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易经的智慧大全集
18879200000051

第51章 经下(25)

【解读】水波涣散,但散而不乱,秩然有序,是谓形散而神聚,先王观风行水上之象而悟知散中有聚之理,故祭享天帝、建立宗庙。祭享天帝可将涣散于无涯天际的神气聚合于一坛,建立宗庙则可聚合于一室,借此获得神灵的佑助。同时“享天帝,立庙”本身也是凝聚民众的有效举措。所以《周易程氏传》说:“收合人心,无如宗庙;祭祀之报,出于其心。故‘享帝’、‘立庙’,人心之所归也。系人心、合离散之道,无大于此。”

【经文】初六:用拯马壮,吉。

《象》曰:初六之吉,顺也。

【译文】初六:借用健壮的良马来拯救涣散,可获吉祥。

《象传》说:初六的吉祥,是由于他能顺从九二刚中之才。

【解读】初六处涣之初,涣散刚刚开始,拯救起来还比较容易。但是初六阴柔,无力拯涣,必须借助外力。初六无应却近比九二,若能顺从九二以自拯必能有成。九二刚中有才,完全有能力帮助初六拯涣。九二才力之大有如壮马,爻辞以“用拯马壮”来比喻初六得到九二的帮助,十分形象。由于初六借用九二外力的帮助,使刚刚开始的涣散得以及早拯救,故爻辞评之以“吉”。《象传》说:“初六之吉,顺也。”点明了初六获吉的原因是由于顺从九二刚中之才。这个“顺”不仅是指初六顺从九二,也有顺乎时之意义,说自了就是初六时机把握得好。如果错过涣散之初而形成涣散定局,那么即使“用拯马壮”也无法挽回。九二爻就面临这一难题。

【经文】九二:涣奔其机①,悔亡。

《象》曰:涣奔其机,得愿也。

【译文】九二:涣散之时奔向可供凭依的几案,悔恨消失。

《象传》说:涣散之时奔向可供凭依的几案,说明九二得遂阴阳相聚的愿望。

【注释】①机:通“几”,几案。

【解读】初六不言“涣”字,是因为初六处涣散之初,还没有形成涣散的局面,而其他各爻都以“涣”字开头,是因为他们已处在涣散形成的时候。初六为涣散之初,可借用壮马来拯救,此是当救而救。九二则处于涣散已形成之时,与其救而无功,莫如急速离开危境到安稳的地方去。那么哪里是安稳之地呢?九二也无正应,而与初六阴阳亲比,双方相互依赖,相互帮助。初六把九二看作可以借用的壮马,而九二则把初六看作可供凭依的几案,即可以安居之地。所以爻辞说九二“涣奔其机”。不过初六由于处在涣散之初,又有九二刚中帮助,故可得“吉”;而九二已处于涣散之中,且依靠初六阴柔相助,故仅得“悔亡”。其实散与聚是相对而言的。九二处涣散之时无可挽救而急就于初六,反而得以实现阴阳相聚的愿望,体现了散而能聚的涣卦卦义。这是另辟蹊径以求聚亨,《象传》说:“涣奔其机,得愿也。”正是点明了这一点。

【经文】六三:涣其躬①,无悔。

《象》曰:涣其躬,志在外也。

【译文】六三:涣散自身,无所悔恨。

《象传》说:涣散自身,是因为六三的志向在自身之外。

【注释】①躬:自身。

【解读】六三是阴柔之质,且不中不正,有私己之念,本该有悔,但他居于阳位,应于上九,有散其私心、忘身徇上之象,故能涣散自身,以忘身无私的精神去济涣,从而消除了导致后悔的错误,故爻辞日:“涣其躬,无悔。”六三于涣散之时能够忘身以济涣,虽不能完全济天下之涣,但却与上九之志相合,并得阴阳相聚,也体现了涣卦聚散相互依存的意义。

【经文】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①。

《象》曰:涣其群,元吉,光大也。

【译文】六四:涣散其朋党,非常吉祥;涣释小群割据而聚成山丘似的大群,这不是平常人所能想到的。

《象传》说:涣散其朋党非常吉祥,说明六四的品德光明正大。

【注释】①匪,非。夷,平常。

【解读】六四居阴得正,上承九五,下无应而无私,有涣散其朋党之象。六四作为一个公正无私的大臣,不仅能够解散自己的朋党,使国家得到大吉,而且还能解除各种有碍统一的小群割据势力,涣散小群而重新聚合如山丘般的大群——一个完整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这不仅要求六四自身素质要好,能大公无私,还要求六四具有政治家的抱负,拥有卓越的政治远见。这些都不是平常人思虑所能达到的,所以爻辞说六四的行为是“匪夷所思”。六四不树朋党之私,以聚合人心匡济天下为己任,誉之为光明正大,当之无愧。

【经文】九五:涣汗其大号①,涣王居,无咎。

《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译文】九五:如同发散身上汗水出而不返一样,君王发布正大的拯涣号令,处涣之时,君王坐阵指挥,令出必行,没有咎害。

《象传》说:君王坐阵指挥,令出必行,没有咎害,说明九五正居君主尊位。

【注释】①号:号令。

【解读】“涣汗”比喻君王发布命令,就像汗水从身上流出,不能收回,象征君王拯涣的决心。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身体郁结风寒时,若能散发一场大汗,病就好了。国家、社会也是如此,积弊久了,会出现各种问题,产生“疾病”,这时也需要“涣汗”,将长期淤积壅滞的各种弊端一扫而尽。所以用“涣汗”来比喻君王发布拯涣号令,是再恰当不过了。六四虽然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政治家,但他毕竟只是执行号令的一员大臣。处涣之时,当机立断发布拯涣号令的是阳刚中正居于尊位的九五。有这样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坐阵指挥,又有六四这样无私干练的大将来贯彻执行,定可拯涣成功。不遗咎害,故爻辞说“王居无咎”。九五爻辞实际上是说在拯涣致聚的过程中,要有一个正确的领导核心,而九五正如《象传》所言是一位居于“正位”的有才华的领导者。

【经文】上九:涣其血去逖出①,无咎。

《象》曰:涣其血,远害也。

【译文】上九:涣散至极而达到天下大聚,于是忧恤远离惕惧脱出,没有咎害。

《象传》说:涣散至极而达到天下大聚,于是忧恤远离,说明上九远离伤害。

【注释】①血,借为恤,忧患。去,清除。逖,通畅,警惕。

【解读】上九居涣卦之极,但经过各爻的努力,大乱达到了大治,大散达到了大聚,故上九能够离忧出惕,远离伤害而“无咎”。

【处世活用】

涣散之初,若想拯救,借匹壮马

涣卦初六爻,“用拯马壮”。涣散之初,你得借助外力。本卦靠初六最近的是九二爻,是阳爻,好比一匹壮马。

当一个国家遇上了民心涣散,甚至要有麻烦的时候,你必须找到一个兴奋点,来转移民众的注意力。敌人侵犯我国边境,于是先救国难而缓冲内乱。世界大赛在我国举办,于是先争国誉而后置对统治者的不满。寻找和制造全民族的兴奋点,是统治者的艺术。寻找全公司的兴奋点,是老板和老总的艺术。前面有梅林!是曹操编造的兴奋点,这使口渴难耐军心动摇的部队,望梅止渴,熬到有水之地前没有哗变,没有涣散。同样,拿破仑的军队在翻越阿尔卑斯山时,军心涣散。拿破仑说:山那边有美女和金币。兴奋产生生命能量。

对统治者的不满造成的涣散,兴奋点并不能治本。你必须对症下药,根除病患。唐玄宗遇安史之乱,昌惶出逃。逃到半路,兵心涣散。一致认为这场叛乱的祸水是杨贵(女已),要求绞死她。唐玄宗尽管一百个不情愿,但哗变在即,只得让高力士去赐死她。这才有白居易的长恨歌:此恨绵绵无尽期。毕竞踊这样的代价,才换来了军心的不变。现在很多聪明的老板,设立一个让员工出气的地方,做一个自己的橡皮人,让他们去打去骂去发泄牢骚。后来干脆组织工会,随时沟通劳资之间的关系,消解恩怨摩擦,挽救涣散的人心。这才使资本主义稳定下来。

图汉高祖刘邦

刘邦刚当上皇帝,赏赐封官已毕,正想安逸享乐。突然他见卫兵交头接耳,看他的眼光不带敬意。他不知其然,心态惶恐。于是请来张良问计。张良问他,卫队中有没有有功没赏的遗漏者。刘邦想来想去,有一个叫雍齿的人,在他刚起兵时就跟了他,身经百战,战功赫赫,但是有一次刘邦出战时让雍齿守城,命令他打死不要开城应战。但在敌人百般辱骂刘邦之下,雍齿冒死出城应战,结果丢了城池。这是刘邦刚起兵不久时的唯一据点,因而他对雍齿恨之入骨。尽管雍齿后来又立了很多战功,刘邦既不提拔又不封赏他。所以整个卫队不平则想鸣,敢怒而不敢言,从涣散而孕育着哗变。幸亏刘邦敏感,张良劝他赶快封赏雍齿。结果不但拯化了涣散,而且大长了刘邦的威信,全军都感戴他不计前嫌,有功必赏。因此使整个军队更加忠心齐心,为保刘氏江山而甘效犬马之劳。如果他采取打击功臣的办法,只越打越涣散。最后只会剩下孤家寡人。

§§§第六十节节卦第六十(下兑泽上坎水——水泽节卦)

《节》卦(),由下兑()上坎()组成,卦形作“”,象征“节制”。上卦“坎”为水,下卦“兑”为泽:沼泽上有水,水量有限,喻示“节制”情状。节卦象征节制之意,说明凡事能适当节制,节以制度,则可致亨通。然过分节制而至于痛苦,为人所不堪,则有伤事理,故不可固守而以为常道。全卦揭明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有时必须适当节制的道理。

节卦622

【经文】节①:亨。苦节,不可贞。

【译文】节卦象征节制:节制可致亨通。但是不能过分节制,而应该守持正固。

【注释】①节,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坎上)。上卦为坎,坎为水;下卦为兑,兑为泽。水满溢于泽外,务必高筑堤防以约束之,所以卦名曰节。节,节制。用以警惕人们:天地有节度,才能常新,国家有节度,才能安,个人有节度,才能全性。

【解读】节卦,有亨通之象。因为刚柔分别而位象恰当。像君臣各正其位,各守其分。卦辞说:“如果以节制为苦,其凶吉不可卜问”,因为违反纲常大义,胡作妄为,必然走向穷途末路,节卦具有临难不苟,威武殉道的义蕴,同时又体现了恪守本分,遵礼守义的原则,因而能达到中立不倚通行无阻的境地。天地有节度而寒来暑往,形成四时节气。国家有节度,因而制定了君子教庶民,庶民养君子的社会通则。君子不可以骄奢暴殄天物,不可以残暴伤害人民。节卦卦辞字面上很简约,语义的理解也不是太难。一个“亨”字点明卦旨,说明凡事只要能够适当节制,就会万事亨通。这句话是从正反两面来说明节制之道的。先言“苦节”即过分节制是有伤事理的,因此告诫说“不可”,这是从反面论述,接着又说“贞”,节制应该守持正固,是从正面说明,这样就可通节制之道。

【经文】《彖》曰: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①。“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说以行险②,当位以节③,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译文】《彖传》说:节制可致亨通,这是因为阳刚与阴柔上下明白相分而阳刚又得中的缘故。但是不能过分节制而应该守持正固,如果不这样的话,必然会导致节制之道走人困穷。物情欣悦就会勇于赴险,处位妥当就能自觉进行节制,居中守正而行事必将畅通无阻。天地自然正是因为有所节制,一年四季才得以形成;圣贤明主以典章制度为节制,就不会浪费资财和残害百姓。

【注释】①刚柔分而刚得中,本卦上卦为坎,坎为阳卦,为刚;下卦为兑,兑为阴卦,为柔。上阳下阴,是为“刚柔分”。九二、九五阳爻,为刚,分居于下卦、上卦的中位,是“刚得中”。像君臣王位,各守其分民。②说以行险,本卦内卦为兑,兑义为悦,外卦为坎,坎义为险。临难不苟,敢行险道是节卦的义蕴。③当位以节,本卦上六阴爻居阴位,九五阳爻居阳位,六四阴爻居阴位,刚柔得当,爻象相通,以像君臣各遵节度,有条不紊。

【解读】节贵乎中,能够处中,就会亨通。亨与穷是相对应的.节如果不能处中,节过了头,变成苦节,失去了节制应该保持的正确适中的度,这样就必然会失去节制之道,使节制之道向相反的方向转变,从而走入困穷之境。所以《彖传》才说“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下面一句“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与卦辞“节,亨”是一个意思。但这一句是就卦体而言的,说即悦,指上兑,险指上坎,故有“说以行险”之象。既然要节,就免不了会有阻碍难通之事,九五处尊位,居中守正,内心欣悦,通不畏险,说明节得安稳自如,顺利通畅,可见要想能够“节,亨”,节制必须不违“悦”,适当而不可过“中”。《彖传》这里进一步从九五这一爻的特点上阐释节亨之义。有所节制是天地自然与人类社会共有的普遍规律,刚柔相节,生成春夏秋冬四时,冬不能无限长,以春节制,夏也不能无限长,以秋来节制,使之适可而止。这种节制之道对圣贤君主来说是很有启发的,制定适当的制度,从而保证资财的使用更为合理,否则失去了制度典章为节,就会伤财,伤财必会加重人民负担,也就会害民。

【经文】《象》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①,议德行。

【译文】《象传》说:本卦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卦为坎,坎为水。泽中水满,因而须高筑堤防,这是节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从而建立政纲制度,确立伦理原则。

【注释】①数度,犹言制度。

【解读】节卦兑下坎上,下兑为泽,上坎为水。泽是储水之所,其容水量有限,超过限度就会溢出,有限度即为有节,所以用来象征节制,成为卦名“节”之由来。正是在此基础上才推阐出君子应当效法这样的卦象,制定一定的礼数和法度,作为节制的准则,并以此作为详细考察评议人的道德行为上下优劣的标准,然后任用之,使他们皆得其宜。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是否合乎礼数法度,这是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条件,有了一定的标准,这样才能够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经文】初九:不出户庭,无咎。

《象》曰:不出户庭,知通塞也①。

【译文】初九:节制以守,呆在家中不动,必无咎害。

《象传》说:节制以守,呆在家中不动,说明初九懂得通畅则行,阻塞即止的道理。

【注释】①通塞,义在塞。犹好歹、缓急之类偏义复词。塞,阻塞不通。

【解读】初九虽处于节卦之始,居得其正,上应六四,但是前进路途中有九二相阻,故节制自己行为,宜于慎守,等待时机,遂以“不出户庭”以免除咎害。这是初九的聪明之处,他深深地懂得路途中畅通则行,阻塞即止的节制之道。初九这样的知节能止之人既处于节初当止之时,故才有足不出户,以静制动的上策。

【经文】九二:不出门庭,凶。

《象》曰:不出门庭,凶。失时极也。

【译文】九二:拘于节制,不走出自家门庭,有凶险。

《象传》说:拘于节制,不走出自家门庭,说明九二丧失了适中的时机。

【解读】初九前面有九二阳刚阻塞,是不当有为之时,故节制不出;九二前面是二阴,阳遇阴则通,通则利往,所以九二应跨出家门有所作为,到广阔天地中去大展宏图。但九二由于阳居阴位,过分拘于节制,虽前途畅通却保守不出,所以九二违时有凶。时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成败。项羽的教训让古今多少豪杰英雄为之扼腕。鸿门宴上,亚父范增多次举起玉卮劝项羽除掉刘邦,但项羽没有这样做,丧失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最终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壮结局。

【经文】六三:不节若,则嗟若①,无咎。

《象》曰:不节之嗟,又谁咎也?

【译文】六三:不能节制,于是就嗟伤自悔,可以免除咎害。

《象传》说:不能节制而嗟伤自悔,又有谁还会加害于他呢?

【注释】①节,节制,节俭。嗟,悔叹。若,语末助词无义。

【解读】从爻象上来看,六三乘凌阳刚之上,这种处境是相当危险的。妙就妙在处危险之地而又不会有危险。六三以阴柔之质居阳刚之所,失其当位,又处下卦之终,很有不知天高地厚的骄侈之象,过乎中而不知节;不过六三不同于九二的是,他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开始懊悔自己的过失。既然能嗟伤自悔,居不自安,则人将容之,谁还会加害于他呢?故六三可以“无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