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院精神
1、人文精神
以人道为核心的人文精神是一个内涵丰富复杂的历史文化概念,它包含着历代文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人格理想以及对人类命运、人类社会的思考与探索,具有终极关怀的意义。人道是儒家的道德理想,完善自我,诉诸平生之志。施才于社会,方能达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地。这是千百年来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核与精神夙愿。古代书院从人道出发,讲究以人为本。正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注重每个学生的真正发展,注重对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另外,“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也在书院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对老师尊崇有加,老师对学生十分爱护。
2、独立自由的精神
书院的聚徒式模式,直接打破了官学的固定模式,更加独立,突破主流思潮的钳制,充溢自由自在的气息。山长是书院的领袖和灵魂人物。传统上,书院以人(山长)而不是以课程为中心,以道而不是以术为中心设置教学内容;方法上以自学、独立研究为主,师生共同起居,悠游山水,质疑问难,相互启发。学术上注重不同学派的会讲,提倡兼容并蓄、自由讲学。江西学者李才栋认为:这种教育解决的是生命安顿的基本问题,是中国近古以来教育史的精华。这样独立与自由的精神正是中国现代大学所必备的人的旨归,是现代大学应该吸吮的精华与甘霖。
3、创新精神
学术创新:无论是宋代的“程朱理学”、明朝的王湛心学,还是清代风靡的“乾嘉汉学”,都秉承着学术和创新之风。使学术不断向前发展。而创新的精神已成为当今时代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书院精神以其本体的存在特质,成为供人参照的标本与丰富的精神养料。
方式创新:书院课程设置灵活自由,教学方式不是进行填鸭式教育,主要还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领悟,有时又是师徒反复论辩。总之,解疑的方式是不拘一格的。书院大师所采用的问难论辩式的教学方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比当时一般学校只是先生讲、学生听、死守教材、背诵章句的教学方式前进了一大步。
4、开放精神
开放式自主办学,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身。书院的教学实行门户开放,听讲者不受限制。
书院听讲者不受地域和学派的限制。一个书院有名的学者在讲学,其他书院的师生或外地慕名前来的学子都可以听讲、求教,而且受到欢迎,并给予周到的安排照顾,从而打破了官办学府关门教学的陋习,促进了学术交流。朱熹的学生黄干在白鹿洞讲乾坤二卦,山南山北的人士都来听讲;王守仁在江西濂溪书院讲学,四方学者来听讲的人数多至于讲堂都容纳不下;徐阶讲学“倾动朝野,相望于远近”;顾宪林在东林书院讲学,“远近名贤,同声相应,天下学者,咸以东林为当。”清代顺治年间,白鹿洞书院还明确规定“书院聚四方之俊秀,非仅取才干一域,或有远朋,闻风慕道,欲问业于此中者,又不可却”。
为此,还设立了一项专款接待四方来求学者,并设专人负责接待。书院的精神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其开放的姿态,更多元地融合了中国文化。各地方官商乡绅(不属于国家教育体制)积极自主办学。书院不拘一格的风格以及广博而极具人文色彩的情怀还吸引了清末民初的不少有识之士(如章太炎、蔡元培、梁启超、胡适之等),在积极引进西学的同时,他们希望借传统书院精神来补救新式教育的某些弊病。无论从历史渊源、办学方向,还是教授的知识背景、学生的来源出路上看,书院都可谓是包容乃大。
(二)历史意义
宋、元、明、清时的著名书院,一般都是当时各地的教育中心,对推进所在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书院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教学与组织管理等方面还积累了许多经验,并形成了不少与官学迥然有别的特点,如把从事教学工作与进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不同学派可以在同一书院中讲学,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师生感情甚笃以及管理人员较少等。所有这些,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教育遗产,而且也为今天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总之,宋代以后出现的书院教育的组织形式,与官学、私学形成鼎足之势,相互渗透、融合,有力地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现了书院在古代文化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书院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书院在学术传授上的独特方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这也是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1、强调修身
中国的古代教育非常重视德行教育,治学与修身紧密相连,将传授知识、学术研究与人格完善有机地结合起来。现代的大学越来越注重学生本身的技能训练,而忽视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把治学与为学割裂开来。我国现代教育可以借鉴古代书院的做法,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一个重要的思路。为学生们制定一些“学规”以引导学生重视修身。另外,老师本身也应该多向名师宿儒学习,提高自身师德水平。
2、学术研究和教学相结合
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并重是书院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学制度的精华所在。最早的书院产生于官方藏书、校书和私人读书治学的地方。书院的创建者或者主持人大多数是当时一方有名的学者,他们把自己的研究和讲授结合在一起,讲授的内容就是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在讲学过程中对研究成果又进行完善和充实,并力争取得社会承认。他们一方面致力于自己的学派研究,建立自己的学派;另一方面收受生徒,使学术研究与教学活动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后来的书院几乎都是沿着学术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道路发展的。
历史上许多有名的书院既是当时一方教育活动的中心,又是著名学者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如南宋时期,书院研究和讲授的内容基本都是理学,讲授的学者大都是研究理学的。朱熹在福建、湖南、江西等地传播理学;陆九渊、吕祖谦等在江南地区讲学。明代的王守仁、湛若水以及他们的弟子既是其学说积极的研究者,又是无日不讲学的教育家。
3、书院教学以鼓励自学为主,质疑权威这是书院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书院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便是以自学为主。书院大师面向生徒讲学,大都是提纲挈领,然后由生徒根据内容深浅自己体会,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书院虽然也规定每年所学习的内容,但都很有弹性,并不死逼硬灌,也不强制执行,课程的进度可快可慢,都是根据生徒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的。至于质疑问难,更是根据生徒领会钻研的程度来进行,不要求千篇一律,师生间平等讨论,取长补短。对于书院生徒所提出的问题,大师们也是有时解答得明白透彻,有时又只是略加揭示,主要还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领悟,有时又是师徒反复论辩。总之,解疑的方式是不拘一格的。书院大师所采用的问难论辩式的教学方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比当时一般学校只是先生讲、学生听、呆板生硬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前进了一大步。
书院教学在注重学生个人钻研为主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读书的指导。书院的许多名师都把指导学生读书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指导学生应读什么书,哪些先读,哪些后读,以及如何提高学习的效果等。清初的李颙在陕西关中书院讲学,在他订的会约中,把教学分为讲授与自修两部分,并分别订出详细的规程,其中十分重视对学生自学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