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简单解这段话,很容易。
“不是自己族里的鬼神也去祭祀,就是献媚。眼见合乎道义的事不去做,就是懦弱。”
话好说,事难做。这段话的前半段在我们这个时代不是个事,但这在孔子时代却不是太容易的事,因为此时的中国人还没有从鬼神迷信中完全走出,在有的地方还有将少女送给河伯为妇的陋俗。
“非其鬼”即指不是自己死去的祖宗。鬼者,“归”也,先人归去为鬼。孔子提倡只祭自家的鬼,这已经不再是鬼神迷信,而是一种对祖先的思念与敬意。第二段马上转到“见义勇为”,更是在提倡人文精神。由此可见,孔子的观念,正是从以鬼神为中心的生命观向人文生命观转化的先驱观念。这也正是孔子学说的价值所在。
南先生准确看到了这一点。他说:“孔子所崇拜的人文文化,这是上古历史文化演变有名的转捩点。”但南先生讲不出,为什么中国人从鬼神崇拜可以一转为人文文化,而没有如西方一样,转为一神尊崇的现代宗教文化?
原因很简单,就是由于中国的古人最早发现了生命的本来面目。孔子是立足于对生命的本来面目的理解,来建立自己的人文学说体系的,所以他的学说才会具有平等性、自由性、泛爱性等等人本主义色彩。因为他知道一切人本来平平等等,都是生命本质力量的非一非异的载体。他宁可让人们以人与人的自然的亲情关系准则理解人生,也不让人去以世外的鬼神为准则对待人生。
中国人是人类社会最早自觉脱离鬼神文化的民族。孔子的功德至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