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当年那些事
1900400000013

第13章 外交档案解密新中国第一批“使”字牌照

唐军

前不久,笔者在新近开放的外交档案中看到了有关新中国第一批“使”字汽车行驶牌的记载,也算得上一个新中国之“最”了,感到颇有点史料价值,故整理叙述如下。

新中国的第一批“使”字汽车行驶牌,并不是汽车牌照,它是在各国驻华外交机构所属车辆的车身上加挂的特殊标志,以区别于其他普通车辆,是我国现有的外交车牌的前身。

北京和平解放伊始,1949年11月24日,北京市公安局发布了换发汽车牌照的通告。通告要求,凡在北京市道路上行驶的汽车,除了军车以及华北公路总局所属的车辆以外,须重新进行登记并领取新牌照、新驾驶执照,否则一律不准上路。当时登记在案的机动车共有2300辆,其中就包括驻华外交机构的汽车。当时在北京的外交使团的汽车都领有北京市公安局换发的普通汽车牌照,例如,牌照号为“1☆00770”的汽车属于苏联驻华使馆用车,捷克驻华使馆车的车牌号为“1☆02962”。

新中国一成立,各社会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都采取了热情支持的态度,苏联、保加利亚等11个社会主义国家相继承认新中国并派驻大使。中国同印度、缅甸等八个非社会主义国家也很快达成了建交协议并互派了外交使节。1950年新年过后,在北京的外国使节逐渐增多起来。

为区别于其他普通车辆,体现对使节的优遇,保障使节人身不受侵犯,1950年9月,外交部办公厅交际处(即现在的外交部礼宾司前身)着手考虑给驻京各外交机构的车辆颁发特制的行驶车牌。

参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与国际接轨,当时有两种方案,一是除车牌外,另外再悬挂一定的标志,如有些国家给使团车辆贴有“CD(CorpsDiplomatic的缩写,外交使团的意思)”的标志;二是牌照单独编号,车牌颜色明显区别于其他普通车牌。

交际处当时倾向于第二种方案。但交通部门有不同意见,理由是“惟根据政务院颁布之汽车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须颁有统一汽车牌照者始得通行全国各公路及市区道路,故使用使牌(使馆车辆专用牌照的简称,作者注,下同)之车辆似应先经检验领有统一汽车牌照方符规定”。交通部门所说的“汽车管理暂行办法”系指1950年4月11日,经政务院批准颁布施行的《汽车管理暂行办法》,其中第六条规定:“凡汽车按照规定在所在地领有一次牌照后,可通行全国。除应有检验外,不再发另式牌照”。

至于加挂使节标志,开始公安部门并不赞同,“各国使馆及外交官之汽车,如使用使字标志,往来途中,易为敌特分子所乘,是不利于保卫工作的”。公安部门意见,“似使用一般牌照为好,不需另挂使字牌照。”而交际处指出这是国际惯例,是对外交官保护礼遇的体现:“需外国驻我国外交官乘用之汽车悬挂使牌之意义,为使其与普通车辆有所区别,治安工作人员在积极方面易于保卫照料,此即驻在国在国际公法上对于保障外交官人身不可侵犯权一点所应做到之任务。”至于使牌易为敌特分子所乘,“此点虽是消极性保卫之良法,似已不适用于今日之场合,而应该从积极方面着想,所以增强保卫之彻底办法”。经交际处解释说明,公安部门最终同意使团车辆加挂特殊标志这一方案。

第一批“使牌”共制作了100对,毕竟当时在京外交机构的车并不是很多,材质为搪瓷,做工精致,每对成本5万元(相当于后来的5元),当时普通汽车牌照每对的成本费为3.7万元(相当于后来的3.7元)。“使牌”圆形,直径20厘米,上有“使”字及编号。“凡使馆用车,概自五○○一始,而馆长专用车则自五○○一至五一○○,其他使馆用车,自五一○一开始,如此则易于识别。”每一对牌照,两块牌编号相同,但一块是白底红字,另一块则为红底白字,这是“避免以同号之牌分挂两车使用”。这是为避免今天所说的“套牌”现象的发生。

专用行驶牌事宜。照会指出,自10月1日起,各国驻华外交机构公用及外交官自用汽车,均必须悬挂“使”字汽车牌。通知要求,各外交机构于9月22日以前将申领“使牌”的照会和申请表送交外交部交际处,经交际处审核同意,9月24~29日各机构自行到北京市公安局领取牌照。照会还特别强调,“红地白字者挂车前,白地红字者挂车后”。

随照会一同递交的还有一式两联的申领“使牌”的申请表。申请表一共发放了94份,其中以苏联驻华使馆最多,15份,印度和捷克驻华使馆各10份,其他使馆或使团则相对要少些,有5份的,也有3份的。

交际处照会各国驻华外交代表机构,通知启用“使牌”,这是照会第一页在当时,挂“使牌”的汽车,能享受到一定的优遇:如免缴养路费;在公园及车站等处,经值勤民警同意可停放在邻近出入口的地方;行驶途中遇有关卡,经出示外交官证后,可立即通行等。

第一批“使牌”的申领条件有严格的限制,规定只能是各外交机构以及外交官自用的车,而驻华领事馆以及领事官员自用的汽车,甚至外交官兼任领事职务的都不发给“使牌”。而且车只能是轿车,吉普车、摩托车以及大小载重汽车一律不能悬挂“使牌”。1952年,天津发生了几起民警拦阻领馆汽车的事件。影响较大的有两起。一次是苏联总领事乘车去火车站途中,两次被民警阻拦检查,因车上插有苏联国旗,路人纷纷驻足观看,一时间传言四起;另一次是波兰领事开车行至一电影院门前,被民警拦下,当时围观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不得已,波兰领事只好弃车步行离去。苏方和波方向我方提出交涉,驻天津的其他各国外交机构对此也反应强烈。天津外事处请示外交部,建议给领馆的车辆也加挂明显标志。

1953年1月1日,驻中国天津、上海等地外国领馆的车统一挂上了“领”字标牌。“使牌”完全按照“使牌”样子定制,只不过将“使”字改为了“领”字。自此以后,各地基本上没有再发生随意拦截外交机构车辆的事情。这种“使牌”一直沿用到了1965年。1964年3月,全国开始换发第三代汽车牌照,1965年3月18日,北京市公安局通知各国驻京外交机构换发新机动车牌照,取消原有的两块牌照,统一换发一块特制的专用号牌。号牌为铝质,黑色,上有红字“使”字头。新中国第一批“使”字牌照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块小小的“使牌”的使用折射出新中国外交事业初创时期的千头万绪,也真实反映出创业者们摸着石头过河,殚精竭虑做好外交工作的赤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