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鹰舞:美丽川航之路
19090900000052

第52章 两岸联姻(1)

早在2003年,川航开通的高原特殊航线实行双机长制后,飞行员紧缺的矛盾便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为尽早解决飞行人力不足的问题,川航对国内外飞行人力资源市场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发现了一个重要信息:台湾因环岛高速开通,造成飞行员资源相对过剩。他们立刻意识到,相对于外籍飞行员和其他途径,台湾飞行员有着更多的优势。可是,海峡两岸长期阻隔,所有问题格外敏感且引人注目,引进台湾飞行员有无可能呢?他们几经琢磨、反复权衡之后,毅然把目光锁定在台湾。

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

川航引进台湾飞行员的想法,缘于一次偶然的谈话。

周晓军是川航的资深飞行员,也是飞行人力资源办公室的主要成员,作为总飞行师,他比谁都更清楚川航对飞行员的渴求。当时引进飞行员的渠道:一是部队;二是其他航空公司;三是飞行学院;四是国外。从部队转业来的飞行员经短期培训后即能执飞,但是全面熟悉民航英语比较困难;其他航空公司飞行员普遍不足,想要困难极大;经飞行学院培养的学员到航空公司后,没有9至10年的磨砺很难成为机长,培训周期长,远水难解近渴;而引进外籍飞行员不仅成本高,程序也特别复杂。

2004年2月,川航总飞行师周晓军到北京开会。开会期间,他和同行好友聊起引进飞行员的难处时,朋友随口说了一句:“我刚从台湾回来,那里的高铁很快就要开通了,航空公司航班减少,飞行员会有富余,能不能考虑引进台湾飞行员这条路?”

“台湾?找谁联系?”周晓军赶忙问。

“我给你个号码。”他显得小心翼翼。

周晓军记下的就是台湾中华民航飞行员协会理事长段蓬麟的电话号码。

回到成都,他对这件事并没有过于上心,因为考虑到当时的两岸局势,他觉得这件事根本就不可能实现。但他还是把这件事报告给川航集团常务副总裁朱林。朱林是飞行人力资源办公室总负责人,也是川航创业者之一,一直以“决策果断、处事公正、思维缜密”受人尊重。他细细思索,觉得此事不但是解决川航飞行员紧缺问题的妙招,而且对国家全局有益,于是便让其立刻向蓝新国董事长汇报。

周晓军向蓝新国解释:“台湾岛内航线在萎缩,引进台湾飞行员可能是一条可行的路子。台湾飞行员和我们不存在语言和情感障碍,综合素质较高,英语水平也很好。引进成熟机长,来了就能担当重任……”

蓝新国眼睛一亮,很快将政治因素、安全问题考虑一番:“两岸大三通势在必行,中华民族血浓于水,飞机会通,飞行员有什么不能通的!”

蓝新国自担任川航总经理后,就积极推进改革,在中国民航业重组浪潮和市场竞争中走出了一条川航特色道路,率领川航人书写了诸多“奇迹”。他也深知,引进台湾飞行员必然困难重重,涉及国家全局之事也需慎之又慎,但他坚信终会成功,因为海峡两岸人民是骨肉同胞,都希望统一。如果此事办成,不仅可解川航燃眉之急,而且对国家都是大好事。

他要求周晓军立刻开始与台湾方面接触,并迅速组建台湾飞行员招飞小组。听说川航想引进台湾飞行员,不少同仁根本无法相信:“真是异想天开!”“简直是天方夜谭!”怀疑、否定,甚至嘲笑、讥讽,纷纷投向了川航。

自1949年,国民党退踞台湾,两岸对峙隔绝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国家“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的基本方针指引下,两岸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得到快速发展,但直到2003年“三通”一直未能实现。2003年,两岸春节包机第一次启动,2004年春节台湾当局就以“单向单程”不合理为由停飞,给两岸同胞兜头浇了一盆冷水。当政者陈水扁背信弃义地宣称“台独”,更使两岸关系陷入僵局。

如今,川航要打破陈封50多年的冰山,谈何容易!

台湾飞行员的“红娘”段蓬麟

2004年3月,川航终于和台湾民航飞行员协会理事长段蓬麟取得联系。

段蓬麟曾是台湾空军F5飞行员。为了海峡两岸实现“三通”,台湾1987年破天荒允许返乡探亲,并“开放天空”。段蓬麟退役后,看到数家新航空公司崛起,民航运输欣欣向荣,便以自己的过硬功底考入民航,此后从岛内航线到国际航线,从副驾驶到机长,成为台湾新民航的创业者之一,也是台湾当时最年轻的民航机长。

按照有关规定,执飞波音747大型飞机必须具备执飞波音737飞机两年以上的经历,而他作为“试点”则直接从右座“跳”到左座,成为波音747-400型飞机机长,而且还是波音747与空客A340飞机的双执照机长,2003年高票当选中华飞行员协会理事长。

台湾高铁的快速发展,对航空业冲击很大,13家航空公司重组为6家,复兴航空的飞机也由十几架萎缩至6架,致使民航业陷入低谷。飞机少了,飞行员相对过剩,有的不得不做兼职维持生计。身为飞行员协会理事长,段蓬麟费尽心思为飞行员谋求好的出路,除积极推荐飞行员到国外航空公司就职外,他也想到能否在大陆建立这个渠道,而台湾飞行员在大陆就业是最佳选择。

当他接到大陆电话,尽管对地处巴蜀盆地的川航一无所知,但还是非常惊喜,尤其是周晓军那坦率真诚的大嗓门,让他倍感亲切,于是当即答应见面。

2004年五一过后,两人费尽周折终于在深圳机场一个茶室里见面了。周晓军细致地向他介绍了川航情况和独具特色的美丽文化,他向周晓军介绍了台湾飞行员的择业意愿、生活习惯和要求标准等。从他的谈话中,周晓军听出了其中的隐忧:大陆能接受台湾飞行员吗?

为了让他更多地了解川航,了解大陆,了解成都,蓝新国特意安排他们一行4人到成都作客。负责接待的王刘幸热情地向他们介绍成都宜人的居住环境和美食,介绍川航来自五湖四海的员工融洽相处的氛围,介绍川航的艰难历史和发展前景……段蓬麟一行被川航精神感动了,被来了就不想走的成都吸引了,尤其是川航“一家亲”的氛围令他印象特深。但话要说在明处,双方很快商定两个基本条件:川航视台湾飞行员为自己人,决不当外人;公司加薪,台湾飞行员也不例外。

这两个条件,压根就不是问题,川航郑重承诺:一定!

返回台湾后,段蓬麟立即着手安排台湾飞行员来川航参观。

2004年12月,第四届海峡两岸飞行安全暨飞行技术研讨会恰好在成都召开。

会议之后,参会的台湾飞行员到川航参观。听介绍,走现场,看荣誉室,和川航人座谈……大家感觉极好。

段蓬麟和川航也认真谈了薪酬福利、培训休假等细节问题。由于地域环境和思想认识上的差异,双方分歧较大,几次甚至当场“谈崩”。连续3天,每天从早上9时到下午5时,段蓬麟觉得川航人精神、精明、精细,盛情之下却也很难让步;川航人则劝他看现状,看前景,看文化,不要只计较眼前得失。一次又一次,一夜又一夜,从成都谈到台湾,又从台湾谈到成都。

此后,朱林曾专门委派招飞办经理宋斌赶往海口,与已等候在那里的段蓬麟沟通商谈。周晓军得知后,顾不上飞行疲劳连夜赶去彻夜长谈。

川航的执着与真诚打动了段蓬麟。双方终于达成《两岸飞行员交流合作会谈纪要》,并签订了《川航聘用台湾飞行员合作意向书》。

2005年2月,14名首批台湾飞行员抵达成都,表达了加盟川航的意愿。

首批8名台湾飞行员加盟川航

双方谈妥,只是第一步,还需申请上报,等待批准更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毕竟此事前无先例,两岸关系又是敏感话题,关系重大,意义深远啊!

2004年12月,川航的请示呈到了中国民航总局。也许是川航与台湾飞行员协会商谈合作的“先斩后奏”,川航的请示上报不顺利。为了促成此事,李海鹰想尽办法,多方斡旋。2005年元宵节次日,李海鹰、周晓军、段蓬麟来到北京,从局方传来消息,申请未获批准。

深夜,周晓军和段蓬麟坐在宾馆空荡荡的大厅里默默地喝着啤酒,各想心思。

事情难道就没有一点希望?引进难道就这样放弃吗?一筹莫展之时,他们把情况报告给蓝新国总裁。蓝总鼓励他们:“历史上有很多经典战例,都说明胜利往往来自再坚持一下之中。引进工作虽然眼下困难重重,但距成功往往仅一步之遥,坚持和努力也许会赢得最后胜利!”话虽这样说,可如今面临的困难似乎难以逾越。

“兄弟,这14个飞行员如果无法引进,回台湾后会不会被当局‘修理’啊?”

听着周晓军的话,段蓬麟情难自禁,泪洒衣襟。李海鹰进门看到这场景也不禁动容,他拍拍两人的肩膀,神情凝重地劝慰:“应该没有问题,咱们再坚持坚持。”