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创新概论
18736500000015

第15章 技术创新(2)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对技术创新界定问题的最终结论,即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有这么一个有趣的特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技术概念。集装箱谈不上有什么技术发明创造,但它被认为是一项重大的技术创新,原因何在?就在于集装箱体现了包装运输的新理念。过去货物要绳捆打包放置于货仓,而现在只需把集装箱拉到工厂,比如把时装挂在里面,就可直接上船运走。集装箱并未采用什么高新技术,从技术上看只能算是个小创新,但它引发了世界运输革命,所以属于重大创新。

对上述的定义,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

(1)技术创新是经济行为。熊彼特的重大功绩之一,是把发明创造(包括通常理解的科技成果)与技术创新相区分。他认为发明创造只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或者至多是试验品的产生,哪怕是为人类的知识宝库做出巨大的贡献的伟大发明也不例外。而技术创新则是把发明或其他科技成果引入生产体系,利用某些原理制造出市场需要的商品,从而使生产系统产生震荡效应。这种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过程,才是技术创新。因此,技术创新与经济效益增加相联系。推动技术创新的是企业家,而不是发明家和革新者。企业家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应用发明创造原理,制造出新产品,改进原有产品,或引入新工艺,可以获得比生产市场上已有产品更高的利润。获得潜在的超常规的利润是企业家推动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

(2)技术创新始于研究开发而终于市场实现。任何技术创新都是从研究开发开始,没有研究开发就谈不上技术创新。要把引进技术变成企业自己能实现的商品,也需要做消化和开发工作。至于一些重大的技术创新,则更需要有研究开发来支持。研究开发是系统的创造性工作,原型设计和试验则是研究开发工作的重要阶段。其中原型包括了新产品或新工艺全部特征和性能的初始模型,而原型验收则意味着研究开发阶段的终结和创新过程下一阶段的开始。技术创新最后是以市场实现而告终,它将通过营销环节来实现技术创新的价值。营销环节的创新自然也包含在技术创新过程之中,它对开辟新市场和实现技术创新的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

(3)创新扩散是技术创新社会经济效益的根本来源。历史地看,技术创新一经出现,就会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那些未获得潜在的超常规利润的企业,便会纷纷渴望分享其利,从而形成巨大的模仿高潮。模仿所以能实现,一是任何技术,包括复杂的技术,总是可以被学习的。模仿者可以去模仿创新者的产品,也可以通过合法购买创新者的专利技术或专有技术来模仿。模仿同创新相比,具有省力气、投资少、风险小、进入快等优点。因此,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种产品是不被别人模仿的,同时也没有一个企业(包括研究开发实力极其雄厚的企业)不模仿别人的产品。模仿者之所以能分享到创新者的利益,是由于任何一种新产品上市,其生产规模总是有限的,短期内不可能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这就为模仿者提供了市场机会。高明的模仿者甚至还可能后来居上,形成后发优势,比创新者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例如电视机和录像机虽然是美国的企业首创的,而日本的索尼和松下公司则通过模仿,掌握了这些创新产品的技术,并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使性能和成本更优于原有创新者的产品,最后这两家公司竟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质量最优的电视机和录像机的供应商。这给人们一种印象:日本是一个由模仿而发展起来的国家,它具有较强的消化、吸收能力。事实正是这样,日本的企业通过自主技术与外来技术的巧妙结合,能在模仿的基础上再改进,从而在模仿和创新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因此,日本人敢于自豪地讲:

一号机模仿(引进),二号机国产化,三号机出口。

众多的模仿能使创新成果获得大面积的扩散,最终这种扩散足以影响一国的经济发展。当然,由技术创新扩散引起的投资高潮亦会导致过度发展即投资过剩,进而出现经济停滞。而要使经济再发展,就必须开展新一轮的技术创新。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地推进技术创新及其扩散,经济才能持续不断地发展。

熊彼特正是通过分析创新过程的发展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的周期过程,认为决定这个周期过程的主要因素便是技术创新。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可以用“发明-创新-扩散”模型来概括,即创新始于发明创造,而创新的示范作用,必然引起在全社会范围内大面积的技术扩散,而技术扩散的结果又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因此就某一项技术创新而言,尽管它只给创新者带来自身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影响范围是有限的,可是一旦这种创新技术大面积扩散,就会导致全社会财富的增长。

概括起来讲,我们把始于研究开发而终于市场实现的创新称之为狭义技术创新,把始于发明创造而终于技术扩散的创新称之为广义技术创新。通常理解的技术创新主要是指狭义技术创新。

四、技术创新的三个特征

(1)技术创新非纯技术概念,而是技术与经济结合,这是技术创新的本质。

(2)技术创新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经济目的。

(3)技术创新关键在于商业化,即到市场去实现价值。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分类

一、按技术创新的动力划分

任何技术创新活动均有一定的发生过程和发展规律。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过程是从基础研究阶段开始到市场销售(用户需求)阶段结束的动态发展过程。

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把科学原理和工艺规则相结合的渐进过程。根据创新过程的运动方向和创新动力来源可把活动分为四类:研究推动模式、需求拉动模式、内在驱动模式和双重驱动模式。

1研究推动模式

研究推动模式也被称为上游模式或科学推动模式,它是指技术创新活动从基础阶段开始,逐渐向生产阶段和用户需求(市场)阶段推进,最后完成创新过程。在这种模式中,基础研究是创新过程的起点,市场则是创新过程的终点。科学技术的突破是这类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来源,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创新活动的成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尼龙、人造纤维、核电站、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服从这一模式。

这种模式的技术创新的特点是,由于创新活动是逐个环节推进的,因此整个创新的周期较长。例如医药工业的新产品开发在基础研究阶段要花8-10年的时间,在产品开发阶段也要花8-10年的时间,总计为20年的研制周期。尼龙的研究也长达13年。虽然这种类型的技术创新活动周期较长,但是如果创新一旦成功,其影响是很大的,可能导致一类新的产品或新的产业的出现。这类创新模式的另一特点是,成功率较低。据加拿大学者摩罗和诺雷1998年对加拿大900个企业的统计调查表明,这类创新活动仅占企业创新成功例子总数的18%。

2需求拉动模式

这种模式也被称作下游模式或市场牵引模式。这种创新模式的特点是技术创新活动是从用户需求(市场)一端开始的,然后向基础研究阶段及其他中间发展层次反馈。在整个创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用户的需求,而不是基础研究活动。

按照用户需求的性质,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种情况。

(1)市场导向的用户需求:如家用电器、编织品、汽车及照相机的发展均属于纯市场导向。据加拿大学者的统计,此类创新占总的创新活动成功率的26%。

(2)民用计划导向的用户需求:如各类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制计划。

(3)军事性质的用户需求:如原子弹、卫星、核潜艇、雷达、喷气式战斗机的研制,包括计算机。

在开展需求拉动的创新活动时,有时创新活动的反馈不一定回到基础研究阶段。反馈过程主要分为四级:第一级反馈到生产阶段;第二级反馈到开发阶段;第三级反馈到应用研究阶段;第四级反馈到基础研究阶段。其中,第一级反馈主要解决的是产品的质量和成本问题;第二级反馈主要解决的是产品的工艺问题;第三级反馈主要解决的是新产品的开发问题;第四级反馈则是解决对最基本的自然规律的认识问题。

从基础研究阶段开始或反馈到基础研究阶段的技术创新活动称作长链创新模式;从开发阶段开始或反馈到开发阶段的技术创新活动称为短链创新模式。

越是成熟的产业和产品创新反馈的级别越低,即以短链创新为主,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就出现的煤矿开采、炼钢、蒸汽机车技术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后一个蒸汽机车生产国已于1989年正式停产。相反,一些新兴技术产业,如计算机、航天航空、新材料、生物技术的创新活动多属于高层次的反馈模式,也就是长链创新模式。这些领域中的任何一项技术或一个产品的微小改进往往都依赖于人类对自然界物质的基本规律认识的深化。如计算机的心脏是半导体芯片,而芯片功能的提高,有赖于人们对半导体材料的许多基本性质的认识和掌握。航空技术的发展,也有赖于许多基本的物理知识,如空气动力学和材料学知识的积累。

以长链创新为主还是以短链创新为主,是区别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标志。当然传统产业如冶金工业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也有高层次的长链创新活动,解决了对功率、能量守恒等原理的认识和对冶金、化学、物理基本规律的认识。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当一个产业逐渐成熟时,其创新模式就会从较高层次的长链模式逐步向低层次的短链创新模式过渡。

有能力从事长链模式的国家主要是基础研究力量比较雄厚的发达工业化国家,如美国、英国和前苏联。选择短链创新模式的国家包括部分工业化国家和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短链创新模式也存在两种情况:(1)简单模仿。这是多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四小龙的主要创新模式。(2)深度开发。一些有部分研究能力的工业化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不是简单地照搬其他国家的技术,而是在别人的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开发,提高引进技术的层次。这样做的国家有日本和北欧的一些国家。这种开发模式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的技术活动组织能力要求很高,是投入少、产出多、高效率的开发模式。

不同层次的技术创新活动,涉及不同内容的创新因素,如基础研究活动的成功,主要有赖于研究知识的积累,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者个人的天赋勤奋等;而开发研究及生产过程的技术创新,主要有赖于投入的规模及良好的组织工作;产品的创新则有赖于科技人员对市场需求的敏感程度,信息的充分交流等。在进行需求拉动的创新活动时,企业的自主选择和市场的需求将发挥主导作用,这时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相反开展研究推动的创新活动时,科技人员的创造性起主要作用,这时的风险主要是投入风险。在开展计划需求拉动和军事需求拉动的创新时,政府的技术政策导向能发挥很大作用,这时的风险主要是决策风险。

3内生驱动模式

内生驱动模式是指技术创新过程的起点不是从基础研究或用户需求之一开始的,而是从上述创新链条中的任一环节,如开发、应用研究甚至生产阶段自发开始的。

典型的内生驱动型的技术创新活动如:飞机的发明最早是从开发阶段直接起步的,既没有经过应用研究,也没有经过基础研究,直接进入了生产阶段;无链式自行车既不是从研究阶段开始的,也不是从生产阶段开始的,而是从开发阶段直接起步的。

在通常情况下,内生驱动型的创新模式考虑的主要是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合理性,只是从新技术的利用出发搞研究开发。有时甚至连发明家们自己也不清楚这种产品的市场效益,只是在企业家参加了这一过程后,这种技术创新的活动才具有商业价值和发展后劲。

4双重驱动模式

一个技术创新活动如果既有研究推动的作用,又有需求拉动的作用,就形成了双重驱动模式或双极驱动模式。莫厄里和罗森保首先提出了综合模式,认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研究推动和市场拉动作用同时存在。英国的弗里曼认为在创新初期研究推动起主要的作用,在技术进入成熟期之后,需求的拉动起主要作用。这只是这一类研究开发活动的特点,不能说明那些以基础研究为导向的新技术的发展过程。

实际上不论是哪一种推动模式,研究推动也好,需求拉动也好,要想使技术创新最终获得成功,就必须在创新的某一阶段从单一推动模式转为双重驱动模式,并且不断地循环下去。至于研究推动模式和其他模式具体在何时转变为双重驱动模式,取决于这种技术的出现是否对需求方有近期和远期的利益。如果技术创新的结果对需求方十分有利,他们会尽早介入高层次的创新活动中。

由研究推动模式发展成为双重驱动创新模式的典型是医药行业;由内生创新模式发展成为双重驱动模式的典型是航空工业;由市场拉动模式发展为双重驱动模式的典型是家电工业。

双重驱动模式也服从前面提到的从高层长链模式向低层短链创新靠拢的发展趋势。即当一个产业逐步趋于成熟时,它的技术创新模式就会从高层次的长链创新模式向低层次的短链创新模式转变,并同时从需求拉动向研究推动发展。

研究双重驱动模式的运动规律对于准确把握技术创新活动发展趋势,为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指导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技术企业活动及促进双方的相互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5不同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

从许多产业发展过程来看,有的发展动力来源于科学的发现,如电的发明、化学工业的发展;而有一些产业则来自于市场,如家用电器;有的来源于内生的动力,如汽车、飞机的发明。尽管起源不同,但是一旦这种产业和产品问世,其发展就主要依赖于需求的推动,甚至当有关的基础研究大量进行的时候也是如此,如飞机的发展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需求是创造之父”并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