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孙子兵法》
189715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孙子,即春秋时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因手著《孙子兵法》而闻名后世。春秋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可以称得上是军事家的人如过江之鲫。然而,兵家之所以称得上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主要是由于有孙子其人。

孙子原是陈国陈完(后改称田完)的后裔。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完避难奔齐,改称田完。田完的五世孙田书攻打莒国功勋卓著,齐景公赐姓孙氏。田书就是孙武的祖父——齐国名将司马穰苴,他不仅能征善战,而且著有《司马穰苴兵法》,加之齐国鼻祖吕尚的《太公兵法》,以及《管子》等优秀的军事文化典籍,都为孙武学习和继承前人的兵法思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当时的齐国,新旧势力极为复杂,旧贵族内部发生了“四姓之乱”。正是这种纵横捭阖的斗争,在客观上为孙武提供了洞察统治集团上层斗争的机会,锻炼了他善于应变的机智才能。后来,由于“四姓之乱”,孙武离开了故土齐国,去到南方新兴的吴国。

孙武来到吴国后,他一面潜心研究兵法,观察吴国政治动向;一面与他的好友伍子胥亲密合作,协助吴王修运河,建城都,经国治军,发展生产,加强战备。他和伍子胥共同拟定了“三分疲楚”的持久消耗策略,把吴军分为三部,第一部出兵击楚,等楚军集结反攻时,即刻退走;楚军一解散,第二部又出击,逼得楚军再度集结,如是再三。“三分疲楚”策略的机变运用,仅一年时间,便令楚军不胜烦扰,战力消耗,士气低落,以致用来牵制吴国的重要据点也被一一击破。

孙子将这种“三分疲敌”的消耗战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吴王本有意乘胜追击,长驱直捣楚国,但孙子阻止吴王这样做。他认为:士卒征战经年,需要休息,况且大别山附近尚有若干小国未服,南面来自越国的威胁未除,胜利的态势还未形成,此时不宜出兵。

直到四年后,吴国逐步攻占了大别山麓以东及汉水、淮河一带,使附近的小国全部臣服。而原先楚的属国唐、蔡也因故与楚交恶,蔡遭楚讨伐,转而向吴国求援。正是在这一有利形势下,孙子抓住这一用兵的时机,奏请吴王攻楚。伐楚决定下来后,孙子便亲率吴军,先结纳唐、蔡两国军队,一举突破桐柏山这一大别山的天险,迅速深入到楚国境内。同时,另一支部队从北面由淮河西上,越过三隘口,与南路军会合。

孙子的规划,大出楚国意料之外。楚国的判断是:吴军的主力必在北面,且北路军行动趋缓,楚军完全可以先将吴军留下的舟船破坏殆尽,断其退路,然后赶到三隘口,堵住吴军去路,使吴军进退不得。不料,人算不及天算。楚军尚未抵达目的地,吴军的北路军便已神速般地通过三隘口,与南军会师。更不为楚军所料想的是,未加防备的南路军竟然是主力。这更显出孙子的高明之处。

吴军越过大别山,宛如行于无人之径,未遭任何抵抗。当楚国发觉,吴军早已到达柏举,以逸待劳,击溃仓促来袭的楚军。楚军将帅之间本来彼此勾心斗角,竞相邀功,整体战力无以发挥,柏举一败后,士气全无,自此兵败如山倒。吴军在孙子指挥下,从柏举直入楚国都城郢都,一路追击楚军,前后达十日之久,逼得楚王弃城而逃。吴楚争战七十年,至此终告一个段落。

孙子作为一位统兵元帅,理应为此次的胜利感到满意。然而,此时孙子的心境万分沮丧和失落。他目睹吴军攻入郢都后,从吴王到文武大臣,个个都是贪恋于楚王室的美女财宝,军队则恣意搜刮,打杀劫掠,纪律荡然无存。而伍子胥为了报仇,竟将死去多前的楚平王从棺木中挖出鞭尸。各种恶行,令孙武不禁自问:六年来的策划、部署、训练、征讨、枕戈待旦,步步为营,到如今转战千里,完成破楚大任,到底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了个人的报仇泄愤,逞纵私欲吗?严酷的现实,使孙子的境界突然跃出了兵法的迷宫之外。

当秦国应楚国之请,派兵前来救楚,将吴军击败后,伍子胥希望反攻,力保江山。而孙子却劝他适可而止——既已破楚国都,逐走楚王,且又掘尸泄恨,夫复何求?孙子在吴军班师回国后,急流勇退,飘然隐去,不知所终,史书上再也寻不出他的踪影,只留下兵法十三篇,传诵人间,影响和左右着一代又一代的战争进程。

孙子留下的十三篇兵法,即《孙子兵法》,又称《兵策》、《吴孙子》、《孙子十三篇》,全书从十三个方面详细讲述了行军打仗的要诀与智谋,共五千九百余字,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最著名的一部军事著作。

《孙子兵法》言简意赅,具有高度的哲理性,除了少数篇章谈及具体战争问题外,其余均可以“原则”视之。它不仅讨论了战争这种人类社会现象,而且透过战争触及人类本质的一些属性,所以,到今天人们不仅在战争行动时依赖它的指导,而且在进行政治、经济、体育竞争等种种活动时也可从中得到启迪。

本书从《孙子兵法》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含义丰富的句子,分为战争、将才、治兵、谋略、攻防、制胜、机变、虚实等章节对孙子智慧进行解析,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历代论引、兵法札记、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孙子的思想。

书中难免错谬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