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的情趣
1882200000014

第14章 诗书诲子女 风范启后人

毛泽东曾经说过,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在学问方面,毛泽东真是悟出了真谛,为此他一生孜孜不倦地读书,追求知识,他不仅自己读,而且也要求自己的子女苦读书。

毛泽东最爱和子女谈的话题,也是读书。他总是希望他们能多读些书,多掌握些知识,以便成为有用的人才。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给远在苏联学习的两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写了一封指导他们生活和学习的家书。信中写道:“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

这段充满父爱和望子成才的诫子言,实际上谈到了两个问题:一是政治和科学的关系;一是科学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在为儿子指导人生方向时,毛泽东的价值取向是很明确的:在政治与科学两者之间,搞政治要以学科学为基础;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选择上,先以学习自然科学为主,然后再学社会科学。毛泽东对子女的教诲是通过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进行洞察,通过总结自己的成长道路而得出来的,他认为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要成大器,决不能存在知识上的偏颇或缺陷,要求人们应该在文理方面能够兼通。实际上毛泽东的成长道路是几经反复的。他在湖南一师的求学生涯中专修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并不感兴趣,这大概是由于社会、人生、政治方面的认识对毛泽东更有诱惑力。在投身社会活动以后,毛泽东转变了看法,想办法补足自然方面的科学知识,补缺被当作求知的当务之急。在以后的岁月中,毛泽东都注意尽可能挤出时间,从书籍报刊中了解一点世界自然科学学术思想的“大概”。由此观之,毛泽东正是通过总结自身的求知经验而教诲年轻人的,这既是经验之谈,也是毛泽东对自己的子女、对年轻人的期望。

毛泽东始终关心子女的学习、成长和进步。毛岸英的爱人刘松林是学历史的。一些年代、朝代她老是搞不清。在谈话中,她总是把这个年代的事错到那个年代。毛泽东常常笑着说,你一下子把历史抹掉了几千年。历史是毛泽东最精通的学科之一,对于中国历史,毛泽东在其间倾注了大半辈子心血,他以通读二十四史而闻名于世。他从思想上要求刘松林注重对历史的学习,并从方法论上对她详加指导,循循善诱;他亲自为松林开列了学习历史的必备书目,要求她从《资治通鉴》、《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书开始学起。

毛岸青的爱人邵华有一阵子被小说《简·爱》迷住了。有一天,她忍不住在毛泽东面前高谈阔论起来,对书中的人物大加赞赏,推崇备至。当时,毛泽东还没看过这部小说,在邵华大发议论时,他微笑地听着,然后详细询问了书名和作者。几天后,邵华发现毛泽东的案头翻扣着一本《简·爱》,已经快看完了。邵华对毛泽东在百忙中抽空读书的速度感到惊讶,更为他关心自己的思想而感动。邵华告诉毛泽东,经过几天的思考,她已经认识到自己前几天的看法不太正确,对《简·爱》又有了些新看法。毛泽东听后高兴地说:“读书能不断提出新问题,能动脑子分析,就是进步。”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松林心里都很痛苦。毛泽东忍受着自己心中的痛苦,写信劝慰松林,让她多读些李白的诗,开阔胸襟。毛泽东常对孩子们说,李白的诗豪放,想象力丰富,读了使人心旷神怡。借助诗文,超脱世俗的忧愁,摆脱内心的痛苦,可以说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毛泽东不仅关心自己的子女,而且对身边的工作人员的学习也特别关心,他把着警卫员的手读书识字,亲自充当他们的文化启蒙老师,要求他们学好文化,鼓励他们多读些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浅近的马列主义书籍,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

毛泽东对自己身边工作的同志要求极严,这些同志一般都是工农子弟,质朴忠诚,政治觉悟高,但是所受教育都有限,文化水平都不高,因此毛泽东对他们亲如子女,一有学习文化的机会,就让他们去深造,使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用人材。

毛泽东还要求党的干部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修养,他在同志们眼中既是良师,也是益友。他要求党的领导干部用马列主义理论武装自己,亲自创办各种干部学校,亲自编选干部教材。他要求干部学点历史,学点文学,学点法学,学点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学点文法和逻辑,学点外文。他号召全党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

综观毛泽东关于认真读书的遗教,既是他几十年读书生涯的经验总结,也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愿我们能够把毛泽东发奋读书的精神发扬光大,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愿毛泽东发愤攻书的形象长存人间,激发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与繁荣而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