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创新概论
18736500000017

第17章 技术创新(4)

(2)创新管理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并不是指每个创新项目从立项到完成的管理能力,而是指企业从整体上、战略上安排技术创新和组织实施技术创新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把创新管理能力理解为企业发现和评价创新机会、组织管理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创新管理能力主要反映在三方面:创新战略、创新机制和创新速度。创新战略服务于企业经营目标,企业的创新道路怎么走,必须首先对技术变化趋势有所把握,并对竞争对手的创新战略做认真分析。其次,充分分析自己的技术能力,选择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创新战略是一系列工作的组合,发现和评价创新机会是创新战略制定中的有意识活动。根据创新战略的要求,企业在创新资源的配置上会做出相应布置。有效的创新机制能使创新人员人尽其才、沟通顺畅、合作有效。创新速度的提高能给企业带来极为显着的经济效益。进入市场越提前,收入增幅就越显着,反之亦然。西方企业特别重视这种创新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企业创新速度是企业管理水平的一种综合体现,它基本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能力。

(3)创新倾向。没有创新愿望,一切创新活动都不会发生。反之,仅有创新愿望,创新将停留在动机阶段。只有创新行为发生后,创新愿望才具有真实性。

创新倾向是对创新愿望的真实性和创新愿望的强烈程度的反映。创新倾向强表现为企业创新活动多,创新倾向弱表现为企业创新活动少。技术创新是企业家追求卓越、积极开拓的产物,是企业家精神的一种集中体现。创新倾向集中代表了企业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眼光,能看到市场潜在利润,敢于冒创新风险;有能力,能最终获取市场利润。

(4)研究开发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可由创新资源投入与配置的结果表示。

创新资源投入能力代替不了研究开发能力。前者既强调R&D投入,又强调非R&D投入,而后者则仅强调R&D的成果。

(5)制造能力。创新要求的制造能力与现有制造能力可能存在差距。也许利用现有制造能力就能满足创新的需要,也许只有调整或提高现有制造能力以后才能满足创新的需要。

(6)营销能力。营销能力包括市场调查研究能力和销售能力。后者表现在销售宣传和销售系统两个方面。

三、技术创新中的非技术因素

1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

激烈的市场竞争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适当降价在短期内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这样既不能获得足够的利润,更难拓展市场,企业难以保持活力。只有那些能够赢得用户喜爱的新技术、新产品才会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许多发展中国家正是在市场发育完善、人民基本需求满足后的激烈竞争环境下,企业的技术创新才蓬勃发展起来,并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韩国政府和企业对研发的投资比例的变化。在20世纪60年代,韩国的企业基本没有自己的研发力量,更不用说对研发投资了。自1970年开始,一些大型企业开始投入资金和人力从事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从此,企业的研发投资逐渐增加。韩国政府和企业投入研究开发的资金比例在1970年是77∶23,1980年是52∶48,1987年反变为25∶75,1991年已达到12∶88。韩国大型企业主动积极的研究开发活动为其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基础。

2国家创新体系和知识网络

为适应快速多变的市场,企业必须持续不断地、高效率地推行技术创新。但是,技术创新中的风险和由于技术创新扩散的高社会效益使得率先创新的企业未必能够充分获益,并以此来支持长期的技术创新。因而,大多数企业主要追求短期利益,以致难于保持长期的发展,也不能满足有利于社会的公益性创新。这就是为什么长期推行市场竞争原则的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其制造业竞争力下降,在集成电路、机器人、汽车等领域的企业受到来自日本和欧洲国家企业的打击,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下降。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许多战略和管理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的经济繁荣和安全与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息息相关。技术创新是高度综合集成的并行过程,需要研究、设计、工程组织、产品研制、生产工艺发展和销售密切配合。在研究开发阶段要有充分满足需求的研究开发项目,在产品开发阶段生产企业要和设备及材料供应商合作,并和潜在的最早用户紧密联系,形成生产与研究开发组及市场推销部门的横向联系,如此等等。这种创新强调知识的创造、传播、交流和利用,形成一个知识网络。

因此,即使是在市场经济充分发达的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再也不能单靠市场自由竞争,靠自发的技术转让,而是需要各方面的参与和支持、协同和配合,这正是要依靠政府部门进行组织、协调和宏观调控的工作。由政府组织和协调的国家创新体系正是顺应这一需求而发展起来的。

基于上述研究,美国开始通过各种政策和计划,激励企业的技术创新,建立起各种产业界和学术界合作的研究开发联盟,支持本国的产业技术开发,形成了新的国家创新体系。这些政策和计划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显着成效,美国的技术和经济实力回升,在许多领域重新取得世界优势地位。

3技术服务

由于技术创新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的活动,包含着各种活动的交叉渗透和技术的转移应用,还面临着竞争与合作兼有的复杂局面。企业和研究开发机构作为技术创新的两大主体,新技术往往在这两者之间转移和传播,但是在技术转移中必然存在着信息和技术的壁垒。技术服务便成为技术创新活动各类主体的黏结剂和创新活动的催化剂,是促使这些活动迅速展开,促成技术合作,推进技术的及时开发、应用和转移,取得并扩大创新效益的有力保障。

在发达国家,技术咨询服务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史,近年来,由于政府加强了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尤其是对新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开始形成了由多种组织配合的,向科学、技术和产业界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技术服务体系。

我国早在计划经济时期,就有为政府科技工作服务的组织体系,但是为企业和市场服务的、高效益的、能促进技术创新蓬勃发展的机构及手段极少。改革开放以来,这类组织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各种技术服务活动并未形成气候,发展和效益还没有显现出来。为了促进我国技术创新的发展,需要研究与之配套的技术服务体系,找到差距和规律,建立适于我国环境条件的技术服务体系。

为此,一方面要考虑充分利用我国原有的各种服务系统,发挥其优势,弥补其不足;另一方面,要利用当前研究开发机构改革的时机,将其中一些有专长、有鉴别能力的研究人员组成不同的技术咨询组,为企业提供针对不同目的的技术咨询、工程咨询、项目咨询等,逐步建立起一支知识密集的新型技术服务队伍,最终形成一个能够提供全面服务的较完整的体系。这类服务组织的发展将提高我国服务业的技术含量,为我国的第三产业带来一个新面貌。

四、技术创新的激励

技术创新对推动企业及产业的发展,推动一国的经济增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我国目前的状况看,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并不高,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并没有国际竞争力。造成这种状况除有历史原因,除了长期的计划经济与短缺经济的影响、企业的技术基础差等之外,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是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已加入WTO,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寻求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国家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宏观激励;二是企业内部对创新活动的激励。针对技术创新的非独占性、收益期晚和不确定性,创新激励的方式可分为以下四种。

1技术创新的产权激励

所谓产权,是指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使用的权利。由于产权规定了人们与创新成果的所有关系,这自然使产权成为激励创新的一个重要制度。人类因不断技术创新导致的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归之于产权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

产权可分为有形资产产权与无形资产产权两种。有形资产产权是指人们对实物形态的使用权,无形资产产权是指人们对非实物形态的信息、知识等的处置权、拥有权。虽然无形资产产权是一个相当现代的概念,但其存在和有形资产产权一样古老。有形资产产权之所以对创新很重要,是因为创新就是创造新的物品,如果连拥有物品的权利都没有,谁还去创新呢?

对创新者而言,在多数情况下,一旦推出新产品,则其生产技术就将暴露在他人面前。只有一小部分技术,像可口可乐饮料的配方、中国传统的许多手工艺,或通过保密的方法保护自己。在很长的时间内,由于没有找到保护这种技术信息的方法,人们只好借助师徒相承、代代相传等方法来保护自己的创新权益。

然而,人类也为此失传了许多极有价值的技术(中国尤甚)。为了提高人们的创新发明积极性,唯一的方法是在法律上确定人们对新技术这种知识的拥有权,即专利制度。专利制度明文规定,发明者对其发明产品有一定年限的垄断权,这就排除了模仿者对创新者权益的侵犯。由此可见,专利制度的实质是一种对发明创新从产权角度出发进行激励的制度。产权的法律性、持久性使人们具有一种安全感,技术创新活动在这样一种制度氛围中会获得强大的激励。如果说有形资产产权的确定是间接的创新,激励手段是创新行为赖以发生的前提的话,知识产权的确立是一种直接的创新激励手段。

2技术创新的市场激励

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市场将公平地决定技术创新者的所得。其前提是一个良好的知识产权体系。这一体系的有效作用是使企业从创新中获得垄断优势。虽然,知识产权在保护方面的不完全性导致创新收益的非独占性,但这种有限的保护是对人们从事技术创新的保护。当然,正如许多研究所揭示的那样,许多创新具有自我保护的作用,就是让人家模仿也非易事。因此,在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者的回报是消费者对创新的接受程度。这是最有效的一种创新激励方式。

(2)市场可以消除技术创新不确定而产生的消极因素。不确定是创新的内在属性,是企业不敢创新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创新是企业自发的行为。企业常常为某一产品进行平行的竞争性的研究开发。几家同时从事相关创新,会互相学习,找到正确的解决路径,前后形成主导产品。如在计算机领域,IBM个人电脑与苹果机系列采用的是不同的操作系统,各有优劣。所以,市场不是消除单个企业创新的不确定性,而是从总体消除创新不确定给整个系统带来的影响,使系统内技术创新的速度提高。

(3)市场通过竞争迫使企业不断创新。创新从中外企业发展史不难看出,那些欣欣向荣的企业是不断创新的结果。任何一家着名的跨国公司,都有辉煌的创新史,而陷入困难、破产的企业,大都是没有创新或创新失败的结果。

总而言之,产权明晰和市场机制的结果,将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气氛,以各种方式激励企业创新。

3创新的政府激励

创新是一项具有很高的外部经济的活动,任何一个产业的创新,不但推动着本产业,也给其他产业的发展以强烈的推动,对一些有重大经济意义的创新尤其如此。如电子产业革命,几乎对所有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从长远看,任何创新的社会收益都大于创新的私人收益。从此立场出发,政府要努力创造一个鼓励技术创新的环境。

今天,几乎各国都采用了激励创新的政策及手段,如教育、科技发展战略、科技政策、资金等。

4企业的技术创新激励

按“知”分配: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机制。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价值的创造主要是两个基本要素——劳动与资产。由此也只有两种最基本的分配形式——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随着知识、技术和信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巨大,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一体化的新时代,价值创造的手段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分配格局必然被打破,按“知”分配方式应运而生。按“知”分配又称按知识(智力)贡献分配,其核心是:它是建立在以现代知识分工基础之上,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开发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并以此衡量其所创造贡献大小的一种新型的分配方式。在按“知”分配方式中,知识奉献是价值分配的核心要素。

按“知”分配所获得的“高报酬”,不仅意味着岗位薪水还意味着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为个人发展提供的良好条件,是知识奉献价值的全方位的衡量与首肯,是对努力再创新价值的驱动与激励。此外,按“知”分配在组织领导体制上,也有其特定的取向和表现,即造就并依托一大批善于开发知识资本、管理知识资本、经营知识资本的新型企业家——知识资本家,以实现知识资本的社会化和人格化。

目前,国有企业的分配方式虽有所改革,但由于落后观念、陈旧体制的制约,许多企业仍然没有突破传统分配模式的桎梏,平均主义和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弊端依然较为突出。随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知识、技术和信息将成为国企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与此相适应的按“知”分配必将成为改革分配机制的一大突破口。

那么,国有企业实施按“知”分配应当如何运作呢?

首先,要处理好按“知”分配与按劳分配、按资分配的对立统一关系,积极吸纳这两种分配模式的合理内核。按“知”分配并不是对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方式的一概抛弃,而是在此基础上所确立的一种新的分配激励方式。就按劳分配而言,由于这种分配方式是将人作为劳动力商品来看待的,影响其报酬的因素主要是基本工作时间,所以其报酬通常也是相对固定的。因此,即使实施按“知”分配方式,也不能完全不计基本的工作时间报酬。再就按资分配而言,由于这种分配方式是将人作为企业的一种资本——人力资本,而知识价值的贡献者是企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本。既然知识价值贡献者是一种资本,那么,就应该像企业其他投资资本一样,享有收益获得权。所以,即使实施按“知”分配方式,也应吸纳按“资”分配方式中所确定的“资本收益权”的合理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