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
18652200000054

第54章 东汉党争之祸(1)

东汉党锢之祸,是东汉后期两次打击士人和太学生的事件,影响深远。由于外戚与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皇帝形同虚设。他们一方面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强取豪夺;同时,他们又把持官吏选拔大权,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堵塞了一大批有品行,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的仕途。政治的黑暗,社会的动荡,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渺茫,促使一部分官僚和知识分子对时政提出议论和尖锐的批评,逐渐形成了所谓的“清议”,这种清议发展到后来,便酿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

一、清流入场

东汉时,朝廷选拔官吏一般通过三种途径:一是公府辟召,即由三公等大臣特聘著名士人做本府的属官;二是由地方郡国举荐,即由郡太守、诸侯国丞相按二十万人口举孝廉一人的比例,每年向朝廷保举若干孝廉,考试合格后便可授予各种官职;三是由中央和地方的各级长官逐级升迁。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身居高位的士人官僚因历年荐举儒生做官,门生故吏积年累月的不断扩大,遍布天下,从而形成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儒学士人的朋党集团。

不仅是做官,东汉在就城设有太学,地方有官学、私学,士子们为了做官,纷纷投身到学校之中,于是又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太学生阶层。

本来,自西汉以来的选官制度,给在野的士大夫和太学生们进入仕途敞开了大门,但自从外戚、宦官把持朝政以来,做官的多是那些依靠裙带关系,凭借财产和请托权门的人。这引起了整个士人阶层的不满,他们开始议论朝政,品评人物,对外戚、宦官进行猛烈的抨击。士人们称这种议论为“清议”,以“清流”自居,而那些宦官、外戚则被称为“浊流”。

一些关陇将帅也积极加入了清流派中,如张美、皇甫嵩、董卓等人,他们以军人地位,培养了一批握有军事实力的地方势力。他们自以为是西部豪杰,以不能参加清流派之列而为耻。在清流派中,还有一支引人注目的力量,就是刘氏宗室势力。

在清流派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杨震。杨震,字伯起,世居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是一代名儒,人称“关西孔子”。杨震出身于名门世家,高祖杨敞在汉昭帝时任丞相,封为安平侯。父亲杨宝是传习《欧阳尚书》的经学家。父亲早逝,杨震自幼家境贫困,借地耕种养活老母,人称孝子。州里几次召杨震做官,都被他谢绝了。50岁时,一只鹳雀口衔三条鱣鱼飞到了杨震主持的讲堂前,人们对他说,鱣鱼的花纹是卿大夫服饰的图案,先生可要高升了。杨震大受感动,终于应召到州郡里做官去了。在上任的路上,杨震以前举荐的昌邑县令王密怀揣黄金深夜来见,杨震指着黄金生气地问:“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这是为何?”王密以为杨震怕人知道受贿,便说:“夜已深了,无人知晓。”杨震非常生气,反问道:“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无人知道?”王密惭愧而退。杨震拒受贿赂,家人也是粗茶淡饭,外出步行。有的老朋友劝杨震趁当官置点产业,杨震却说:“让后代成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清白的美名传给他们,不是更珍贵的遗产吗?”

杨震一路坐到了太尉一职,拥有了任命官员的大权,也因此得罪了不少外戚、宦官。只是碍于杨震是闻名天下的名儒,“浊流”们投鼠忌器,不敢轻易加害,只能拿其他人示威。公元124年,杨震发现宦官伪造诏书,私乘皇帝的专车,并竞相修建宅第,便准备将此事奏知皇帝。宦官探知后,利用星象逆行的灾异现象,反诬杨震。皇帝听信谗言,收缴了杨震的太尉印绶,下诏遣送杨震回归本郡。杨震在回乡途中含泪对儿子说:“为正义而死原是士人的本分,我蒙皇恩身居高位,却不能诛灭那些奸佞小人,也不能制止他们扰乱国家,有何面目头戴日月,再见家乡父老啊!我死之后,只以杂木为棺,身遮单层寿衣即可,不要葬在家族墓地,也不要修祠堂庙宇。”说完便服毒自杀了。

杨震死后,李固逐渐成为了清流派的领袖。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今陕西汉中)人,经常步行外出访寻名师,满腹经纶。

公元144年,李固升为太尉。不久,冲帝夭折,李固与外戚梁冀在选立新皇帝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想起以前李固曾上书夺自己的兵权,梁冀更是怀恨在心。梁冀所立的小皇帝就是质帝,虽然只是个9岁的孩子,但聪明伶俐。第一天上朝时,质帝指着梁冀只说了一句话:“这人是跋扈将军。”梁冀十分害怕,当晚派人下毒给质帝。

质帝中毒后急召李固,说:“我吃完煮饼之后,肚子发闷、剧疼,喝点水才能活。”小皇帝说完,头一歪便死了。李固看到小皇帝面目紫黑,猜出了原因,抚尸痛哭。

梁冀怕李固泄露质帝的死因,说通太后罢免了李固的官职。一年后,又借故诬告李固,将他逮捕下狱。这一下天下震动,士人纷纷上书,要求释放李固。太后怕混乱扩大,下令赦免李固。李固出狱之日,整个京城为之沸腾。梁冀大惊,认为李固的名声如此之大,士人的气焰如此之高,是自己的心腹大患,又下令将李固下狱处死。李固死时年仅54岁。李固的儿子李基、李兹同遭残害,只有小儿子化名逃亡外地,得以幸免。

李固死后,梁冀为了杀一儆百,下令将李固暴尸街头,有哭者严惩不贷。但这没有吓倒士人们。李固的弟子郭亮,年仅15岁,冒死上书,请求为李固收尸。被拒绝后,郭亮便到街上哭奠,并守丧不去。太后知道此事后,怕进一步激化矛盾,便免去了郭亮的罪名。李固另一个弟子童班不但伏尸哭奠,守护尸体十多天,还护送李固灵枢归葬汉中,外戚也没敢下令治罪。

二、清议示威

质帝死后,汉桓帝刘志继位,朝政仍由梁氏把持。汉桓帝外惧权臣,内惮后宫,成天烦闷苦恼,把仇恨深深埋在心里。公元160年,皇后梁氏死了,汉桓帝决定出这口恶气。一天,汉桓帝刘志单独召见宦官唐衡,问道:“谁与皇后家不和?”唐衡道:“单超、左棺前些日子曾经到河南府尹梁不疑那里去,由于送的礼不多,梁不疑就把他们兄弟关进了监狱。单超、左棺只好向梁不疑赔罪,才放了他们兄弟。他们两个都对梁家的人不满。另外,徐璜、具瑗两人也常常私下表露对梁家人不满。”

汉桓帝把五个人召集在一起,说道:“梁冀兄弟专权祸国,我想杀掉他们,你们意下如何?”单超等人说:“他们都是国家的奸贼,早就该杀了。我们只是一些地位卑微的太监,怎么知道陛下的心意呢?”汉桓帝说:“既然如此,你们要严守机密,分头联络怨恨梁家的人,再设法除掉他们。”单超等人说:“除掉他们并不难,就怕陛下到时候狐疑不决。”汉桓帝正色说:“奸臣祸国,应该治罪伏法,有什么可以犹豫的?”单超等人见汉桓帝刘志态度坚决,分头行事去了。

过了几天,汉桓帝又把五个宦官召集在一起,制订了行动计划。当场,汉桓帝咬破单超的肩膀,把血滴进酒里,一块儿喝了血酒,对天盟誓。随后,汉桓帝刘志进入御前殿,召集宫中的尚书,宣布粱冀等人罪状,部署逮捕梁冀等人的行动。下令宫中郎以下的官员全部操起兵器,守卫皇帝。把所有的警卫人员集合起来,约一千余人,交给校尉张彪统一指挥。张彪就带领这一千余人包围了梁冀的宅第,又派光禄勋袁旺进府宣诏,收取了梁冀的大将军印绶。

梁冀兵权在握,有恃无恐。万万没有想到汉桓帝敢于孤注一掷,拼凑起微小的兵力就对他遽然下手。梁冀猝不及防,只得与妻子孙寿双双自尽。

梁家叔侄、兄弟、子孙、妻妾,有一个抓一个,抓一个杀一个。与梁家勾结的公卿、将校、刺史、府尹数十人也被杀,朝廷为之一空。百姓无不额手称庆。

谁知除掉了一条虎,引来了五只狼。单超等五人都封了侯,把持了朝中大权,时称“五侯专政”。权力从外戚手中又转到了宦官手中。单超死得较早,其余四人,有民谣唱道:“左回天(左棺权可回天),具独坐(具瑗高高在上),徐卧虎(徐璜张口吃人),唐两堕(唐衡没有定规,为所欲为)。”他们是太监,却姬妾成群;不能生儿子,就买了许多儿子。亲朋故旧都当官作宰,抢男霸女,巧取豪夺比强盗还厉害。

对宦官专政奋起反抗的,依然是京师的太学生,以河南尹李膺、太尉陈蕃为首。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北)人。祖父曾任河东太守,家中几代为官,颇有名声。当时任太尉的李固久闻其名,上表推荐,陈蕃被征召为议郎,随之升迁为乐安(今山东博兴北)太守。当时,李膺任青州刺史,以执政威严著称,下属郡县官吏纷纷自行离官而逃,唯有陈蕃屹然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