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鹰舞:美丽川航之路
19090900000013

第13章 新官上任(2)

一番话说得铮铮有力,会场上的人心在恢复。可下一步究竟怎么办?大家期待着蓝总继续 ——川航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要把川航建成人才的熔炉,变成培育人才的大学校!市场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而驾驭能力的提升,需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们这个熔炉、学校,不但要多创造效益,更要多生产出总经理、厂长,培养出更多名副其实的部长。

有的同志露出了笑意,他们从话中听出了新官的决心,而这个决心,似乎比大伙儿的期盼更高,更远。他们希望听到更具体的内容,于是,蓝总索性竹筒倒豆子 ——怎么办?解放思想,干部就在面前。“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

要让“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蛋的”没市场,让“闹而优则仕”没市场,让“拍马是为了骑马的”没市场。“用人错误是最大的错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是疑人也用,用人也疑。“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嫌”,不搞保护主义、排外主义、团体宗派山头。不要问从哪里来,只问你到哪里去;不要问是谁的人,只问群众认不认。用人要公开、公平、公正,群众评议推荐;聘任半年春节前算账,不过半数同意我无权聘用。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咱老百姓。要让讲真话者有市场,干实事出政绩者有市场,讲团结、讲原则者有市场。做官是一时一事,做人是一生一世,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别踩着别人肩膀爬!要树立“机构能设能撤,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的好风气。今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定不移地“抓稳定、抓安全、抓效益、抓服务”。坚持安全工作的思路是:“一把手抓一把手,一把手抓一班人,一把手上一线,求严务实抓落实”。

这无疑是解救川航的良方。川航人感动了,兴奋了,他们在心里喊道:川航终于有救了!

领导班子要充实加强,机构要逐步理顺。干部要定期交流,不是挑最好的,而是挑最合适的。新官上任三把火,要先捡柴后点火。不搞“一朝天子一朝臣”、清一色,不搞大换班、大折腾,要保持团结、稳定、积极。对优秀者不提升,就是对劣质者的奖赏,要启用“能人”而不是“完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小平同志说得好:“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干部拔苗助长不行,压制人才也不行,几年后机队扩大之时,人才队伍壮大之时,就是川航繁荣昌盛之日!

此番话言简意明,落地有声,听得全场人热血沸腾。川航的希望,川航的未来,全都融化在这番话里了,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兴奋?有什么比这更鼓舞人心!

大家不由自主地伸出双手,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那掌声热烈、持久,充满了理解和真诚,饱含着信任和感动。一支坚强的队伍,将会从掌声中迅速成长壮大;一个崭新的川航,必将在此后的拼搏中孕育和诞生!

广开渠道汇集各路精英

经营企业也是经营文化,文化竞争更是人才竞争。用人是企业的关键,能否用准人考验着领导者的眼光和水平,而敢不敢用人,则体现领导者的胆量和魄力。

川航还是那个川航,人员还是那群川航人。在新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他们似乎焕发了新的热情,似乎开始凝聚起原有的心劲儿。1997年共安全飞行20111小时,13270个班次,运送旅客108.6万人次,完成销售收入9.3亿元,实现利润2500万元,一举扭亏为盈。他们在积极拼争之中,也逐渐形成了一支支高度凝聚的专业队伍,造就了一个个所属单位的坚强有力的领导团队。

蓝新国深挖内部人才潜力,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同时广开渠道引进人才,竭力为年轻干部成长搭建舞台。1997年年初,川航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干部民主测评。

全公司科以上干部的情况全部摆在群众面前,任人说长道短,评判优劣,在此基础上聘用了一批德才兼备、群众威信高的处级以上干部,还将一大批有胆有识,勤奋肯干的年轻人提拔到各个部门的领导岗位。用对人,企业现生机,群众拍手称快。

在民主测评干部的基础上,川航又开展了评选优秀主官和副职活动,蓝新国亲自将大红绶带披在了获此殊荣者的肩上。

李海鹰、王刘幸这两位当年有胆有识的部门主官,在川航大舞台上迅速成长为公司的主要领导者。

把航材部设为公司,是川航精心为李海鹰设计的发展空间。李海鹰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拼搏精神,使其很快就彻底摆脱“老大难”困境,成为公司的先进单位。没过多久,川航又给他压上了机务部党委书记的重担,之后又将其提升为川航副总经理兼任计划财务部总经理。财务工作对他来说是“隔行如隔山”的陌生专业,为了尽快熟悉,他全力冲刺,日夜苦钻,终于变“门外汉”为公认的“专家”。后来到集团公司任执行总裁后,他全方位学习,长知识,开眼界,练意志、强能力。川航参股的鹰联航空公司,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让他兼任总经理,目的就是锤炼他当“一把手”的能力。他到任后,坚持用现代企业标准严抓细管,终于使其起死回生,上任半年就实现盈利。再后来他又受聘川航参股的东北航副董事长,成为东北航的内谋高参。

王刘幸本就是聪明智慧、见多识广的干将。良好的家庭教育,优秀的个人品质,突出的协调能力,使他到川航之前就成为一家企业的副总经理。作为人才调进之后,川航让他从人劳处处长做起,先后任办公室主任、总经理助理,川航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党委书记。他在川航发展中,全力以赴实施“三大改革”,逐步清除历史遗留的一个个痼疾;竭力探索符合川航实际的薪酬体制,开拓第二通道为职工谋利;推行全员大服务概念,创新服务赢得诸多荣誉;千方百计构建信息化工程,使川航信息化建设再上台阶;推进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建立现代企业的流程秩序……后来,川航又让他挑起更重的担子 —— 川航集团公司执行总裁。他全力以赴,不负众望,为川航的发展腾飞全心奉献着辛勤和智慧。

周晓军、石祖义,是蓝新国费尽周折“挖”来的人才。他俩过去同在一家公司工作,一个是飞行干将,一个是财务“高管”。为了让周晓军成为川航的一员,蓝新国专门找对方主官谈需要,讲条款,叙友谊,论发展;向上申报,八方争取,终于使川航如愿:多了一位驾驶银鹰的战将,添了一个飞行团队的高管。

石祖义这位财务专家,是蓝新国用三年时间经过无数次邀请请来的。他原是西南航财务部的副经理,为攻读博士离职进了四川大学。在他进川航的过程中,留下“蓝总三顾茅庐”的美谈。他深知川航人的期望,到任后加班加点,辛勤努力,以最快的速度熟悉川航情况,深研政策,开拓业务,以严谨和智慧布下多个决胜的战场。后来,他亲笔起草的“三十六计”,第二年演变成“七十二变”,第三年又提升为“一百零八招”措施,不仅创造了崭新的税息设计,增加了金融衍生产品,还获得诸多项目的巨额赔偿。

吴启敏调任财务处处长时,不少人极力反对,他们担心的是:川航资不抵债亏欠甚多,一个女同志能行吗?也许,残酷的现实更能令人奋起,关键时女同志也能撑起半边天。蓝新国看得长远深透,顶住压力启用重用,没多久就让反对者哑口无言。吴启敏凭着自己的智慧勤奋,建章立制,严格程序,很快理顺了财务管理,并着力增收,降低成本,在支线飞机引进的国内融资等方面开创了多项川航的历史先河。她被誉为“全国先进女职工”,成为连任两届的四川省政协常委,还被委派为鹰联航空副总经理。

长江商学院一直以“为中国企业培养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企业家”为己任。

2007年,蓝新国成为该院CEO班的一名学员,与他一起入院就读EMBA班的还有时任川航集团公司执行总裁王刘幸,执行总裁、川航股份公司党委书记李海鹰和财务总监石祖义。

这批川航精英融入“长江”以后,通过课堂学习,与众多优秀企业家交流,不仅更新了观念,拓宽了视野,更在严峻市场竞争中为川航带来蓬勃的生命活力和巨大创造力。

弘扬企业精神创建智能群体

强化职工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浓郁深厚的企业文化,依靠企业精神的凝聚和迸发,创建充满活力和智能的群体,实现人和业兴。这既是军队的光荣传统,也是蓝新国的治企法宝。

为了实行民主管理,保证职工当家做主,川航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积极探索职工参与管理的新途径。公司发展和生产经营的重大决策,如劳动合同草案、重要改革方案、劳动保护措施、奖惩办法等,全部先交职工充分讨论,经职代会审议表决后付诸实施。1997年初,川航制订了新的3年发展规划:加大投入打基础,强化改革严管理,抓住机遇求发展。交由职代会讨论,大大激发了职工的参与热情,大家纷纷提出合理化建议,其中较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就有150多条。

为了让职工“安居乐业”,川航在资金十分困难之时,大力实施安居工程:改造扩建成都兴蓉住宅区,修建4幢25层高的航空花园小区,完成肖家河一、二期工程,使数百名川航员工乔迁新居。重庆宾馆一、二期工程的完工,使驻站人员彻底改善了生活条件,已开工建设的重庆分公司员工住房,让多少人对未来充满希望。

为了营造激情健康、奋发向上、爱心奉献、敬业爱岗的良好氛围,川航先后参与组织了“川航杯”巴蜀笑星擂台赛、“四川名人回家乡”等大型文艺演出和名人签名售书、爱护府南河、捐助灾区、资助希望小学、关心残疾儿童等活动。

为了调动青年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他们针对青年特点开展创建活动,“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纷纷涌现;组织读书演讲、文艺晚会、游泳比赛,安排冬季运动会、春节联欢、庆“三八”、迎“十一”等活动。川航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有社会人士想进川航工作,居然把请求信件投进了省长信箱。

所有这一切,为川航带来的是干部职工热情的迸发。生产形势迅速好转,安全状况得到改善,各项管理也日趋规范严谨,经营效益得到明显提升。在咨询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川航规范化基础管理工作小组和机关、部门的同志连续奋战4个多月,完成公司32本几百万字的各项手册的编写工作,到年底,编写难度最大的《运行政策手册》和《飞行签派手册》也顺利完稿。

1998年9月,川航的手册编写工作全部圆满完成并下发执行。该手册分为《总体营运手册》、《综合业务管理手册》和《部门管理手册》3部共50种分册。诸多运行手册的规范执行,使川航开始真正走上由人治到法治的科学运行轨道。

在深挖潜力强建人才队伍,对外合作拓宽发展通道的同时,川航人又把眼光盯在用人机制的改革上。他们认为,只有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逐步引进竞争机制,才能更好地激发大家的热情,真正让“能者上、劣者下”,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真正为有能力者提供展示的平台,进而激发出无穷的活力。

1999年3月23日,川航首次“竞争上岗答辩会”在五楼多功能厅隆重举行。会上,16位“勇士”参加了公司成都售票处和8个驻外营业部主任共9个职位的角逐。

他们精彩的演讲、睿智的答辩不时赢得与会者的阵阵掌声。从市场细分到促销策略,从收益管理到个性化营销,从安全到效益,从管理到服务,从增收到节支……他们的发言,让大家看到了公司一批年轻的营销管理人才正在脱颖而出,看到了川航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希望。

通过参加者的竞职演讲、与会者提问答辩、民主测评、评委打分和公司经理办公会讨论审定等几个步骤,最后产生了新的售票处和营业部主任。

这次竞聘拉开了川航用人改革的大幕,既定的方向使川航很快便把这种做法推向了社会。2000年初,川航拿出副总经济师、副总会计师、发展与合作办公室主任、房地产开发公司经理、货运公司经理、文化传媒公司经理6个高级管理职位向社会公开招聘,另外还有26个职位在公司内部公开竞聘。在26个职位中,有公司部门正职岗位7个、副职岗位6个,部门所属单位正职岗位12个、副职岗位1个。参加竞聘报名者共122人,其中社会上报名72人,公司员工报名50人。经过初审、面试、答辩和公司党委常委会研究,正式聘任处级干部16名。

向社会公开招聘高级管理人才,以实际行动推进人事干部制度改革,为川航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