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创新概论
18736500000003

第3章 创新概述(2)

创新过程是指从创新构思产生到创新实现,直到创新投放市场的一系列活动及逻辑关系。具体来说,创新过程是新产品(改进产品)的营销或新工艺(改进工艺)的首次商业应用所涉及的技术(创造与获取)、工程、设计、制造、管理和商业活动。

一、创新过程的三个层次

创新过程是最复杂的商业过程和组织过程。国内学者把创新过程扩展为创新的微观过程、持续创新过程和技术追赶陷阱三个层次。

1创新的微观过程

创新的微观过程是指一个具体的创新从构思产生经过营销、R&D、工程、制造等活动到市场引入这一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及推进方式。它研究企业的各种职能如何培养核心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创新过程的效率和成功率,提高创新的质量和水平等。

2持续创新过程

创新的微观持续过程是研究某个创新个体实现的过程,但任何重大技术创新都会引起创新群和一系列边界的创新活动,从而导致新产业的成长和老产业的再生或衰亡。持续创新过程研究的是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的关系,主要描述两类产业在重大创新之后的创新分布类型、竞争格局变化、产业组织变化及其管理焦点的转变,讨论如何利用这些规律制定正确的投资战略,并取得竞争优势。

持续创新对企业成功至关重要,世界先进企业的创新实践和成功证明了这一点,尤其是日本的一些制造企业。企业若不了解不同产业持续创新的模式和规律、缺乏对持续创新经济价值的认识、缺少持续创新能力、存在制度障碍等,都会成为企业持续创新的阻力,减低技术进步的速度和效果。

以持续创新过程的观点看,创新者未必能从创新中获益最大,而模仿者或竞争对手却可能是最大获益者。比如计算机鼠标由施乐公司所发明,而苹果公司却从中获益更大。

3技术追赶陷阱

技术引进不仅中国有,而且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存在。但是,在技术变化不断加剧的今天,我国企业在许多技术领域出现了技术“引进-落后-再引进”的现象。国际企业在创新竞争中也常出现类似现象,这在技术引进与发展中很普遍。从经济学的角度,把技术的“引进-追赶-落后-再引进”这类现象以及国际先进企业的创新追赶现象称为技术创新追赶陷阱。

二、创新过程模型

不仅技术本身在快速变化,而且技术变化的商业过程,即工业创新过程,也在变化之中,这又导致创新过程模型研究的不断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先后出现了五代具有代表性的创新过程模型。

1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

早期对创新过程的解释模型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研究开发是创新构思的主要来源。这种观点称作创新的技术推动或发现推动模型。认为一项新发现引发一系列事件,最终,发明得到了应用。具体来说,就是认为技术创新或多或少地是一种线性过程,这一过程起始于工业研究开发,经历工程和制造活动,最后是推向市场的产品或工艺。在这种观点下,市场只是被动地接受研究开发成果。目前,我国这种创新模式的思想还相当流行。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如图11。

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代表了一种极端的情形。对于计算机这类根本性的创新,技术推动模型给予了较好的解释。然而,大多数创新并非如此。国际上对研究开发与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研究开发投入越多,所产生的创新并不一定越多。如果只强调科技投入,而对创新过程的组织方式缺乏考虑,就很有可能造成大量科技成果未被转化,或者使这些成果一开始就先天不足或者缺乏市场导向,或者距工程化要求太远没有商业价值,进而减弱科技投入的动力。

2需求拉动的创新过程模型

在需求拉动的模型中,市场需求为产品创新创造了机会,刺激了研究开发为之寻找可行的方案。需求拉动的创新过程模型如图12。

从理论上讲,这种方法能让创新适于某一特定的市场需求。但是,它毕竟只考虑了一种因素,将企业所有资源全部投向单纯依靠市场需求的项目而未考虑潜在的技术机会是不明智的。测度消费者需求,对不常发生的根本性创新几乎没什么用处。根本性创新要求消费者行为与态度有重大变化,而这些变化不会立即发生。因此,市场测试与其他市场研究试验无法对消费者欲望做出准确的把握。市场测试只能在消费者态度和行为没有机会变化之前进行。创新研究认为,市场需求尽管会引起大量创新涌现,但不见得像重大技术进步那样产生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渐进性创新往往来自于需求拉动,而根本性创新更有可能起源于技术的推动。

3创新过程的交互作用模型

美国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的创新构思(60%-90%)来自市场需求和生产需求,而非仅来自对市场机会的确认,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很好地在创新过程早期将营销与创新过程相联结,就难以预料消费者会不会对引入市场的新产品做出正向反应,这常常会严重影响到新产品引入市场后的命运。因此,技术与市场因素应放在一起考虑。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在产业和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作用,营销和技术都是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创新过程的交互作用模型图如图13。

按照国际着名创新学家罗斯韦尔(RoyRothwell)的观点,这一模型把创新过程分成一系列职能各不相同,但相互作用、相互独立的阶段,这些阶段虽然在过程上不一定连续,但在逻辑上相互衔接。

创新的交互作用模型,强化了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模型中营销与技术的联结,使市场需求与新技术(能力)相适应。大量研究表明,将驱动创新决策的推动和拉动因素结合,能产生更大的创新性,比单纯的需求拉动或技术推动,更有利于创新构思的产生和创新成功。

4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

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由过去将创新过程看作是序列式的、从一个职能到另一个职能的开发活动过程,转变为将创新看作是同时涉及研发(R&D)、原型开发、制造、营销等因素的并行过程。这一时期,创新活动极为强调R&D和制造的界面交融,以及企业与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密切合作,同时,横向合作(合资企业、战略联合)急剧增加,也使创新过程增加了新的内容。

一体化创新是指企业各职能在创新过程中一致行动,每个职能都参与创新的各个阶段。与高度分割的和序列式的创新过程相比,在一体化创新中,制造部门不只是在产品开发结束后才为商业化生产做准备,而是在产品开发的早期阶段就积极地提出并审查各种工艺概念或方案;营销部门也不坐等完整的产品设计原型完成后才与顾客沟通,而是把顾客的要求、看法和其他有关信息及时地带入新产品开发过程。各职能一体化参与创新的效果是加快推进了下游部门的工作及其对创新的介入。

当然,一体化创新过程要求各职能间有高度的一体化协作,所有参与开发的职能部门将共同测试和评价产品和工艺设计原型。实现一体化创新不仅需要设计一个适时联结各种职能活动的计划,同时还依赖于个人技能的发挥,特别是在处理个人和团体相互关系时,需要高级管理层的支持。

5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SIN)

当前出现的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SIN)表示一体化模型的理想化发展,其最为显着的特征是创新过程的电子化和信息化,更多地使用专家系统来辅助开发工作。仿真模型技术代替了实物原型,将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作为新产品合作开发过程的一部分,强调电子化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密切联系。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SIN)不仅将创新看成交叉职能过程,还把它看作是多机构网络过程。

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代表了从创新构思形成到创新实现的全方位汇合,而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SIN)则表示由概念生产导致创新实践结果的创新模式之未来发展趋势。当许多企业致力于掌握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时,领先的创新者已经将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引入到创新实践中。

(第四节) 创新的特点

一、创新的不确定性

任何创新都有不确定性,创新的程度越高,不确定性就越大。创新的实现与扩散过程,也就是创新不确定性逐步消除的过程。创新的不确定性有三种类型:

市场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和战略不确定性。

1市场不确定性

创新的市场不确定性,主要是不易把握市场需求的基本特征,以及如何将这些特征融入创新过程之中。这种不确定性有可能是当根本性创新出现时,找不到市场方向。如计算机刚问世时,有人估计全美国只有几十万台的需求。另外,也有可能是在确定了基本需求特征之后,不能肯定该需求将以何种方式变化,即是由市场细分问题造成的。市场不确定性的来源,还有可能是不知道如何将潜在的需要融入创新产品的设计中去,以及未来产品如何变化以反映顾客的需要。

市场的不确定性还包括:当一种新产品推向市场时,是否能向顾客提供更大的满足、用户是否接受、如何让用户尽快地接受,以及如何使创新向其他领域扩散等。当存在创新竞争者时,市场的不确定性还包括创新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战胜对手,这主要是指那些重大创新。相比较而言,源于市场需要或生产需要的小的创新,其市场不确定性要小得多。

2技术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