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华句源(超值金版)
18994900000045

第45章 千古养生名句——三分养生,七分养志(1)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出处】出自《论语·乡党》

【释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厌:满足。脍:细切的肉。

【解析】追求心灵的生活,当然也要提倡健康的养生之道。众所周知,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因为健康状况欠佳,而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且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当然,也有很多人因为有健康的身体,不仅事业有成,而且享尽天伦之乐。

饮食营养能否更好地被人体消化吸收,一要食物被做得精细,二要饮食时注意细嚼慢咽。既有利于各种消化液分泌,食物易被消化吸收;又能稳定情绪,避免急食暴食,保护肠胃。急食则食下易化,暴食则会骤然加重肠胃负担,还容易发生噎、呛、咳等意外,是应当予以重视的。

食不语

【出处】出自《论语·乡党》

【释义】吃饭时不宜交谈。

【解析】吃饭时,应该将头脑中的各种琐事尽量抛开,把注意力集中到饮食上。吃饭专心致志,既可品尝食物的味道,又有助于消化吸收,更可以有意识地使主食、蔬菜、肉、蛋等食品杂合进食,做到“合理调配”。同时,也可增进食欲。

倘若进食时,头脑中仍思绪万千,或边看书报,边吃饭,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饮食上,心不在“食”。那么,就会影响咀嚼和消化液的分泌,食物未嚼烂而入胃,必然会增加胃的负担,这是不符合饮食养生要求的。另外,如果吃饭时说话、大声吵嚷或哈哈大笑,会使食物误入“歧途”,进入鼻腔或气管,引发咳嗽等问题。

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出处】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尽数》

【释义】饮食能够有节制,身体必然不会有疾病。时:节制。

【解析】这里的“节制”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进食的量,一是指进食的时间。也就是说,我们吃饭时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切忌暴饮暴食。暴饮暴食是一种不良的饮食习惯,它会给人的健康带来很多危害。人的肠胃系统消化能力有限,一下子“塞”进去这么多且复杂的食物,势必会超过它的消化能力。这时人就会出现腹胀甚至恶心、呕吐等病症。

有规律地定时进餐,于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是大有裨益的。如果饮食不定时而随意进食,或零食不离口,使胃肠始终处于充盈状态,得不到适当的休息,打乱了胃肠虚实交替的活动规律,便会导致胃肠功能的失调。长此以往,势必食欲逐渐减退,甚至产生厌食症,严重地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平日里,尤其是节假日,我们饮食更应该有所节制。

所食愈少,心愈关,年愈益

【出处】出自西晋·张华《博物志》

【释义】吃得越少,心胃的负担越轻,人的寿命也就越长。

【解析】依据长久以来的生活经验和众多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人们若想长寿,就必须“饮食八分饱”。因为在进食过程中,我们的胃在不停蠕动,吃得太饱有可能将胃撑开导致胃黏膜受损;不利于消化,常引起胃胀、肠胃不适等疾病;增加胃肠道的血液循环,这将造成大脑血液供应不足,使脑细胞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影响,最后可能会导致大脑早衰。

生命极其珍贵,它需要我们加倍地呵护。在保证基本营养的前提下,应该少吃,最好能合理的安排和控制饮食。

民以食为天

【出处】出自东汉·班固《汉书·郦食其传》

【释义】人民把粮食看做生命的根本。天:比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

【解析】饮食是供给人体营养物质的源泉,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保证生命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人不吃饭,生命难维。所以古人才大声高呼“民以食为天”。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已经不再满足维持生命的需要,赋予饮食多种内涵成为一种新追求。无论逢年过节、婚庆嫁娶、交友联谊、职称升迁……都足以成为“吃”的借口,而这些借口也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传递彼此间种种信息。

饮食不仅与生命有重要关系,现在也成为人们一种难以割舍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出处】出自《素问·五常政大论》

【释义】饮食一定要全面(谷、肉、果、菜),不能偏食。

【解析】现代家庭的饮食标准,不能以食物的高能量和精的程度来衡量,而应注意不同质量的食物搭配组合的合理性、完整性和整体性。就是以谷类为主食品,肉类为副食品,用蔬菜来充实,以水果为辅助。

从科学研究来看,谷类食品含有糖类和一定数量的蛋白质;肉类食品中含有蛋白质和脂肪;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食物相互配合起来,才能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的需求。全面的饮食,适量的营养,乃是保证生长发育和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

这是现代人的饮食营养,是人们保健养生的最佳方法。

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

【出处】出自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释义】肮脏的饭、腐烂的肉、腥臭的鱼,食用时皆对人体有害。

【解析】有些人很“节俭”,即使食物有异味、发生变质也不会扔掉,还以为经过高温加热,食用无碍。结果,轻者闹肚子,重者跑医院。

饮食,宜食新鲜。新鲜、洁净的食物,既保持了其中的营养成分,又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同时还防止病从口入。若进食了腐败变质或被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必定会损害机体,导致胃肠等疾病的发生。

腐败、不洁、变质的食物不宜食用,食之有害。新鲜、清洁的食品才是人体所需要的。

食毕当漱口数过,令牙齿不败口香

【出处】出自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释义】饭后漱口数次,可使口气清香。

【解析】生活中最难缠的就是“口臭”。散发的气味不但令别人厌烦、使自己感到尴尬,而且会使自己不敢与人近距离交往,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影响正常的人际、情感交流。

进食后,口腔内容易残留一些食物残渣,若不及时清除,往往引起口臭,或发生龋齿、牙周病。所以,经常食后漱口,保持口腔湿润度和清洁;刺激舌上味蕾,增强味觉功能;有效防治口腔及牙齿疾病,保护好口腔和牙齿,有益于增进食欲和帮助消化吸收。

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

【出处】出自唐·孙思邈《摄养枕中方》

【释义】饭后行走百步,有益于人的健康。

【解析】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饭后十分犯困,恨不能一下躺在床上,闭目养神。但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是扼杀健康的慢性杀手。进食后,如立即卧床休息睡觉会使饮食停滞;如急步快走或剧烈运动,又会使血液流于四肢,影响消化吸收功能。所以,饭后宜做一些从容缓和的活动,有利于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其中以散步为最好的活动方式。

但饭后百步走并不适合所有人,体质较差和患有胃下垂、冠心病的人,饭后不宜散步,而要在饭后平卧10分钟。

少饮为佳,多饮伤形损寿

【出处】出自元·忽思慧《饮膳正要》

【释义】(饮酒)少饮为佳,多饮则伤害身体,减少人的寿命。

【解析】饮用少量低度酒可以帮助人们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睡眠质量。过度饮酒,不但有损健康,而如“穿肠毒药”易夺取人的性命。

酒中乙醇对肌体的组织器官有直接毒害作用,对乙醇最敏感的器官是肝脏。连续过量饮酒会损伤肝细胞,干扰肝脏的正常代谢,进而可致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摄入较多酒精对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机能及情绪反应都有严重伤害。饮酒太多会造成口齿不清,视线模糊,失去平衡力。此外,对心脏、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人们不可“以酒为浆”,无节嗜饮,致酒毒戕害脏腑,渗溢经络,影响健康而早衰。

凡人睡,欲得屈膝侧卧,益人气力

【出处】出自南朝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杂诫篇》

【释义】睡觉时采取屈膝侧卧的体位,有利于人气力的恢复。

【解析】不少人睡醒,觉得头昏眼花,腰酸背痛,疲惫不堪,究其原因,主要是睡姿不当。有的人喜欢向右侧身睡,有的人喜欢向左侧身睡,也有的人喜欢仰着睡,甚至还有人喜欢趴着睡.

其中最为科学家推崇的是向右侧卧,双腿微曲。这样,心脏处于高位,不受压迫;肝脏处于低位,供血较好,有利新陈代谢;胃内食物借重力作用,朝十二指肠推进,可促进消化吸收。同时,全身处于放松状态,呼吸匀和,心跳减慢,大脑、心、肺、胃肠、肌肉、骨骼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氧气供给。身心得到最大限度的松弛,容易消除疲劳。

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出处】出自《黄帝内经》

【释义】长久地躺着,血流不畅,就会伤气;长久地坐着,四肢不活动,就会虚胖。

【解析】凡事不能过于执著,否则必有伤害,对行住(立)坐卧也是如此。

不要以为睡懒觉是一种享受,“久卧”也会岀病!真正是过度过逸均可致病!睡眠不能过少,但也不是越多越好,一般八小时足矣。适量的睡眠才能达到宁神养气,确保益寿延年。如果喜欢贪睡,不仅醒来后觉得身体很疲乏,没有起到恢复体力的作用;而且新陈代谢降低,体表及内脏血管收缩,血流缓慢,气血运行不畅,易造成精神不振。

长期坐着不运动,肢体缺乏活动,肌肉缺乏锻炼,易发生肌纤维萎缩,肌肉力量减弱,使人消瘦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例如长期贪恋麻将等游戏,就会“久坐伤肉”,感到极为不适。坐一段时间后应起来走动一下,使被牵拉的肌肉和韧带得以放松。注意千万不要猛然坐下或快速起立。

暮卧当常习闭口,开即失气,且邪从口入,久而成消渴及失血色

【出处】出自唐·孙思邈《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释义】暮色降临卧于床笫之后,要闭起口用鼻子来呼吸,不可张口喘气,不然的话会引发一些疾病。

【解析】有些人在睡觉时喜欢张口呼吸,这样做对健康有一定害处,应予以纠正。我们睡觉的时候虽然身体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呼吸和心跳的强度都减弱,但是依然在进行。睡觉的时候张着嘴,随着呼吸的进行,不仅空气中的部分物质(如灰尘,空气悬浊物等)进入体内,而且气流在口咽往返,醒来后会使人口干咽燥,甚至会引发许多呼吸道的疾病。

睡觉时闭嘴,空气会通过鼻腔进入体内,因为鼻孔中有鼻毛,可以挡住灰尘污物,能对吸入的空气起过滤的作用。而且这样也会减少身体的水分流失,对身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盛热亦必著单卧服,或腹胫以上复被,极宜人

【出处】出自宋·蒲虔贯《保生要录·论衣服门》

【释义】夏暑甚热天气,睡觉时也必须穿上单薄睡衣,或是在腹及足胫以上部位盖单被,这是最适宜于盛暑时的睡卧方法。

【解析】炎夏气温较高,人们常常汗流浃背,恨不能一下子钻进冰窟。即使睡觉时,也是“以天为盖地为庐”。其实这是一种不科学的夏季睡眠。

睡觉时人的体温较之周围的环境低,即使是夏天也如此。忽视防寒保温,而肚子和脚又是极为怕冷和薄弱的地方,如果一旦着凉,就会肚子痛,从而闹肚子。所以,夏天尽管天热,睡觉也一定要用小薄被盖住身体,尤其是肚子。另外,在室外露宿或在冰冷的砖地板上睡觉也会影响人的健康,即使凉席也不能完全隔凉。

梳头洗脚长生事,临卧之时小太平

【出处】出自北宋·陶谷《清异录》

【释义】睡觉之前,梳头洗脚可流通气血,使睡眠安稳,是养生长寿的好习惯。

【解析】现代人承受着无比压力,结婚要有房子,工作要有表现,人际关系要良好……紧张的生活让人们犹如一根紧绷的弹簧,随时都会崩裂。所以,睡一个香甜的好觉对现代人来说极为重要。

睡前梳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从前额及两旁一直梳到脑后,最好梳到使头皮发热。这样做可以疏通头部血液,改善睡眠。人们的脚掌上密布了许多血管,所以医学专家把脚掌称为人的“第二心脏”。洗脚对大脑是一个很好的刺激。睡前用温水洗脚10~15分钟,通过泡洗揉搓脚部,可以活血舒筋,宁心安神,能达到帮助入睡和消除疲劳的作用。

每天坚持,即使失眠的人也会进入梦乡。

少睡眠则神自澄

【出处】出自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

【释义】缺少睡眠使人神志糊涂。

【解析】良好的睡眠不仅能够使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而且让人心情舒畅,精神乐观。缺少睡眠的人容易头疼、肥胖,严重影响健康。例如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喜欢熬夜,少睡眠会使其大脑衰败进度加快,伴有头昏和记忆力减退,反而使工作效率降低;青少年睡眠不足会使生长发育迟缓,学习精力不集中,难以接受课本知识,影响考试临场发挥。

良好的睡眠既不是一味地贪睡,也不是少睡,在你认为最能保持头脑清醒和精神集中的情况下,那段时间就是最良好的睡眠时间。

起居无节,半百而衰皆以斫丧精神,事事违道,故不能如上古之尽其天年也

【出处】出自明·张景岳《类治·摄生类》

【释义】生活起居没有节制,以致不到50岁即现衰者,都是因为损伤了精神,许多事都违背养生之道,故不能长保健康而尽终其自然的寿命。

【解析】医学界一致认为,人的长寿原因之一就是“起居有常”。起居,不仅包括了适时起床、睡觉等内容,也包括平常对各种生活细节的安排。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已不能像古人那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了,娱乐活动场所增加,娱乐形式繁多,正常人也难以应付,一个癫痫病患者,如果同正常人一样,往往就会增加身体和精神负担,导致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