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
18652200000045

第45章 用自己的行动激起部属的同仇敌忾

清朝重臣曾国藩认为,作为统兵打仗的一方主帅,如果处处为自己着想,好处自己捞,危险别人上,贪生怕死,部属就不可能为你效死力,反之亦然。只有在关键的时刻能够舍身取义、与部属同生死的主帅,才能激起部属的同仇敌忾之心,让其拚死效力。曾国藩认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当属北宋时期的杨业。

杨业是北宋名将,他先在北汉为将,后归宋,时间长达三十多年。在这期间,辽国经常派兵南侵,百姓受害甚大。杨业英勇机智地进行反击,对保卫边境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关于杨业抗辽的事迹,在《宋史·杨业传》里有详细的记载。

公元986年,宋太宗兵分东、中、西三路大军攻辽,开始进展很顺利,尤其以由潘美和杨业率领的西路军战果最辉煌,后因东路的主力军被打败,宋太宗慌忙令诸路班师,并令西路军保护曾经夺回的云、应、寰、朔四州的人民迁于内地。这时辽国契丹大军开始反攻已回师代州的西路军,而东、中路军已撤回,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杨业提出“示形于东,而务于西”的策略。

杨业说:“我率领兵马出击大石路,先派人密告云、朔两州守将,等到大军离开代州时,让云州的部队先走。我进军应州,契丹军必定来阻挡,就让朔州人民出城,直入石碣谷。我预伏强弩手千人在谷口,派骑兵在中路支援,这样三州的军民就可以安全撤退了。”

监军王先反对说:“我们有数万精兵,为何怯懦如此。应直趋雁门,迎击敌军。”另一监军刘文裕也赞成王先的意见。

杨业说:“不可,这样必大败。”

王先嘲笑而威胁杨业说:“君素来被称为无敌,如今看见敌人避而不战,是否有二心?”

杨业说:“我并不是怕死,一是因为战机对我不利,这样只能让士卒被杀伤而不能立功。现在你们责我怕死,我可为你们打头阵。”

临行前,杨业流泪对潘美说:“我原来是太原降将,犯有死罪,皇上不杀我,还让我执掌兵权。我并不是放纵敌人不出击,而是在等待时机,以立功报国。如今大家责我避敌,我当战死于敌前。”他指着陈家谷口说:“诸位于此两侧埋下步兵和强弩手,待我转战到这里就夹击敌军相救,否则将全军覆没。”

潘美与王先领麾下兵列阵于谷口。他们等了一个上午,不见杨业回来,王先以为契丹军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出谷口。潘美不能制止,便领军沿着灰河西南行二十里,听说杨业兵败,不敢救援,就慌忙带军逃走。

杨业出兵与契丹军战斗,全军竭力死搏,因众寡悬殊,杨业突围到谷口时,不见守军的影子,拍胸大哭,率领帐下士卒返回再战,全军覆灭,他身受重伤,还接连杀死敌兵数十人,战马也受了重伤,终于被契丹军所擒。敌军主帅劝杨业投降,他坚决拒绝,他悲愤地说:“皇上待我恩重如山,原想讨贼捍边以报皇恩,而反为奸臣所迫,致使王师败绩,我有何面目再活下去!”说罢,绝食三日而死。

杨业孤军出战,都是因王先等迫害。他与契丹军死战后,回到谷口时,手下还有百余人,杨业对他们说:“你们各有父母妻子,现败局已定,跟我一起死没有益处,可回去报告皇帝。”将士听了都为之感动,没有一人肯走,最终无一人生还。

为什么杨业能让将士与他同生共死?这是因杨业深得将士之心。杨业虽不知书,但为人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能与士卒同甘苦。北方冬天严寒,人多穿皮衣,杨业却只穿棉衣。杨业为政勤俭,驭下有恩,故士卒愿意为其所用,为他效死,彼此之间有如父子兵。

曾国藩当上两江总督后,正准备与太平军大战一场,谁成想先是鲍超宁国府城被围,派出多隆阿救援。多隆阿刚出发,徽州知府又来求援,只好派出平江勇统领李元度前往救援。李元度在咸丰四年起跟随曾国藩南征北战,功劳不小。尤其是咸丰五六年间,曾国藩在江西处于困境时,李元度的平江勇简直成了他的擎天之住。

临行前,曾国藩不放心地对李元度说:“徽州乃皖南大城,又是祁门的屏障,长毛打徽州,是想冲破这道门,窜进祁门来,守住徽州意义重大。你千万不要把它丢了。”

李元度不在乎地拍着胸脯说道:“大帅请放心,长毛撼山易,撼平江勇难。有平江勇在,徽州城决不会缺一个角。”然而,李元度到达徽州后,并没能守住这座门,很快便在太平军九万大军的围攻下弃城而逃。

徽州失守,祁门变成了前线。当时,曾国藩身边仅有张运兰的老湘营一部分及亲兵营,合起来不足三千,情形十分危急,曾国藩只好急调鲍超部驰援祁门。

此时,太平军正分兵三路向祁门包围过来。李世贤带着四万人进入江西,拟从南面攻打祁门,罗大纲率二万人穿过渔亭镇,从榉根岭的东面进入祁门的关口攻击,周国虞率二万人翻过大洪岭,从西面向祁门进击。太平军的兵力在湘勇十倍以上,湘勇则占住了有利的地势,双方打了三天三夜,一时还没有分出个胜负来。但是,湘勇的人数一天天减少,太平军随时都有可能破岭而入。看来,祁门老营的覆没是在所难免了。

曾国藩此番处于绝境,自料难逃一死,连遗嘱也写好了。祁门大营的幕僚们更是惊惶失措,整个大营到处弥漫着惊恐慌乱的气氛。那些纸上谈兵的军机参赞们,舞文弄墨的书记文案们,以及记账算数的小吏们,乱作一团,纷纷暗中寻找生路。曾国藩见人心已散,便亲拟一个告示:“当此危急之秋,有非朝廷命官而欲离祁门者,本督秉来去自愿之原则,发放本月全薪和途费,拨船相送;事平后愿来者,本督一律欢迎,竭诚相待,不记前嫌。”并叫文书誊抄后贴在营房外。众幕僚见曾国藩如此仗义,大受感动,都表示愿生死同之,老营“人心遂固”。正是曾国藩在生死关头能够舍身取义,才激起了部属同仇敌忾、拼死报效的决心。关键时刻短短的几句“驭下妙语”,远胜过万两黄金之功效。这才让曾国潘逃过了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