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坏习惯:纠正孩子学习坏习惯87法
18811600000027

第27章 因势利导,因材施教(6)

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利,与孩子谈话应平等商讨,如果孩子脾气倔强,也要耐心教育,不要用命令、训斥的口气,粗暴和强制的方法更是错误的,切忌霸道作风。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采取热情关怀的态度,亲切温和的语气,尊重理解的氛围,这样,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才能得到交流,孩子也容易接受教育和指引。

习惯71.纠正孩子预习时不用笔的坏习惯

“预习是决战前的火力侦察”、“预习是摘取金牌前的预赛”反正是进行预习无限好!但是,同是在预习一样的内容,花费的时间也是一样多,预习的效果也可以有很大的不同。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有些人手里多了一支笔。

张仪和杨飞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两个人学习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最近她们有了一个新的烦恼,杨飞的成绩老是提不上去,张仪帮她研究了很久,也没有任何收获,因此,她们决定去请教老师。老师对她们提了很多的问题,也没有什么结果,因为两个人的习惯基本上是相同的。这时候,杨飞轻轻地说了一句:“除了我不大喜欢动笔,我们两个就都是一样的了,是不是我的脑子要笨一些。”老师听到这句话,终于明白了,症结就在这里,动笔的功劳可是十分大的,不管是预习还是干其他的事情,不动笔就是缺了很大一部分内容,结果当然就不同了。

预习的时候,在大致了解章节内容之后,要准备一支铅笔,边读边画边写。此时所画所写都是自己的看法,不一定非常正确,用铅笔便于课上修改。“画”就是画重点、画层次。读过之后,如果找不出重点,分不清层次,就是没读懂,需要再读。“写”就是将自己的体会、看法写在旁边。这些体会、看法正确与否,可以在上课时加以验证。如果有不懂的问题,也可以写下来,留到课堂上去解决。缺少了这一环节,预习就是不完整的。

在预习时,大脑处在积极思维状态,在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会有新的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能提高自己的预习效率,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比如,在预习《〈论语〉十则》时,我们可以画出课文中生命力强的语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预习《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时,可以摘录“月光濡湿了道路,风景渴望青铜与白石的火焰”、“静谧的夜更静谧了,如碧荷上的凝露,也在倾听”、“欢乐在起舞”、“欢乐打开了所有的门窗”、“岁月闯进了冬的迷宫,雪漫长天”等优美的句子。这种工作做多了,我们的语言材料就会变得十分丰富,在以后的学习中是一大财富。

再如,预习一篇文言文,文中必定有不少陌生文言字词,先标上正确的拼音,随后浏览一下书上的注解,再朗读全文。这样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大有益处。预习语文课文时,需要分段、归纳段意及中心思想,还要考虑课后习题,使每道习题都有明确的答案。这其中需要动笔的地方是很多的,一本笔记记下来,收获是很大的。

对故事性强的课文,我们应在预习时做好课堂复述的准备,在课前认真读、认真思索。特别是对文言文,如《狼》、《桃花源记》、《口技》等,必须疏通文字,对故事情节作适当地取舍,通过预习基本读懂课文,能流畅地复述课文。

对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要展开我们的联想。例如《春》,可以联想以往学过的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望近却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又如,《社戏》可以联想自己的童年生活,《绝唱》可以回忆对声音的描写文字,还有,《琵琶行》中对琵琶声的描写,《声音的世界里》对声音的描写,等等。

对于精彩的文章,或立意高远,或构思奇妙,或描写细腻,或见解独到,或抒情真挚,或语言精美。预习时,要能发现文章的美点,并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把种种理解写下来,既是对课文的预习。又是一种练笔,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一般章节后面都有思考题,我们可以利用这些题目来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看一看有多少问题自己能够解答。如果遇到难题,也不必花太多时间钻牛角尖,留一些问题到课堂上解决是很正常的。不能因此而挤占了其他学科的时间。例如,学数学,离不开解题。要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除了边看边想外,还需要动手算一算,这样,可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有的同学认为提前做思考题是不是太费时间了,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这样做的好处。

“现在许多学生预习时,只是随便翻翻,根本不知道动手去做做题。从形式上看,他们太舒服了,一切预习事项都由老师代劳;但是从实际上说,他们太吃亏了,几种有价值的心理过程都没有经历到。”这是老师对不习惯动手做预习题目的学生的评价。

我们在预习中注意学会利用工具书和图书资料主动解决预习中的问题,把预习所得和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对孩子的预习提出方法、要求

帮助孩子立出预习的提纲,这样便于孩子围绕课文的重点进行预习。要了解孩子完成预习提纲的情况,如孩子对课文理解领会如何,还有哪些问题弄不懂等等。对孩子预习的马虎粗疏之处,应要求再做认真预习,实在不懂的,要教他做上符号,待上课时重点学习理解。

2.应逐渐培养孩子写自学笔记的习惯和能力

自学笔记包括教材的摘抄、所查阅的资料、工具书的摘抄、所做的练习、提出的疑难问题、学习中的点滴心得体会等内容。

3.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问题

孩子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如有可能的话,家长或教师应积极同孩子进行讨论,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4.教孩子拓宽预习面

如联系已学过的知识,也可联系课外读物,从中获取某些知识。在思考问题时,应多提些为什么,并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习惯72.纠正孩子预习时不扩展的坏习惯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预习的方法也有很多,但是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指导预习,都是为课堂教学作准备,其目的是逐渐培养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如果只局限于课本的那点知识,不去深入学习和研究,就不能达到真正锻炼自己的目的。

有些同学认为自己的接受能力稍微差一点,导致学习成绩不佳。所以他们就采取了“笨鸟先飞”的方法。比别人先动手,在课前对老师所要讲授的新知识进行自习,并做到初步理解新课内容。他们的预习安排可谓是十分精细的。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针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则特别细致,认真地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还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然后是日预习,一般20分钟左右。你看,他们为了预习好功课,确实是花了很大的工夫。但是,他们的成绩还是提高不快,老是保持一种不高不低的状态,这真是叫人苦恼的一件事。

你知道他们还缺了什么工作没做吗?让我来告诉你吧,他们忘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在预习是要注意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不能把眼光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有限的知识点上。如果他们能把这个习惯改正过来,我相信他们的成绩会有很大的进步的。

在时间、精力等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针对自己擅长而又有兴趣的学科,以课本为基础,以某种课外参考资料为辅助,对课本知识的内容和要求适当作一些拓宽,多看一些课外书是一件好事情,它能够帮我们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

拿学习语文而言,有许多孩子,我们见他在课堂上也是不怎么努力的,可是一考试,他们的成绩总能排在前几名,这让许多同学感到很是纳闷。他们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呢?就在于他们比一般人多读了很多课外书,就是这些不被家长和老师欢迎的课外书成就了他们的文学素养。预习时遇到相关问题弄不明白,例如,不知道《红楼梦》的林黛玉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愁善感的心灵,不知道《三国演义》中周瑜为什么那么小度量,等等。这时候,拿出原著来读读,把人物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这些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

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对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净化心灵、发展健康个性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十分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报,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我们都不想自己进入那个恶性循环之中,那么,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要拓宽我们自己的知识面。

在预习的时候,不仅多看书是重要的事情,把课文的知识挖深、吃透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我们很多同学虽然非常重视课堂的质量,向课堂45分钟要成绩,却忽略了课前深入的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如果“奏”不响,必将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们预习时,要动眼、动脑、动口、动手,这样就经历了一个自动获取知识、解决疑难的过程。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带着疑问去上课,就会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更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从而做到“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教室之讲说”。

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预习时可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再现课文内容的能力。如果能用手或大脑把景物画出来,我们对课文也就理解了。比如预习《春》时,可以画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预习《济南的冬天》,画出“小山雪景”;预习《海滨仲夏夜》,画出“夏夜图”等。另外,古诗很多首是可以配画的,画和诗可互相补充,学生对诗句的理解,都可以通过预习把它们形象化。对寓言故事类、托物言志类的文章,预习时可以注意思考其主旨,把握其中心。从教材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课文,确定不同的预习重点。这是非常关键的预习方法。

由于我们在预习中逐步养成了深入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将会发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通过自己的努力有的可能解决了,有的可能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很自然会产生解决掉它们的迫切愿望;这时候教师因势利导,适当加以启发与指点,我们的理解和收获就很大了。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充分认识到课外书的作用

不要以为孩子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的行为,课外书对孩子的有利作用已经渐渐被实践证明了,一个被困在课本里难以脱身的孩子,不仅不能如您所愿地把课本知识学好,反而会使他变得非常呆板,与学习的要求、社会的需要都脱了节。

2.和孩子一起深入理解课文

孩子对于课文的理解可能不容易深入,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停止了,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给他们提供一些向深处挖掘的角度,不让他们的思考在半途停下来。

3.帮助孩子结合课文观点搜集材料

如在预习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依法治国时,让孩子搜集身边的案例;在预习哲学常识时,让它们搜集与每课内容有关的古诗词、成语、谚语、典故和身边的实例等。一方面可扩大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习惯。

4.课前预习,不需要很多的时间

预习时,有的问题可以自己解决,实在不行的话,做上记号,留待课堂上请老师解决。上课时,你将感觉到:自己会的问题“轻车熟路”,加深印象;不会的问题是“柳暗花明”,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