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坏习惯:纠正孩子学习坏习惯87法
18811600000023

第23章 因势利导,因材施教(2)

给孩子一些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主动运用积累下来的东西进行自己的创新,把积累内容化为自己的思想,并对他们的创新意识给予鼓励,这样就会让人在无意识中寻求发展的目标。

习惯61.纠正孩子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的坏习惯

工具书是读者的无声老师,是随时可以咨询的顾问,是解疑释难的好帮手。阅读前,一定要把工具书置于身边;阅读时,遇有疑难,就要翻查。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养成好习惯。

孔子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书是学习的顾问,是不见面的老师。教师应训练学生熟练地查字典、词典,告诉他们方法,定期检查,督促他们养成查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如都能养成不断地、用心地使用工具书,那还须担忧怎样才能提高学生正确运用汉字的能力吗?

当然,一种好习惯的养成,总是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应帮助学生、督促学生,使学生能以坚强的毅力去培养好习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工具书和资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在学习中,会使用工具书和资料的好处很多。除了一般的字典、词典以外,各门学科都有专门的工具书。工具书的类型有字典、词典(我们经常使用的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字典的主要功用是查字,词典的主要功用是查考词语。辞典按用途来分,又可分为语文辞典和专科辞典两大类。此外,工具类的书籍还有书目(如《全国新书目》等)、索引(如《人民日报索引》等)、年鉴(如《中国百科年鉴》等)、手册(如《各国货币手册》)等,以及历表、年表、地图、年谱,等等。家长要指导孩子多利用工具书。家长自己应给孩子做榜样,遇到生字、生词,就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可以跟孩子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

工具书的使用在语文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大纲》就明确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工具书。多年来,不管是平时的质检,还是各省市中考试卷,均出现检测学生查工具书的题目。可学生对这“查字典”题答错率很高,甚至有些学生连字典里最简单最基本的符号都不懂。其实,现在的学生在小学就已学会查用工具书了,只不过教师的越俎代庖,让相当一些学生更依赖于教师而不愿意自己动手去查工具书。久而久之,依赖性就成了惰性。于是,对生字僻词,常以见旁读旁,敷衍了事,以至于在运用文字中也就别字、错字漫天飞了。

好习惯培养的过程,也是使学生培养努力不懈、坚持到底的恒心。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生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如果没有恒心,就不可能克服这些困难,那么,学习活动也就无法坚持和深入下去了。这就是教学中发展非智力因素的特殊意义。

如果在学习中遇到一些知识性的障碍,工具书一定是你不说话的最好的老师。其实话说回来,学会使用工具书不难,要紧的是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参考工具书的作用,大体可归纳如下几个方面:

1.解决疑难问题

众所周知,在日常读书学习、研究问题、开展工作中,人们往往碰到疑难的字词、重要人物、有关事件、科技名词和术语、所需要数据等问题、查阅有关词典、百科全书、数据手册等参考工具书,即可迎刃而解。

2.指引读书门径

人们在日常自修学习,或者研究、掌握某学科知识,需要查找哪些文献,应阅读哪些文献信息,才能入室登堂,窥究奥秘。可利用百科全书类参考工具书,便可了解有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指出深入研究还须参阅哪些文献,从而,为深入学习和掌握有关知识,提供了最佳途径。

3.提供参考资料

人们在学习和研究中,除了必须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状况,还须掌握相关学科的学术动态、研究水平、发展概况。比如,有些研究项目,国内可能有不少科研人员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国外也可能有成批学者在探讨,或者已引进其他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加以解决,我们可查阅国内外出版的年鉴类参考工具书,便可了解近年来研究概况、发展动态,还能找到应该参考的书目、论文等资料。

4.节省时间精力

各种参考工具书都具有共同功能,就是节省读者查阅获取知识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它们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汇集大量有关文献,提供确实可靠的浓缩知识,并依照特定编排体例和科学排列方式,提供快速查找途径,节省读者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从而帮助读者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占有所需的宝贵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古今中外学者、专家,莫不把参考工具书视为珍宝,用很生动的语言,描述赞美它是“良师益友”,“案头顾问”,“不说话的导师”,是我们“打开人类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并对它的作用概括成四句话:“解决疑难问题,指引读书门径,提供参考资料,节省时间精力”。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养成细心的好习惯

家长应该在平时就培养孩子凡事细心的好习惯,一个细心的孩子,才有可能对不懂或者拿不准的东西更有求知欲,也才会更加重视工具书的作用。

2.养成把工具书放在显眼的地方

工具书作为一种工具,是以方便人们为目的的,因此要尽量把工具书放在明显的地方,这样查阅起来就会更加快捷,节省时间。

3.熟练掌握快速查书的方法

工具书的工具性质还要求孩子能够熟练掌握查找所需内容的方法,以便充分利用其价值,并且节省时间。

习惯62.纠正孩子读书无选择的坏习惯

我们读书之前应谨记“决不滥读”的原则,应该把宝贵的时间专读伟人的已有定评的名著,只有这些书才是开卷有益的。

秦国丞相李斯出生平民,先跟着旬子学“帝王之术”,后来到秦国求官,步步高升,最终官至宰相,功利不可谓不大。但他最终被赵高诬陷,落了个诛灭九族的下场。临刑时,李斯回头对儿子说:我想再像从前那样,牵着黄犬和你到野外去打野兔,这样的机会还能有吗?按李斯这时的愿望,要是重新选择人生之路,他是不会选择原来的仕途的。其实,做官并没错,历史与社会都需要做官的人。不过司马迁特别写明李斯“从荀卿学帝王之术”,恐怕不是没有深意。如果李斯学的不但有“帝王之术”,还有荀子的学术灵魂——仁义之道,大概他就不会是这种结局,也不会后悔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决定李斯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他读的书!因此,有学者断言读什么书,是选择读书种类的问题,也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

成长中的青少年对书籍有着一种本能的渴望,他们渴望了解外面大千世界的精彩,获取社会发展变化的前沿信息,感受人类历史的深邃与恢宏。

然而谈及当今学生的阅读状况,却让人非常担忧。学生在读课外书时有太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在读书中表现出来的则是一种浮躁,甚至带有功利色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是如何读书呢?调查发现,现在很少有学生孜孜以求地去读一本课外书,读书就是看热闹,图好玩,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热衷于那些猎奇的、情节曲折的、富于幻想的卡通书和故事书。就连大学生也是这样。《光明日报》在高校做的调查结果表明,应用型书籍占据了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一半以上(所谓应用型书籍大致指英语、计算机、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考试用书)。应用类书籍成为高校最流行的书籍的根本原因在于:发展需要——就业形势紧张,多一张证书就多一份保障。

其实读书的效用是说不清的,“有用的书”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即时的辅导与功利,“无用的,我却喜欢的书”在给我愉悦的同时也许会带来终身的影响。因此别小瞧你认为现在无用的书,也许它将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读书是获取知识,同时也该是淘汰旧的知识,只有懂得“遗忘”才有可能获取更多新的知识。有统计资料表明,当前学科的门类已达2000多种,科学知识的年增长率在10%以上,另一方面,知识老化的速度也在加快。正如福特公司首席专家路易斯·罗斯所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你的职业而言,知识就像鲜奶贴着有效日期……如果时间到了,你还不更新知识,你的职业生涯会很快到了有效期。”其实,阅读行为说白了没有对错之分,读什么,怎么读,每个人各有不同。曾有段时间,媒体推出“青年必读书”的活动,对所谓“必读书”之云我不敢苟同,对真正的读书人而言“爱”远比“应该”重要。而“爱”是不能强迫的,也是不能替代的,在真爱面前,任何“谆谆教导”都显得有些荒唐,读书人往往不需要说教,他们宁可像游牧民族一样在草原上漫游,碰到什么是什么,逮住一本读一本。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是切合他自己的。读哲学和历史著作,能提高思维的质量;读科普著作有利于把科学的道理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读高品位的书,形成高品位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标准,你可以在书中徜徉于历史与未来。

读书犹如采金,有人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罢了。有人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区别就在于“会读书”。读书的你并不意味着必须被书完全“同化”,因为并非每本书都值得你去“吸收”。爱读书的人常有这样的体验,在读书以前,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意外,然而在读了后,才知道每本书都值得怀疑。正确的读书态度是,在读书中加入思索。应该说,读书最重要的是思索,读书是花朵,思索却是果实。叔本华甚至认为,喜欢阅读一目了然的书的人是懒惰的人,只有阅读那些需要自己反复思考才能明白书的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古希腊哲学家曾说:“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们是否可将之延伸为“未经思考的阅读是没有意义的”。思索不但使你与别人拉开距离,而且使你与书本拉开距离,使你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审视自然与人生。作家朱苏进说:“没有思索的阅读就像一个人没胃,而只有一张巨大的口腔。整个人便是一条孜孜不倦的过道,将所有的美好的书贬值为垃圾。”读书时,该把自我作为一个凝聚点,不该把自我溶解在书中,而该把书吸收到自我中来,对自我而言,一切都只是养料。福建师大张善文教授推崇一种“死去”、“活来”的读书法(《福建日报》2001—02—09,黄黎星文)。所谓“死去”指的是读书时要下足功夫,精研细品,以求全面、透彻的把握与理解;“活来”指深思明辨,跳出俗套,力求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笔者以为,“死去”与“活来”间实际上体现出一种辩证的思维,如果说“死去”是“走进”作品的话,“活来”便是“走出”。没有真正的走进,谈不上对书的真正理解,没有与书保持距离的走出又会沉湎于旧书,谈不上“活来”的创造。而这“走出”与“活来”的过程其实就是思索的升华。

读书要选择“好书”,那“好书”又是什么?我以为“好书”是相对来说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每一个读者而言,“好书”应该是能激起你的思索的,共鸣的。有人认为,一个人平日读什么书,会在听觉中形成一种韵律,当他写作的时候,他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这韵律走。可见“好书”对人的影响真是大,大到读者会将自己“埋没”,大到决定其写作的档次。读“好书”,你还要学会在与书保持距离的时候,保持一种平等,即把自己放在与书的作者平等的位置,尤其是读名著之流,没必要以“瞻仰”的心绪去读它。瞻仰滋生盲从,它会使你在读书中失去自我。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学习目的

家长必须让孩子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做到在选择图书的时候能够有的放矢,才能充分发挥书的作用。

2.养成追求高效率的好习惯

对于效率的追求会使孩子在读书的时候更加集中精力,充分吸收书中的宝贵营养。

3.提高审美眼光,注重道德修养

提高审美眼光,注重平时的道德修养,才能选到有利于身心成长的好书。

习惯63.纠正孩子懒于动笔的坏习惯

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好的记性。墨水瓶虽小,却像大海一样富有,孕育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宝藏;墨水瓶虽小,却对谁都一视同仁,只要你愿意向它汲取,它就会给你智慧和力量。

毛泽东非常爱读书,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主席读书是很讲究方法的。他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很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批语、圈点、勾画满书。主席说,这是他颇为得意的读书方法。

我们也不妨养成这样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读书动笔,能够帮助你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你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你的知识面,提高你的分析综合能力。

俄国文学家果戈理被称做“笔记迷”。他说:“一个作家应该像画家一样,身上常常带着铅笔和纸张。”有一次,他邀请朋友上饭馆吃饭,看到一张菜单;很感兴趣,拿出笔和纸便抄了起来,以致忘了招呼朋友。朋友不高兴地问他:“你是请我们来吃饭的,还是来陪你抄菜单的?”果戈理赶忙道歉,这才熄了朋友的怨气。他抄这些菜单有什么用呢?后来在他的一篇小说里便出现了这张菜单,使小说里的乡土气息被衬托得更加浓厚了。托尔斯泰也曾说过:“身边要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说话时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这些大文学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读书学习必须勤于动笔。徐特立老人有句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多做读书笔记,有利于积累有用的资料,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有利于训练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所以,我们每个人从学生时代起,就应该学会做札记的方法,培养做札记的习惯,一定会终生受益。

课堂笔记,功不可没。做课堂笔记是课堂学习的好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为课后复习巩固打好基础;做课堂笔记还能够帮助我们上课注意力集中,聚精会神地听好课。许多中学生不会做课堂笔记,往往将老师讲的,黑板上写的、画的,一股脑儿地记下来,把课堂笔记变成了课堂记录。

课堂笔记到底该如何做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位高考状元对做笔记的具体经验。他把自己的笔记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专用的学科笔记,语文一本,数学一本,英语一本,……便于使用;第二类是各种便笺和纸条,把它们或贴或夹在课本和笔记中,辅助学习;第三类是在课本上直接做圈点、眉批、旁批、尾批,简洁明了。

做课堂笔记时,同学们应该注意,上课应以听为主,辅以笔记,不能以笔记代替听课或影响听课;课堂笔记随堂记录,课后应及时补充、整理,以便以后复习,并培养整理笔记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