方文化气息的表演,代表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手拉手》,以及韩国传统泡菜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8年汉城奥运会把韩国这个一度是被世界遗忘的国家带入了时代前沿。

三、北京奥运会与中国软实力塑造

(一)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体现我国政府的诚信与高效执政能力

奥运会的筹办需要举办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政府不但需要在基础建设、政策法规和舆论引导等方面做大量的工作,而且要承担赛事期间巨大压力和面对任何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奥运工程时曾这样说:“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切实抓好奥运会筹办工作这件大事。”337历时8年,中国有条不紊地完成工作,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履行了中国对世界的承诺。这展示了我国政府的诚信与高效执政能力,具体表现在:

北京奥运会向世人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首先,履行各项承诺,达到国际奥委会标准。

在2001年北京获得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权时向世界庄严承诺:“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将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一届令人难忘的盛会。”为此,中国秉持“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有条不紊的进行奥运会筹备工作,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奥运场馆如期全部竣工,并通过了国际奥委会的检验;北京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不断攀高,提前一年实现申奥绿化目标。在保证提供最好的体育场馆,最优美的环境,最方便的服务,成功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中,中国履行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

第二,重要场馆和基础建设如期保质竣工。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举国物质、技术帮助和支援下,北京动员一切力量对体育、交通和环境基础设施进行投入。几乎所有的奥运场馆到2007年底都能通过检验。338涵盖地铁线路、城铁和公交车在内的新型城市交通体系也在奥运举办前如期完成,规模扩大了两倍的北京机场具备更大的乘客称承载量。此外在北京奥运工程中,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北京工业大学羽毛球馆、北京大学乒乓球馆等多个场馆采用了钢结构体系,这些钢结构工程应用了先进的空间模型设计方法等方面,研究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填补了中国钢结构工程技术的多项空白。

第三,改善环境,实现绿色奥运。

在北京做出的承诺中,操作难度最大、最受中外媒体关注的是“绿色奥运”。与过去几届奥运举办城市相比,北京的污染控制减排压力最大。然而在奥运会举办前,我国兑现了在向全世界承诺的全部7项绿化指标。

在将超过1400亿元资金投入北京市环境绿化保护同时,政府及时制定政策法规,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如2007年9月,国务院在通过了一项计划,要求北京及其周边的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和山东等省市降低废气排放。”339 此外,政府大力整顿、关停了一批重污染企业,大大改善了北京的空气质量。此外,北京制定了赛会期间私家车单双号出行,公家车限量出行的管理办法,且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和严格遵守。

至此,北京建立了20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过了申奥报告中提出的自然保护区面积不低于全市国土面积的8%的标准;构建三道绿色屏障确保北京的生态安全;实现了40%以上的市区的绿化,每个市民平均拥有12.6平方米的公共绿地,340赛时,北京一级天气质量占50%以上,为10年来历史最好水平,空气污染指数比去年同期低20个百分点。”341在北京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上,我国政府的高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通过技术交流,实现科技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