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水土保持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是,要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首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水土保持工程为国家生态保护重点工程。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国家保护、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治理水患、土地荒漠化和重点地区生态环境,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其建设目标是停伐或调减木材产量,保护好现有天然林,加快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加强森林管护,妥善安置富余人员,缓解企业社会负担,为林区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条件。自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试点以来,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大幅度调减,森工企业开始从采伐森林向加强森林管护和营造林转变,部分富余职工得到分流安置,广大职工群众保护天然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增强。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国针对林草植被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的现象提出的一项举措。从1999年启动,在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率先进行试点,从2002年起在全国全面启动。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实行个体承包,国家向退耕户无偿提供粮食,国家给退耕户适当的现金补助,国家向退耕户提供种苗补助费、前期工作和科技支撑费,采取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对地方财政减收给予补偿,采取多种形式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等。
退牧还草工程。为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增强草地自我更新和修复能力,遏制天然草地因无序利用、严重过牧而造成的植被退化、土壤沙化、草地生态环境劣化势头,全面恢复其生态功能,从根本上保护和改善草地生态环境而实施的工程建设。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3种形式进行,国家对牧民进行粮食和饲草料补助。根据西部办编制并报国务院同意的西部地区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意见,从2003~2007年,计划在西部地区蒙、川、滇、藏、青、甘、宁、新八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退牧还草10亿亩,工程建设主要内容是草场围栏建设(从2005年起安排重度退化草场补播)。至2005年底,已退牧还草39亿亩。2006年,国家安排国债投资10亿元用于西部地区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建设,退牧还草5 000万亩左右,投资重点是草场围栏和草籽费补助。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治理沙尘危害的环境保护工程,于2000年紧急启动。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的75个县、旗,总面积458万平方千米。计划到2010年完成,目标为通过对现有植被的保护,封沙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草地治理等生物措施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措施,使工程区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基本治理,京津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风沙天气和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从总体上遏制沙化土地的扩展趋势。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该工程是中国一项重大的区域生态项目。2005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建设期为2004~2010年。《规划》以建设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目标,通过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实行禁牧、减畜等措施,加大对现有林地、草地植被的保护力度,采取围栏封育和人工辅助等措施,加快植被恢复步伐,加强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实行生态移民,减轻对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压力,实现保护和恢复功能,促进这一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使农牧民达到小康生活水平。2005年8月,工程在青海西宁正式启动实施。
水土保持工程。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而实施的工程防治措施。主要分为山坡防护工程、山沟治理工程、山洪防治工程、小型蓄水用水工程四类。2000年,中国全面展开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太湖七大流域的水土保持工程。“十一五”期间,中国又提出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 900万公顷的目标。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是中国一项旨在加大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力度,提高全民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增加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投入,促进其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生态保护工程。2001年6月,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制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以拯救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扩大、完善和新建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禁猎区。自2001年工程启动实施以来,新建自然保护区763处,相当于过去50年建设数量的839%,总数达到1 672处,面积119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24%,涵盖了中国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类和65%的高等植物种类,有效保护了300多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和130多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主要分布地。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157亿元,其中国家投资完成883亿元,国家投资占总投资的5624%。
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工程。中国重点生态保护工程,也是石漠化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中心工程。2005年,国家林业局编制了《南方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规划》,坚持“保护优先,综合治理,科学利用,治用结合”的方针,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以遏制南方岩溶地区石漠化扩展趋势,使生态系统得到逐步恢复或重建,达到治理大于破坏,逐步解除与缓解贫困,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十一五”规划将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工程列入重点工程,其主要建设内容为通过植被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育草、种草养畜、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土地整治和水土保持、改变耕作制度、建设农村沼气、易地扶贫等措施,加大石漠化地区治理力度,促进石漠化地区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包括哪些项目工程
政府环境治理工作时需要投入更多精力、财力、人力的重点项目。“十一五”期间的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包括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医疗废物及危险废物处置、核与辐射安全工程、铬渣污染治理。
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的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包括“三河三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松花江、南水北调水源及沿线的水污染治理。重点流域涉及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大多是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国家对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投入不断增加,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降低,部分河湖水质有所改善,但从总体上看,重点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超过环境容量,部分治污工程建设和运营还存在一些问题,水污染防治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工程。即将燃煤电厂烟气排放中的二氧化硫去掉的工程。烟气脱硫是国家“十一五”规划重要的环保领域。二氧化硫是酸性气体,在空气中与水接触形成酸,最后以酸雨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对环境产生巨大的污染。目前,国家环保总局与若干电力企业和排放大省签订了《“十一五”二氧化硫总量控制目标责任书》,加大了执法力度和惩罚力度,促使企业落实脱硫装置的建设资金,使现有电厂达标排放;国务院也批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出台了电价支持政策。
医疗废物及危险废物处置工程。对医疗废物及危险废物处置的目的是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彻底改变中国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滞后、监管体系不完善、收集运输漏洞较多的局面,杜绝危险废物、医疗废物违法排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倡集中安全处置,淘汰分散、简陋处置设施;制定收费政策和优惠政策,推进企业化、社会化和产业化;设施建设和管理体系建设并重。
核与辐射安全工程。以核设施和放射源监管为重点,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的过程。为全面加强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国家对核设施的环境保护实行统一监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核电发展的规划和建设要充分考虑核安全、环境安全和废物处理处置等问题;加强在建和在役核设施的安全监管,加快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步伐;加强电磁辐射和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督管理;健全放射源安全监管体系。当前,中国在核辐射安全方面的主要问题:随着核设施的发展,存在不少安全隐患;放射源使用不当以及放射源的丢失和遗漏造成安全隐患。
铬渣污染治理工程。对堆存铬渣及受污染土壤进行综合治理,实现所有堆存铬渣无害化处置的过程。铬渣是铬化合物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含有剧毒物质的废渣,属危险固体废物。中国铬化合物生产企业规模小、厂点多、地点分散、技术落后、治污不达标,铬渣乱排、事故频发、威胁人身安全、破坏环境的现象大量存在。铬渣污染一直是中国污染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成为影响中国环境质量和人民健康的重大污染源之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已制订方案,要求新建和现有铬化物企业限期淘汰现有落后生产工艺;限期治理堆存的有毒铬渣以及被铬渣污染的土地。对铬渣污染进行治理不仅可以解决铬渣污染问题,还可以促进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如何理解强化资源的“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
为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而制定的政策。有限开发,即要设置开发禁地,明确要求自然保护区域不开发、基本农田保护区不开发、没有规划或不符合规划的不开发、未经环境影响评价的不开发,限制开发区域尽可能少开发,严禁乱采滥挖各种资源的行为;有序开发,即要优先开发可再生资源、可循环利用资源、可综合利用资源,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划进行开发,综合利用技术不成熟的尽可能少开发,优先支持保护措施得当的企业进行开发;有偿开发,即要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通过价格、税收等经济办法,健全各种资源有偿使用和合理补偿的机制,形成能全面反映资源状况的价格机制,探索建立水权、矿业权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的方针,有利于资源的保护,也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如何有效利用水资源
中国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有效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对水资源的分配、开发、利用、调度和保护进行管理,以求可持续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对水需求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是人类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种干预和组织,包括水资源的评价和规划、开发和利用、治理和保护等诸多方面。特点是把自然界存在的有限水资源通过开发、供水系统与社会、经济、环境的需水要求紧密联系起来。目标的确定应当与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和生态环境控制目标相适应,考虑自然资源条件以及生态环境改善,还应充分考虑经济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