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依中文系教授们的译法,这段语录译为现代汉语应是:
孔子说:“君子亲密结合,而不是勾结在一起,小人勾结在一起,却不是亲密合作。”
“周”,包容之意;“比”,勾结之意。一句话,“比”的结合,是同一利益让人们暂时结合起来。
不用多说,南先生与其他许多人,不由自主便会把这条语录解为道德学问。
“人”,是生命最完美的载体,生命本身无“你”、“我”、“他”的绝对界限。生命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追求、不同性格,或对立,或比合,或相生,或相成,都是生命活力的表现。我在《与南怀瑾商榷——〈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一书中,曾以恩格斯关于社会的结构应是一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的观点解释过这个问题。在一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结构中,四条边的力相反相对而相联。正是由于四条边的力是相反相成的,其互相作用之后,会形成统一的“矢量”。恰如一把弓,四边的力都向各自的方向伸展。最后的结果却是导致“箭矢”向“矢量”方向飞驰而去。四条边的力,在物理学上称为“标量”,标量的合力,便是“矢量”。矢量本身无形无相,标量则是有形有相,但我们测知了所有的标量,也就可以测出“矢量”。
人们过往的一切错误在于,只知自己这个标量,以为自己这个“标量”的力,只是自己,自我在独立运作着、奋斗着、挣扎着,完全是独立自在的。在其自认是独立运作中,凡是与自己力的方向相同的,便以为是同道,不由自主便想勾结在一起,而与相反的力形成对抗。这就是“比”。
识得了生命的本来面目者,测知自己与他人,都不过是生命的“矢量”的一个“标量”,不管自己愿意不愿意,也不管自己选择什么方向,终归实现的只是“矢量”,那么对于自己同方向的力要包容,对于与自己相反、相对的力,也一体包容。这个包容,不是希望改变自己的方向,也不是希望改造别人的方向。每个人,每个社会力量,都有它固定的生命航道,不是哪个人想变就变得了的,如果真的可以把一切“标量”变成完全是一个方向,“生命”便真的死了。没有弓,箭是射不出去的。这便是“礼之用,和为贵”的本意。
千万不要把孔子的话当做道德训条。一旦你识得了生命的本来面目,自家作了自家的主人翁,不管在生活中是“周”,还是“比”,皆是“周”。生活中的“周”与“比”,只是表象。一切表象都是“标量”,一旦纳入“矢量”,皆是“周”,无有“比”。这就是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其实,对于当代人来说,认得与不认得,也没有关系,反正都是“周”,“比”也是“周”。懂了这个道理,才算真懂了孔子这段语录。否则只想“周”而不想“比”,也不是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