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这段语录,是很典型的儒家“叩其两端而竭焉”的思维方式。也可以说是孔子学说体系的来源的大揭秘,此段语录的核心是“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义”,“宜”也;“礼”,“和”也,这是儒家在“明明德”之后,对生命本来面目的把握,且看“宇宙—生命”系统中的万事万物,各自差异天渊地别,但哪个不“宜”,哪个不“和”?凡存在的,皆“宜”皆“和”。
儒家将生命本来的东西直接引入人间社会,生发出的“信”、“恭”,便是属于人的行为。它们与生命的本来面目,正好用一个“近”字来表达。
信近于义,正因其“宜”,所以可复。
恭近于礼,正因其“和”,所以远耻辱。
“宜”也可说是时间上的“和”。
“和”也可说是空间上的“宜”(正合适之意)。
“因”,可解为“动机”,“凭借”,“依靠”,“由于此”等等。
“因不失其亲”,这是说儒家所提倡的道德,符合人们常见的人伦亲情之道,用我们当代人的话说,便是符合孔子时代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农耕文明为基础的村社家族文化。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人生亲情是天经地义的事。
“亦可宗也”。“亦”字极重要,李卓吾批评前代儒者解此段语录,忽视了“亦”字的作用。南先生在解这段语录时,也是犯了这样的毛病。
孔子说“唯上智下愚不移”,这话今人说是错的,但在当时也是十分现实的。对于儒家弟子来说,能“明明德”者为“上智”,一般人是不可能理解“明德”的,为下愚。
有子在宣传了自己的思想之后,怕下愚之人不好理解,便让人们根据自己的亲情体验来理解义、礼的道理。
人们,你们不能理解我说的道理吗?就去宗仰你们自己切身可以体会到的亲情关系吧!那些东西也可以成为你们相信我的劝导的凭证。
须知,在一个鬼神文化熏坏人们头脑的时代,儒家弟子要让人们信自己讲的道理,这怕也是最巧妙的方法了。
但“亲情”,人间的亲情,绝不是应绝对宗仰的,我们应宗仰的只是明德、至善,你们理解不了,就去宗仰亲情吧,那“也是”可以逐渐达到“明明德”的。“亦”字的真正含义正在这里。
南先生将这一句话解为:“举一个例子,如果大家没有衣服穿,我弄到一件时,先给我父亲穿,父亲穿了给我穿,等自己多一件时,再给别人穿。助人的心行,由近及远,渐渐扩及他人。亦可宗,像这个样子,也可以宗仰。”(原书51页)
这不应是南先生的解释,应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在解《论语》。侯大师有一个相声段子叫《歪批三国》,南先生把他的书名订为《论语别裁》,真是天设地造的一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