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101个故事读懂亚洲文明
19012000000007

第7章 古代亚洲(2)

除了成熟的城市排水处理系统外,这一时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部门。当时,人们大量栽培大麦、小麦,椰枣和果品也颇为高产,牛、山羊等家畜、家禽也上了百姓家的餐桌。这些善于种植和养殖的人们主要工具时石器和铜器,而一些金、银等贵重金属则拿来制造精美绝伦的奢侈品和艺术品。这里的人们已经掌握纺织品染色的技术,衣着舒适、鲜艳,车船制造也使得交通往来非常方便,因此国内、国外贸易异常活跃,在大量古迹遗存的发掘中,充分证明了其与伊朗、中亚、两河流域、阿富汗,甚至缅甸和中国有过贸易活动。

在这些城市遗迹中没有出现国王的宫殿,所以社会并没有进入个人崇拜的奴隶制时代。但是在考古发掘中,人们找到了大量以独角兽和公牛为图案的印章。由此,考古学家推断出这一方面说明当时印度已经开始崇拜牛,另一方面或许是氏族的标志,图腾崇拜。当两个重要氏族:公牛氏族和独角兽氏族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就需要用到兵器,所以城市中也建有,军营和武器,这样保护本氏族的部队就成了治安管理者。

这个看上去非常先进的哈拉帕文明,在公元前1750突然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而且最为神秘的是,印度的文献中竟然对它只字未提。

哈拉帕文明衰落的原因,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假说。

第一,外族入侵。公元前1750年前后,雅利安人来到印度河流域和当地的居民发生战争。在这一次对抗中,原有的城市受到了彻底的摧毁,摩亨佐.达罗城中到处都是屠杀留下的骨骸。但这种假设无法得到证实,因为种种迹象显示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时候,哈拉帕文明已经消失了。

第二,自然摧毁。人类文明在自然灾害中都表现的不堪一击,这点不尽应用于古代文明,同样也适用于现代文明。如果爆发大地震、大规模的沙漠化、洪水、海啸等等,没有任何人力是可以抗拒的。因此,有的学者认为的滔天洪水毁灭了哈拉帕文明,幸存下来的印度人在洪水过后重建家园,但文明已经倒退了好几百年。

第三,哈拉帕文明的自身缺陷导致灭亡。哈拉帕的农业生产一个特点是依赖河流的灌溉。当城市扩大,农业需要扩大再生产时却找不到合适的田地了。因为农业远离河流以后无法生产,导致人口骤减,但这一说法与突然间几乎完全消失显然拉不上什么关系,所以很难令人信服。

总之无论是哪种推测,印度哈拉帕文明的出现与突然消失都是客观存在的。在哈拉帕文明消失后没有太久雅利安人就开到这片土地上,建立起崭新的印度文明。

5. 苏美尔人的末代辉煌:乌尔第三王朝

库提人虽然摧毁了阿卡德帝国,可是他们并没有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统一的国家,由于库提人对苏美尔地区的统治并不稳固,因此,苏美尔各邦得以短暂复兴。

公元前2120年左右,乌鲁克城邦的势力开始强大起来。国王乌图赫加尔在其他南部城邦的支持下,俘获了库提人的末代君主梯里根,推翻库提人的统治,使得王位重新归附苏美尔,建立了“乌尔第二王朝”。

公元前2112年左右,奉命镇守乌尔城邦的总督乌尔纳姆率军击败了乌鲁克国王乌图赫加尔,随后又陆续征服各城邦,重新统一美索不达米亚,建立起强大的帝国——“乌尔第三王朝”。乌尔纳姆开始自称“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

乌尔纳姆登上王位以后,开始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度。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官员的任命,军队的统帅,立法、司法权的控制以及国内一切事务都由国王一人掌控。国王称为“神”,官吏视同“国王的奴隶”。原来相对独立的城邦统治者恩西的权利被极大削弱,他们必须无条件服从国王的调遣,不得违反。

这一时期的经济开始迅速发展。青铜广泛流行,水利灌溉网也逐渐扩大。在乌尔纳姆执政初期,乌尔、尼普尔、埃利都、拉格什等地修建了许多水渠,还发明了能够播种的犁和高地灌溉的扬水器。牲畜除了放牧以外,还开始实行圈养。手工行业中,也涌现出了成百上千的奴工和监督严格的作坊。市场上的商品种类繁多,其中粮、油、羊毛、盐、铜等重要物品的价格均由中央规定。商品执行统一的度量衡,以白银作为全国通用货币。

苏美尔文化在乌尔第三王朝的建立下再次得到了复兴,正式开始了所谓的“新苏美尔时期”。在乌尔和其他城市里,重建或修复了大量的塔庙、神庙和宫殿;苏美尔文学中许多最伟大的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或第一次被记录下来。

在乌尔纳姆和他的4位继承者统治下,乌尔第三王朝大约持续了1个多世纪。在此期间,奴隶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以王室的奴隶制经济最为突出。全国五分之三以上的土地都掌握在乌尔第三王朝的王室手中,王室规模庞大的农庄、牧场、种植园和手工作坊遍布各地。王室直接控制了大批奴隶制的农牧场和手工业作坊,剥削大批奴隶和依附于王室经济的自由民,这时的自由民已不像以前那样可以领取小块份地,而是同奴隶王室经济剥削的主要对象为人数较多的女奴隶,此外是古鲁什,古鲁什的地位此时已和奴隶无别。奴隶和古鲁什整年劳动,所得供给不足糊口,死亡率很高。除奴隶和古鲁什外,农忙时,王室经济还雇用大量佣工。佣工都为男子,每日仅得约比奴隶和古鲁什多一、二倍的口粮。

除王室奴隶制经济以外,私人奴隶制经济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不断恶化的处境,让许多原本自由的平民沦为奴隶。有的人由于无法背负沉重的债务而将妻子儿女卖为奴隶,有的人是举家自卖为奴。

为了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镇压,乌尔纳姆下令编纂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乌尔那姆法典》。法典用苏美尔文字写成,现在保存下来的仅有几条残片。法典的序言明确规定,禁止欺凌孤儿寡妇,且不许富者虐待贫者,这充分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法典主张奴隶制和私有制,其中一条规定:“倘一个女奴背离其主人逃往城市境界之外,有人将其带回,则该女奴的主人应以…西客勒银(1西客勒=8.4克)酬报之。”还有一条处罚非法占用他人田地的规定。通过这两条法律规定就可以看出,《乌尔那姆法典》完全是为了服务奴隶主阶级而诞生的。

随着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奴隶们开始大量逃亡到其他地区,自由民的大量破产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兵源,乌尔第三王朝也渐渐开始土崩瓦解了。

约公元前2003年,在乌尔第三王朝最后一任君主伊比辛统治期间,埃兰人和阿摩利人奋力攻下了这一历史名城,掠走了伊比辛和乌尔王室的大批财富。从此,乌尔城化为了一片废墟。

乌尔第三王朝的覆灭,为苏美尔人统治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划上了句号。苏美尔人在从城邦到帝国的政治道路上走到了尽头,从此,作为口头交际工具的苏美尔语开始渐渐消失。可是,苏美尔文明所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却被两河流域的塞姆人牢牢地继承下来,并以此开创了巴比伦—亚述文明,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6. 中国夏王朝的建立

夏朝的彩陶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结束原始社会,迈向奴隶社会的第一个具备完整帝王体系记载的朝代。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国,从此夏王朝经过了四百多年的漫长岁月,至公元前1600年,最后一位君主夏桀被流放,共历十七王。

据资料考证,公元前2166年农历6月6日,大禹出生在四川省绵阳北川县禹里羌族自治乡境内的九龙山(石纽山)。他姓姒,名文命,号高密,母亲名叫女嬉,是有莘氏(今山东曹县)之女,父亲鲧是首领手下的一名水官。

大禹成功得到部落首领的位置契机是治理洪水。当时,中国实行的是禅让制。每一位新的部落首领都会由上一位结合众望所归选举出来的。正是有了治理水患的大功,大禹才能击败强劲的竞争者,脱颖而出,从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舜帝将部落首领位置禅让给大禹后,大禹开始独断专行。他先是用武力镇压那些不归顺的部落,将抢夺来的财产据为己有,把俘虏的人变成奴隶,随后,又规定自己势力范围内的部落要年年纳贡岁岁称臣,自己也心安理得地称起王来。

这一年,禹召集各部落的首领到会暨开会,按照规定,所有与会者都要带贡品,可是,偏偏防风氏来晚了,禹竟专断地把他处死。

在当时那些习惯了禅让制的人们看来,大禹的种种做法无疑是倒行逆施。然而,因为这种强有力的统治方法能平定各个部落之间的一些矛盾,从某方面看来,更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所以大禹带领中国走向奴隶制王朝呼之欲出。

大禹继承了部落首领后,将自己的地位向上拔高到一个崭新的位置:君主。禹以治水成功的初封地为国号,称为夏。后辅佐舜帝为政时居阳城(今河南登封告城镇),建国后立都安邑(今山西运城夏县)。禹死后,子启继立。氏族首领伯益、西方有扈氏与启争夺王位,结果失败被杀,启建立起了君主的权威。随后,夏启在都城阳翟召集诸侯举行“钧台之享”,将世袭制正式确定起来。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从原始氏族走来的夏王朝政权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国家机构,从王室分封到专属于国王的庞大军队组织,从各级官尹到“六卿”,从社会等级的严密划分到历史上第一部奴隶制法典《禹刑》的问世,夏朝王权一步步地取代了氏族部落首领制度。

但是,随着夏王朝的稳定,贵族们开始“淫湎康乐”,到太康即位,兄弟五个开始了争夺王位的斗争,最后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穷氏后羿趁虚而入,一举夺去了夏王朝的权力,将太康赶下王位。但是后羿也是位荒淫无道的君主,他上台将国事交给寒浞,自己一味淫乐,最后被寒浞杀死。

太康失国死去后,康子相在帝丘(河南濮阳县南)即位,但也死于寒浞之手。相身怀六甲的妻子逃脱,生子少康。少康长大后,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至此,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经历了四十年左右,但最终统治权又回归夏朝王族之手。

孔甲即位后淫乱暴虐,激起民愤,夏朝开始走上衰败的道路。 最终,王位传到桀(履癸)的时候夏朝被东方孟诸地区兴起的商汤所灭。

夏朝共传十四代,在位的有十七位君主。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在夏王朝五百年的统治时间中,中国最早的历法,最早的文字和青铜器文明先后展现在人们面前。

夏代的历法,是根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确定月份的,当斗柄指在正东偏北的时候则是“建寅”之月,为一年的岁首。夏历中每个月的星象、气象、物象,根据变化所应从事的农耕生产等内容被记录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里,向人们提供了非常珍贵的科学知识,完整展示了夏代农业生产发展水平。

夏朝是中国有正式官方历史文献记载的开始。从殷墟中发现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标志着基本成熟的文字已经正式应用于历朝历代官方记录中,是中国信史的开始。

夏朝的青铜器、制陶、制作骨气工艺发达,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二里头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夏朝时期精美的工具、兵器、陶器等等,诉说着这个奴隶制王朝发达的经济文化生活。

总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顺应了历史潮流,将中国各个部族结成了统一的王朝,极大地促进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古代亚洲文化的进步。当商朝取代夏朝之后,中国奴隶制文明又上升至一个崭新的阶段。

7. 巴比伦王朝两度兴亡

巴比伦王朝通天塔

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以后,埃兰人不久便回到了故里,可说着塞姆语的阿摩利人却留在了两河流域,并与当地人融合,开始建立起了一些国家,如苏美尔地区的拉尔沙,阿卡德地区的伊新等等。为了争夺两河流域的统治权,拉尔沙与伊新展开了长达200年之久的对峙。

约公元前1894年,一支以苏木阿布为首领的阿姆纳努姆部落成功摆脱了伊新的控制,在巴比伦城成功地建立了一个新的王国——古巴比伦第一王朝。巴比伦城,原本只是幼发拉底河边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市,但其战略位置却十分重要,正好处于两河流域的中枢地带。

巴比伦王朝建立的初期不过是一个弱小而且时常向他国俯首称臣的小邦,但由于它地处两河流域的商路枢纽,而且境内有着丰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因此,政治和经济力量不断增强。

公元前1792年,巴比伦第一王朝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登上了王位,在他的雄才伟略之下,巴比伦一跃而成为了显赫一时的统一两河流域的大国。

据有关文献记载,汉谟拉比不仅拥有过人的智慧,而且精明强干,极富雄才大略,是巴比伦王朝历任国王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位。

汉谟拉比刚刚继承王位时,巴比伦国势微弱,疆域也非常狭小,长不过130公里,宽也仅有33公里。可它的周围却是强国如林:西北有玛里,东北有埃什努那,南有伊新、乌鲁克,东南有拉尔沙,北有亚述,东有善战的埃兰人。

为了让巴比伦变得更加强盛,汉谟拉比在执政初期全面致力于巴比伦的政治经济发展,对外方面,他先向北方的亚述称臣;对内则开始制定法律、修筑城墙、重建神庙、努力积聚实力,消弭内争。经过几年的积淀以后,巴比伦成为了一个财茂物丰的王朝。

可是,汉谟拉比并不满足于此,他有着更远大的理想——统一两河流域。为此,他花了35年的时间,采取了非常灵活的远交近攻战略。他先是与拉尔沙结盟,消灭伊新;接着又联合玛里,征服拉尔沙;消灭拉尔沙后,他又掉转枪口,率兵直逼玛里城下,迫使玛里俯首称臣。除了北部的亚述之外,汉谟拉比基本上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从波斯湾至地中海沿岸的中央集权制奴隶制帝国, 自称“巴比伦之王”和“世界四方之王”。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汉谟拉比建立了君权神授的中央集权制度。他设置了中央政府机构,并委任行政长官对地区进行管理;他独揽军事大权,并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常备军;他重视和实行法治,编纂了古代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他还大力兴建水利工程,在基什和波斯湾之间开凿了一条运河。据有关文献记载,这条运河的开凿,不但使大片荒地变成良田,而且使南部许多城市免除水患之灾;总之,在汉漠拉比时代,巴比伦城的雄伟宫殿、壮丽的神庙、横跨幼发拉底河的大桥、跨海运输的商船……无不显示出了当时的辉煌与兴盛。

公元前1750年,汉谟拉比病逝,巴比伦的国势也渐渐由盛而衰。约公元前1595年,两河流域北部的赫梯举兵进犯巴比伦,消灭了古巴比伦王国。赫梯人在巴比伦城大肆劫掠之后便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